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門峽古跡:仰韶村文化遺址
2012/3/27 16:14:30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仰韶村文化遺址,位于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城北9公里處的仰韶村。 1921年經中國政府批準,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和我國考古學家袁復禮一起進行了首次發掘。根據出土文物,確認是我國遠古文化的遺存。按照考古學慣例,把首先發現地作為該文化類型的名稱,故名“仰韶文化”。
仰韶村文化遺址,座落在仰韶村南邊的緩坡臺地上,北依韶山,東、西、南三面環水,東北到西南長900余米,西北到東南寬300余米,總面積約30萬平方米,文化土層堆積厚度2—4米。主要出土器物有石器、骨器、陶器、蚌器。用于農耕的石器有斧、鏟、鑿、錛等工具;用于狩獵的有石鏃、彈丸、石餅等;用于紡織的有線墜、紡輪、骨針、骨錐等。當時人們的生活用具均為陶質,有陶鼎、罐、碗、盆、缽、杯、甕、缸等。特別引人注目的是陶器上精美的裝飾圖案,其紋飾有寬帶紋、網紋、花瓣紋、魚紋、弦紋和幾何圖形紋等,精美的彩陶是仰韶文化獨具的特征。
仰韶文化以農耕為主,屬于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過渡的社會階段。它以黃河中游為中心,南達湖北,北抵內蒙,是黃河流域非常強大的一種遠古文化。仰韶文化的發現,宣布了“中國無石器時代文化”論調的徹底破產,因而仰韶村文化遺址被中外考古界譽為“文化圣地”。
澠池是仰韶文化首次發現地。仰韶村文化遺址位于澠池縣城之北的韶山南麓,距縣城9公里處。1920年秋,原中國地質研究所劉長山等在仰韶村采集許多出土實物資料。1921年10月,瑞典學者安特生,中國學者袁復禮、陳德光等對仰韶村遺址進行首次發掘,證實該處為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依據考古慣例,以首次發現地命名為“仰韶文化”。1961年3月,國務院公布仰韶村文化遺址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遺址先后經過三次發掘,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和骨器等珍貴文物,在國際上引起了極大的轟動。仰韶村遺址成為中外史學界、考古界向往的“文化圣地”。1985年,全國首屆仰韶文化學術討論會在澠池召開,與會專家150余人。1993年10月,在澠池召開了“仰韶村遺址保護規劃研討會”,中外著名地質學家、考古專家30多人參加了會議,與會專家就仰韶村遺址的保護規劃方案提出了許多寶貴的建議,為仰韶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奠定了基礎。1998年,仰韶村文化遺址修建了長50米、寬3米的斷壁保護長廊等建筑。2000年,搬遷了清代洋湖村古民居。2001年,三門峽市邀請中外專家召開“仰韶文化發現80周年紀念大會”,進一步就該遺址的研究和保護開發進行探討。
1961年3月4日,仰韶村文化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原標題:三門峽古跡:仰韶村文化遺址)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河南文化網 作者:朱志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