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60年代中后期,三門峽市成為國家“小三線”建設的重點,先后建成一批大中型骨干企業,使三門峽形成以煤炭、冶金、紡織、機械、電力為主支柱行業的工業格局,這對三門峽市經濟發展乃至城市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然而,隨著社會發展,這些傳統的產業大都開始衰落。三門峽市發改委能源局王偉科長告訴記者,三門峽市的發展主要靠能源,但是三門峽的能源業在走下坡路,傳統的“黃黑白”發展模式無法繼續,“黃黑白”是指靈寶市的黃金、義馬的煤炭和陜縣的鋁礬土資源。
現在,三門峽的煤炭資源即將枯竭,曾經發展起來的一批小火電廠紛紛關閉。而由于周邊河流水位下降、斷流小水電也都關停了,只剩大唐這樣的大型電廠為保民生而支撐著。
至于三門峽大壩的發電效益,馬仰峽告訴記者,三門峽大壩低水位運行,年發電量只有12億~14億千瓦時,在三門峽市的電力行業中分量很輕,這只相當于大唐三門峽發電廠半個季度的發電量,王偉也向記者證實了這一點。
隨著為服務三門峽工程而布局的工業以及“小三線”建設布局的一大批工業產業的沒落,這座城市與三門峽水利樞紐的聯系在不斷弱化。
無論從三門峽市的水利發展、工業發展還是城市發展等各個方面來看,這座因三門峽大壩而興的城市無不在努力消除這座大壩帶給自己的影響。
在2007年三門峽市的水利“十一五”規劃中,可以看到為了擺脫三門峽庫區影響,而做的打算。其中提到,三門峽市水利發展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首要的就是“隨著經濟社會的持續快速發展和三門峽水庫降低水位運行,水資源供需矛盾將會更加突出”,“因三門峽水庫降低水位運行造成沿黃水利工程設施報廢或將面臨報廢”。
馬仰峽多次向記者強調,三門峽市的發展不是依靠黃河,而是依靠地區間的合作交流。三門峽市“十二五”發展的目標任務中提到,三門峽市要“為打造中原經濟區重要支撐、區域合作示范城市和豫晉陜黃河金三角區域中心城市奠定堅實基礎”。
三門峽市委書記楊樹平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三門峽市的“三大戰略定位”就是建設中原經濟區重要支撐、區域合作示范城市、豫晉陜黃河金三角區域中心城市。
誰是最大的受益者?
雖然三門峽市在努力擺脫大壩的影響,但是,因三門峽水庫蓄水而產生的巨大人工湖,給這里帶來不少發展的機會。
從三門峽市區到大壩,沿路隨處可見農家樂的大字招牌和廣告,讓這段起伏不平的山路多了一份熱鬧和生機。而三門峽大壩風景區更是依托大壩,成為人工與自然結合的國家3A級旅游風景區。臨近暑期,一些中學生三五成群來這里游玩,景區一家商店的老板告訴記者,最近來旅游的人不如平時多。
雖然三門峽市是一座工業城市,但是,“十一五”期間旅游業每年為全市GDP能做出7%以上的貢獻,而且尚有潛力可挖。
在三門峽市旅游“十二五”規劃中,大壩風景區是重點投資的旅游精品項目,排在28個建設項目之首,“十二五”計劃投資15億元,將這里打造成為5A級風景區。從這里到市區天鵝湖景區,是三門峽市重點打造的旅游“一核四區”中的核心--“三門峽市區旅游極核”,也是沿黃生態文化旅游經濟帶建設的重點。
天鵝湖景區也是因三門峽水庫而產生的,每年冬天這片濕地生態區都會吸引成千上萬只白天鵝從西伯利亞飛來棲息越冬。三門峽市因此被稱為“天鵝之城”,白天鵝成為這座城市的象征,在其政府網站的LOGO中就有一只飛翔的天鵝。可以想象,一旦三門峽水庫全年敞泄運行,或者炸掉大壩,這片天鵝湖將難以留存,這也是反對炸壩和降低水位的人經常拿來反駁的有力例證。
在以黃委會三門峽水利樞紐管理局名義發的《關于三門峽水庫運用方式的認識與建議》一文中提到,如果繼續降低水位運行,庫區多年來形成的生態平衡將被打破,濕地面積大幅減少將會影響天鵝湖。此外,低水位下新增灘地也會被開發成為耕地和居住點,一旦水庫投入防洪運用,這些返庫群眾的生命財產將遭受巨大損失。
除了三門峽大壩周邊的三門峽市、平陸縣和芮城縣,還有一家機構也被認為是因大壩而受益,這就是黃河水利委員會。
三門峽大壩二次改建之后,陸續加裝了5臺總裝機容量25萬千瓦的低水頭發電機組,上世紀90年代又加裝了2臺發電機組,總裝機容量達到41萬千瓦,年發電量12~14億千瓦時。(原標題:三門峽大壩爭議再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