大概是在1995年的時候,我作為義馬市文化系統一名工作人員來到鴻慶寺石窟,從進入一號石窟的一霎那就對鴻慶寺石窟的浮雕藝術驚呆了。說實在的那時候我對石窟的浮雕藝術只是停留在片面的、非常淺薄的認識基礎上,對其精髓還無法從深層次角度進行進一步的分析,說白了只是好奇加贊嘆。隨著對鴻慶寺石窟的進一步了解,并且也撰寫過很多關于這方面的文字材料,當然也包括編撰鴻慶寺石窟檔案資料,更重要的是接待過多位國家、省有關專家學者,并從他們口中領略了該石刻藝術的重要價值,才使我為它的精華所在而贊嘆不已。多年來總想為鴻慶寺石窟做些什么,但始終因為我所掌握的知識有限而力不從心。
近年來,我在工作之余,查閱了《佛經》、《善見律毗婆沙》、《中阿含經》和其他相關資料,才逐步對鴻慶寺石窟一號窟里的浮雕佛傳故事有了更新的認識和理解。
一、佛教石窟造像的起源魏、晉、南北朝是中國佛教史上大力吸收消化印度佛教,并日益與傳統文化沖突、調和的時期,是承上啟下的重要階段。佛教自漢代傳入中國,初被視為神仙道術的一種,流行不廣。魏晉時“玄學”盛行,佛教大乘空宗的般若學說因與玄學有相通之處,得以迅速傳播。西晉末年以來,兵燹蜂起,社會動蕩,為佛教的廣泛流傳提供了有利的客觀環境。佛教在東晉十六國時期廣泛普及到社會各個階層。北方后趙、前秦、后秦、北涼的統治者,都重視名僧,注重從政治上利用佛教,更好的維護統治階級的統治地位。南北朝時佛教獲得了進一步的發展。南朝各代帝王都崇奉佛教,其中梁武帝蕭衍尤為突出。他發愿舍道歸佛,自稱是“三寶(佛、法、僧)之奴”,多次舍身寺院,再由朝廷用重金贖回,以此充實寺院經濟。北朝歷代帝王也竭力扶植佛教,以示心誠,開始熱衷于鑿窟雕像。北魏時期佛教依仗帝王和士大夫的支持,鑿窟雕像遍布全國,如開鑿云岡、龍門等石窟,就是突出的表現。我們的鴻慶寺石窟也就開鑿于北魏的中晚期。
二、鴻慶寺石窟概況鴻慶寺石窟為河南省三大石窟之一,也是我國重要的中小型石窟的典范。該石窟位于義馬市中心東南14公里的常村鎮石佛村。鴻慶寺原名“三圣廟”,唐圣歷元年(公元698年),武則天巡幸該寺,始改名“鴻慶寺”。歷經演革,現存洞窟5個,佛龕46個,大小造像120余尊,浮雕佛傳故事4幅。其中的“降魔變”浮雕是國內發現同類作品中最大的一幅,為國內石窟中少見,有著較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三、一號窟壁浮雕佛傳故事探究鴻慶寺石窟一號窟,位于鴻慶寺石窟的最北部,窟內平面為方形,設中心方柱。南北壁皆長6.l米、東西壁皆長5.9米,中心柱東西面寬2.74米、南北面寬2.93米。一號石窟北、南、西三面墻壁各雕刻大型浮雕一幅,其內容根據本人對鴻慶寺石窟一號窟粗淺了解,講述的是釋迦牟尼出家、修行、成佛前后經過,并分別以佛雕形式刻畫出來,以流傳后世。(一)釋迦牟尼本人釋迦牟尼,出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約485年。釋迦是其種族名,意思是能;牟尼意思是“仁”、“儒”、“忍”、“寂”。釋迦牟尼合起來就是“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也就是“釋迦族的圣人”的意思。釋迦牟尼既佛陀,佛教創始人。本名悉達多•喬達摩,又被世人尊稱為如來、世尊、圣者、天人師等。他出生在古印度的迦毗羅國,也就是今天的尼泊爾王國南部。(二)北壁浮雕:出城娛樂圖雕刻分上下兩層。下層西部兩龕已塌落。上層東段造像已風化,西段為淺浮雕佛傳故事“宮中煩困,出城娛樂”。