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秀美山水 >> 瀏覽相關信息

千年龍潭寺 深山藏五奇

2013/7/4 11:24:46 點擊數: 【字體:


    寺廟的風景分兩種,一種給我們寺內氣象,一種給我們寺外景致,宜陽龍潭寺就屬后者——寺外有峽谷之幽、翠柏之秀、陡崖之奇、瀑布之美,還有五奇之絕。龍潭寺的具體位置在張塢鄉程屋村西南,今屬花果山景區,因附近有一龍潭而得名。

  寺廟的資格,一看其年齡是否大,二看其規模是否大,三看歷朝歷代有無大師,若這“三大”都有,方為老資格,便是大寺廟了。

  龍潭寺的資格如何?探訪前,我請教過一書一人。

  這個寺院至少有1441歲

  一書,指的是印有綠色封面的《宜陽縣文物志》,由宜陽地方志史志辦公室編撰。書中這樣寫道:“根據寺內現存的明代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重修龍潭寺暨會禪寺碑記》載,該寺迨至天和元年(公元566年)已顯勝跡,可知該寺創建于南北朝北周天和元年之前。”

  一人,指的是宜陽學者喬文博先生。喬先生并不同意上述說法,他認為,龍潭寺始建于何時,應有確切的年代,“創建于南北朝北周天和元年之前”,這樣的說法太過籠統。目前可供考查的,沒有書面史料,只能依據寺內的現存碑刻,而較早的碑刻,也就是上面提到的那個明代碑,碑身破損,字跡漫漶,難以辨認,難以說服人,所以必須尋找字跡清楚的石碑進行考證。

  龍潭寺內的石碑,字跡清楚的也有,乃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 所立,碑文開篇寫道“此寺不知何昉”,意思是說不知此寺何時修建,這等于沒說。碑文署名“歲進士侯選儒學訓導宋象賢”,這樣一位進士出身的讀書人,想必也做過一些考證,然而卻未獲結果,只留下“不知何昉”的遺憾。

  多年前,龍潭寺附近村人修寺時,曾掘得一青石柱墩,柱墩上部雕有蓮花,墩基四個側面均刻有密集的陰文小楷,雖然多數字跡已經模糊,但柱墩底部 “天和三年”四個字仍清晰可辨。天和是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年號,因此又產生一種觀點——認為該寺始建于北周天和三年,也就是公元568年,按此算來,該寺已經1441歲了。

  那么, 這個歲數有沒有虛報呢?這還得從北周王朝說起。

  北周,是南北朝時期北朝的一個短命王朝,僅存活了20多年,其間戰亂頻繁,與另一個王朝北齊爭戰不休,爭戰的核心地帶就在洛陽、宜陽一代,單是圍繞宜陽的歸屬問題,雙方就血拼過三次以上,相持數年之久。

  考證到這里,似乎北周王朝有可能來建這個廟,因為它在爭奪宜陽的地盤嘛,但北周王朝有沒有這個時間和精力呢?且往下看。

  北周建德六年(公元577年)二月,經過苦戰,北周滅掉了北齊,統一了北方。但俗話說“殺敵一千,自傷八百”,戰后的北周已成強弩之末,只是在北周幾個皇帝中,走出來一個比較強勢的皇帝——武帝宇文邕,他在位十七年,干了很多大事,其中一項,就是和“佛”較上了勁!

  研究佛教的人,都知道中國歷史上的“三武滅佛”時間,這“三武”一個是北魏太武帝,一個是唐武宗,再一個就是北周武帝了。這三個皇帝,都曾下詔鏟除佛教,而其中的北周武帝,滅佛的力度最大。北周不但滅佛,還滅道,《周書》記載:“建德三年(公元574年),初斷佛、道二教,經像悉毀,罷沙門、道士,并令還民。”咱們可以想一想,他把佛道兩家的生路都給斷絕了,還燒毀了經像,勒令和尚道士回家當普通民眾,難道會允許在宜陽建一個龍潭寺嗎?所以,這個時期不可能建寺廟。

  另外,北周王朝的其他皇帝也沒有時間和心情來建龍潭寺,因為這個時期的宜陽,是兩國爭戰的前沿陣地,沒有安定的社會環境建廟,再加上北周武帝的滅佛政策,寺院能拆掉的都拆掉了,哪兒還會再建一座呢?

