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達摩在少林寺面壁九年,創立了佛教禪宗,被后人尊為禪宗初祖,少林寺也被稱為禪宗祖庭。與少林寺同時期修建的龍潭寺,據說是少林寺的下院,達摩祖師曾傳法于此。
在宜陽縣城西40公里處的張塢鄉程屋村西南,有一座依青山、傍秀水的寺廟,因寺西南有一個黑龍潭,故而得名龍潭寺。《宜陽縣文物志》記載:“根據寺內現存的明代弘治元年(1488年)《重修龍潭寺暨會禪寺碑記》載,‘該寺迨至天和元年(566年),以顯勝跡’,可知該寺創建于南北朝北周天和元年之前。”而宜陽縣歷史文化研究會會長喬文博查閱相關史料,認為龍潭寺很可能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時期(公元471年~499年),建寺年代與少林寺同期。龍潭寺于1986年被公布為第二批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極力主張漢化,提倡佛教,又鼓勵其接納儒家文化的精華,寵佛興佛的情形可見一斑。從‘該寺迨至天和元年(566年),以顯勝跡’的碑文可以看出,地處京畿的龍潭寺當年已小有名氣。”喬文博說,但后來北周武帝宇文邕極力滅法毀佛,使包括龍潭寺在內的很多寺院受到毀壞;經過歷史長河的洗禮,現在的龍潭寺雖經明清兩朝多次重修,但也僅存大雄寶殿、觀音殿等六間大殿,現存大殿的梁架和斗拱雖還具有金元時期的工藝特點,但殿內供奉的佛像多系近年新建,寺外西面和北面至今尚存和尚圓寂塔各一座;而根據寺內僧人“先有寺院后有樹”的說法,寺內那顆屹立1300年的皂角樹似乎在宣示著龍潭寺的悠久歷史。
龍潭寺旁蜿蜒20余里的山溝內,有潭瀑奇石多處,寺后山澗的石幔上白色的“千年臥佛”像,袒胸露腹、頭部微微墊起,似枕于左臂,看起來自然安詳、超然物外。據寺內僧人介紹,這就是達摩祖師的形象,他似乎是在佐證達摩傳法龍潭寺的事跡。【原標題:龍潭寺——達摩坐禪傳法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