畫面所涂土紅色仍清晰可見。主體部位雕出一座城樓,城墻正面有門,門上有仿木構單檐四阿頂門樓,檐上有立柱,正面柱間有欄額,欄額上補間鋪作為通聞人字拱。城門右側城墻向前凸出,城墻右側建有城門和二層樓閣式的門樓,門樓建在高聳的立柱、一斗三升斗拱與平座之上,顯得非常輕巧秀麗,同時也很好地襯托出城池的宏偉氣勢。城門外左右兩側及前方亦有菩提樹叢,中間有l4個男女人物,或躬身侍立,或坐于樹下,表情沮喪、沉悶。門前方樹下一人形像高大,可能是釋迦太子,頭戴高冠,肩披圓領大衣,雙手操于胸前昂首而立,表情嚴峻。其故事為 :傳說,喜馬拉雅山是眾神居住的圣地,由萬神之王因陀羅主宰。迦毗羅城座落在喜馬拉雅山下,被天上的四大天王護持著,到處是一派開平景象。悉達多(意思是達到目的者)的父親—凈飯王是釋迦國國王,他的母親摩耶在生產悉達多時,非但絲毫沒有感覺分娩的痛苦,相反還產生異樣的快感,因此她就非常肯定的認為將來的悉達多定會成為一個非凡的人,不料她卻因產后虛弱而亡。之后,悉達多在養母(凈飯王另一位王妃、悉達多母親的親妹妹波阇波提)的精心呵護下茁壯成長,并且很快成長成了一個天賦極高、聰穎過人、英俊瀟灑的王子。他的伙伴們大都熱衷于聲色犬馬,而只有他終日悶悶不樂,經常陷入沉醉于冥思苦想之中。凈飯王見狀深為憂慮,讓臣仆們想辦法盡量使悉達多王子快樂起來。有的大臣建議為他挑選歌姬美女;有的大臣忙著為他建造宮殿和幽靜林苑;又有些堂兄堂弟拉他習武射器、狩獵作樂。然而那些他認為只是一時之歡悅,過后悉達多王子仍苦煩如初、郁悶如故。他反復思索著總是困擾著他的問題:民間的人們為什么生活的那么貧苦?有些人為什么因病而亡?所有的人為什么都會終老?……終有一天悉達多王子下決心告訴他的父親“您不要操心了,我已厭倦了宮廷享受的生活,想出城到城外走走”。凈飯王見兒子決心一定,只好答應他的請求,并派眾多王公大臣和諸子王妃相隨到城外民間。悉達多王子終于獲得了自由,每天乘車四處遨游體察民間疾苦,尋求救民于水火、普渡眾生之道,他認為只有這樣才能排解心中之郁悶,才感身心之快慰。(三)南壁浮雕:犍陟吻別(又稱白馬吻別)此窟南壁東端上層西段雕刻的是雕佛傳故事“犍陟吻別”和禮佛圖。菩提樹下雕有山,一尊菩薩左舒式半結跏于樹下柬腰圓座上,左足下踏蓮花座,白馬犍陟前肢曲臥引頸吻菩薩左足。前面的禮佛人為三排,面向菩薩;有二人頭梳雙丫髻,其中一人手擎華蓋;剩余的人有頭戴籠冠的,有頭戴小冠的。其故事為:經過悉達多王子不斷思索,冥冥之中仿佛聽到天籟的召喚,他感到他必須離開王宮到他應該去的地方。于是他暗暗準備停當,悄悄走進寢宮吻別了嬌妻、愛子,帶著隨從趁著夜色溜出城門。到一處密林后,悉達多王子站在一棵菩提樹下,從身上取下一串項鏈留給仆從們作留念,摘下頭上價值連城的寶石讓仆從帶回轉交給他父王。此時的仆從們已經知道他的用意,痛哭涕零萬千挽留。“不要再勸我了,我心已決”王子斷然表示,并拔出利劍割發為誓。此時與悉達多王子朝夕為伴的白馬見主人決心一定,悲痛欲絕,淚如雨下,匍匐在王子面前,默默的吻著主人的腳。悉達多王子慢慢站起身來,脫下華貴的長袍,穿上布衣短衫,然后頭也不回地向密林深處走去,任憑仆從們撕心裂肺的呼喊和白馬絕望的嘶鳴……仆從們見悉達多王子離開后怏怏而回,白馬也在失去主人后終日以淚洗面,不久競憂郁而亡。消息傳到王宮,王宮大亂,哭聲震天,養母幾度昏厥傷心欲絕,王妃耶須陀羅剪下垂落的秀發,搬走金床,并決心永遠睡在地上,以寄托對丈夫的思念。父親則嚴令大臣限期找回王子……(四)正面(西壁)浮雕:降魔變即此壁后窟,寬6.l米,高約5米。