  那么,刻在石柱墩上的“天和三年”,又是咋回事呢?

  石柱墩底部的刻字背后,隱藏著一個重大秘密

  喬先生分析,柱墩底上“天和三年”的記載,只是個表象符號,背后隱藏著一個重大秘密。他推測龍潭寺的建設年代應該更早一些 ,可能是在北魏孝文帝時期,也就是公元47l年至公元499年。而到了天和三年,武帝開始滅佛,派人拆除寺廟,懾于武帝淫威,僧人們不敢明言,卻用曲筆,記錄下當時滅佛的情況,所以出現了“天和三年”的字樣。此字樣被秘密刻于柱墩底部,埋入地下,以示后人。

  這樣說來,這個柱墩,這個“天和三年”,是僧人的一個提醒,提醒后人此廟是在北周“天和三年”被破壞的。

  那么,我們又怎能肯定此廟是北魏時期所建呢?

  面對這個疑問,喬先生說,誰都知道北魏孝文帝是個積極推行漢化的皇帝,他把都城從平城(山西大同)遷到洛陽后,不但大力倡導中原文化,還大力發展佛教,建寺開窟,盛極一時,龍門石窟就是在那時修鑿的。

  經他這么一說,我忽然想起北魏王朝的特點來,這個王朝確實是佛的國度。北魏的天空,翱翔著飛天精靈,盛開著佛之蓮花;北魏的洛陽,回響著寺鐘梵音,矗立著經閣廟宇。當時的洛陽,僅佛教寺院就有1367座,而全國佛寺則有3萬余所。地處京畿近地的龍潭寺,在如此崇佛興佛的氛圍中創建,應該是合乎情理的事情。

  如此說來,龍潭寺建于北魏極有可能!別的不說,單是洛陽附近較為著名的永寧寺、少林寺,也都是那個時期建成的。根據記載,達摩禪師曾云游河洛大地的各個佛寺,進行傳法授徒活動,并于東魏天平元年(公元534年)“卒于洛濱”,歷代的龍潭寺僧人,都一口咬定達摩曾到龍潭寺坐禪傳法,如今龍潭溪邊的青石板上,還留有達摩坐禪的印痕。

  達摩其人,史載確鑿,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公元527年),禪宗初祖菩提達摩開始到嵩山傳授佛法。他面壁九年,此后開創少林禪法,師承不絕。達摩經常云游河洛間,最終“卒于洛濱,葬于熊耳山”。從他的活動范圍來看,他到環境清幽的龍潭寺坐禪傳法,應該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至于是否死葬該寺,則不宜肯定或否定。根據記載,達摩并未死于少林,卻是死在洛河岸邊的某地,而龍潭寺剛好在洛河南岸,這又成了個值得研究的課題。

  如今的龍潭寺僧人,堅持說達摩圓寂后,葬在了龍潭寺,讓他們出示證據,卻又拿不出來,但他們非常虔誠,每每向游人提及,都是一臉嚴肅不容置疑,我們也只好信其有了,因為若要否定,同樣拿不出依據。所以,龍潭寺的山門上方,一直嵌著“龍潭禪寺”四個字,這個“禪”直指禪宗初祖菩提達摩,這是不言而喻的。

  龍潭寺外風景優美,深山之中藏有“五奇”

  龍潭寺現存大雄殿、天王殿、東配殿、僧房等17間,另有土窯7孔,總占地面積達3畝。從這些現存建筑來看,該寺規模較小(如圖),其主要風景在寺院外圍。

  外圍的風景,主要分布于龍潭寺西北,那兒有條非常幽靜的峽谷,當地人稱其為龍潭溝。峽谷兩側有翠柏,谷底有清溪,溪邊有裸露的巖石,花色斑駁很出奇。查有關碑記,均這樣介紹此地——“兩峰對峙,古柏蒼翠。澗水中流,魚鳥浮沉。”現在被印證是真的。

  有人總結龍潭寺有五奇:

  第一奇是“龍潭莫測”。出寺院西門,沿峽谷東側石砌渠道溯流而上,不一會兒便可看到龍潭。潭不大,面積約60平方米,水面墨綠色,說明很深,泉水緩緩注入潭中,由喧嘩轉為低吟,龍潭寺由此潭而得名。廟里的和尚,曾多次用竹竿、繩子等物試探水深,至今仍測量不出其深度。

  第二奇是“字出石壁”。龍潭東側盤山渠道旁邊的石壁上,有個二尺見方的“佛”字,自然形成,清晰可見,字由青色花崗巖上的白色石脈組成,呈雙線空心字形,方方正正,端莊若佛,令人暗自稱奇。

  附近山民說,這個佛字古代沒有,乃近年所生,初還模糊,后來越來越顯。廟里的僧人說,曾有一位學問很深的洛陽高人,在此字上研究了半天,說此字乃三字合一,整體看是個“佛”字,拆開來看是三個字——“蠣”、“山”、“佛”。那高人進一步解釋說,“蠣”是個古字,音義可通“萬”,寓意為此處奇峰林立,山山皆佛,石出佛字,便是“萬山皆佛”的意思了。

  洛陽高人姓甚名誰,寺僧也說不清,只是說那人看了便走了,再也沒回來。現在想想,那人的評價雖有些牽強,但也有值得玩味的地方,旅途中游玩的話題,完全可以即興,不可當真,姑妄言之,姑妄聽之。

  第三奇是“百里龍井”。龍潭上方十余米處,有一直徑為兩米的石井,清清山澗灌注其中,又盤旋而出,難窺其深淺。當地農人說,此井和嵩縣境內的伊河相通,伊河漲水,此處必有泥沙涌出,因此有“百里龍井”之名。平時井底有泥沙,水僅沒膝,人可坐在井沿上洗足,所以又叫“神仙腳盆”。

  第四奇是“千年臥佛”。從石井處上行二十多米,便可見溪澗右側石幔上顯示出的臥佛形象,該佛由深灰色花崗巖勾勒而成,坦胸露腹,素面朝天,頭部微微抬起枕于左臂,左腿彎曲盤于右腿之上,神態自然安詳,似睡未睡,完全是超然物外的樣子。僧人說那是達摩的形象,出自天然,非常神奇。

  第五奇是“鼓飛龍鳳”。龍潭西側,有數十米高的石瀑懸垂而下,構成一幅美麗的圖畫,線條流暢,似龍鳳舞。令人稱奇的是,在龍鳳圖的中心,有兩個微微突起的石鼓,以石擊之,咚咚作響,大鼓響聲甕聲甕氣,小鼓響聲清脆激越。僧人說如敲擊得法,合于音律,便會看到龍飛鳳舞之奇象。

  但龍潭寺畢竟是小寺,加之有千年以上的歲數,房舍破舊,地處偏僻,所以香火不盛,游客稀少,只是近年來,興起驢友之旅,這些人最喜尋幽探奇,跋山涉水,龍潭寺才漸漸有了人氣。這些驢友,多來自洛陽和義馬,他們看后,回去便說此地神奇。其實自古寺廟,多在山中,山巖水瀑,乃其自然之構件,傳奇傳說,乃其有意之附會。其中的風景,看到了,便是真,相傳的故事,聽說了,便當真,只是為平淡的塵世添些有趣的事情罷了……(記者 孫欽良)【原標題:千年龍潭寺 深山藏五奇】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洛陽新聞網 2009-07-06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龍潭寺——達摩坐禪傳法地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