浮雕畫幅較大也相當精彩。浮雕分上下兩層,下層鑿有四龕,上層兩端為天幕龕,中部浮雕“降魔變”。兩天幕龕之間以浮雕形式作一大型“降魔”佛傳故事圖。龕右側有二株菩提樹,挺拔繁茂,樹周圍群魔亂舞,向菩提攻擊。上部正中有二豎發魔鬼裸著上身、著短褲飛身屈腿托山作壓下狀。樹左側自上而下有:一魔騎怪獸,左肢上舉托物;其下一夜叉裸上身,著短褲,持矛向樹猛刺;再下又是一猴頭魔裸上身,著短褲,右上肢向后,左臂揮舞巨蛇,其后隨長蛇向菩提沖擊;最下又有三魔,右手手持環首刀,左手持一盾,中者手持長挺,前者一夜叉口吐毒氣。樹右側由上向下有:上有一魔,牛首,噴火吐霧,手挽長蛇。中有一魔,持矛戳向菩提樹;又一魔口吐蛇頭蛇尾從腦后伸出,手擊大鼓;另一魔握拳曲肘作奔跑狀;其身后又一騎虎者左手托巨龜后肢,龜引頸舉首,胯下猛虎張牙昂首朝菩提急馳。其下又二魔,皆頭戴兜鍪,身穿兩襠鎧,一魔一手持盾,一個舉棒皆向菩提樹。再下又二魔,一著明光鎧,雙手持棒,另一身著鎧甲,雙手持刀盾向菩提攻擊。最下是三個女魔,梳高髻,持團扇,妖媚弄姿。這一組浮雕極為生動地表現了釋迦“降魔成道”情景。其故事為:剛剛離開宮廷生活的悉達多王子獨居在深山密林中,每日渴飲山泉,餓食野果,過著無人照顧的生活,非常艱苦和清貧。但他仍以滿腔的執著和熱情,全身心的投入到對人生的探索之中。悉達多開始在菩提樹下打坐,潛心思索。這時候專門誘人作孽的魑魅魔羅一次又一次地前來誘惑,讓他眼前出現家的景象和昔日宮中奢華的生活;又讓美女們用色相和甜言蜜語勾引他;又使法術不斷讓嬌妻、父王、養母垂淚痛哭呼喚他趕快回家的畫面映入悉達多眼簾,但悉達多始終沒有被動搖。魔羅見計不成,又使眾多形態怪誕的惡魔在他周圍瘋狂的威逼恐嚇,并聲稱如不趕快離開此地就要把他撕成碎片、化為灰燼;最后他的眼前又出現了閃耀著誘人光環的王冠、權仗以及榮耀,貪欲、愛欲、財欲、權欲一起呼喚著悉達多,這使他的思想卷入了一片渾沌迷亂的瘋狂之中,他的精神近乎崩潰。但悉達多并沒有因此而消沉,在菩提樹下對人的生死、得失與眼前、過去、未來三生和遷流無常的世界,終于有了嶄新和徹底的認識和理解。經過七七四十九天的靜心趺坐,終于以非凡的定力,抵御住了魔羅的誘惑和干擾,擺脫了一切煩惱,打徹大悟,覺悟成道。這時的他全身慧光四射,變成了佛陀、真理的使者——釋迦牟尼。
四、鴻慶寺石窟石刻藝術的影響
1600多年來,鴻慶寺石窟一直吸引著眾多專家學者、佛徒僧侶、善男信女,就連現在的新加坡、日本等別國人士也對鴻慶寺石窟關注有加,有些還專程到鴻慶寺石窟旅游觀光、燒香拜佛、瞻仰其藝術風采。不少國家及省內外專家都認為該石窟布局緊湊,規制嚴整,窟內既無半成品也無敗筆,雕刻時技法嫻熟。尤其是一號窟中的“降魔變”浮雕規模宏大,雕刻精細,所雕魔怪兇猛而不丑陋,夸張而不怪誕,給人以較高的藝術享受;北壁浮雕的宮城,是一組仿木制結構的高層建筑,城垣、城樓曲折連接雕刻出宏大的古代建筑群,五角形城門樓結構合理,構思獨特,為我國現存最早的實例。羅哲文等許多國家著名文物專家贊譽其是“中州文明,華夏之光”、“石刻精華,文物珍寶。”1963年,石窟被公布為河南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25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原標題:義馬鴻慶寺石窟一號窟浮雕藝術及佛傳故事析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