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縣陸渾水庫,在洛陽南60公里處,浩瀚的水面下面,埋藏著永不消逝的記憶。
近日,我們沿伊河而行,到達陸渾水庫邊。同行的縣旅游局辦公室主任張相正說,相傳很早以前,龍門以南到欒川潭頭鎮,是一個大湖,叫“五陽江”。大禹鑿開龍門,積水東瀉,始顯山、嶺、川、原,這也造就了古陸渾。
張相正說,陸渾歷史悠久,陸渾嶺的老樊店村有龍山文化遺址,嶺西南5公里的橋北村有仰韶文化遺址,嶺東北3公里的窯店村有二里頭文化遺址。
史載,陸渾曾有伊國、伊侯國、伊川、豫州、有莘國等多種別稱。《路史》認為,此處為堯的母親所居之地,是堯的出生地。
“陸渾”在歷史上的首次亮相是春秋時期。史載:“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陸渾戎允姓,從甘肅敦煌縣遷此,始名陸渾。”
縣旅游局長吳長現說,陸渾歷史上山深林密、道路險阻,易于設防布陣;勝可馳騁中原,敗可回山休兵;若遇兵事急需,西出盧氏走商洛,南經南召窺南陽,北越宜陽、洛寧撼陜、潼,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
明崇禎十二年(公元1639年),李自成率數百騎兵攻破萬安、陸渾、田湖等地;辛亥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在陸渾均有激烈的爭奪戰。
陸渾不僅是軍事要地,更是文臣武將、名儒廉吏寓居、著書之處。
宋大理學家程顥、程頤曾在陸渾之屏鳳莊講學、著書,并定居于陸渾之耙耬山下,死后葬于陸渾之白虎山東;大儒邵雍常至陸渾與二程會文議事,死后葬于陸渾紫荊山;北宋文學家范仲淹死于徐州,擇葬于陸渾萬安山。
唐代宋之問、杜甫、岑參、韓愈,北宋的歐陽修等大詩人、大文學家,都曾游居陸渾,并留下了風格、情感各不相同的大量詩詞佳作。
極目遠眺,但見陸渾嶺自西向東,地勢驟然收縮,陷出一狹窄深谷。吳長現說,現在的陸渾水庫大壩,過去叫“陸渾口”。
1959年的最后一天,陸渾水庫開工建設。工程初期,在人工挖土、挑土,人力車運土,少量機械工作的情況下,三班交換、晝夜不停,豫西的8萬余名民工住窯洞、睡草棚,為馴服“水神”在工地上爭相立功。1965年8月,陸渾大壩主體工程竣工,從此,陸渾口有了遮攔,作怪的“水神”被治得服服帖帖。
陸渾水庫管理處書記馬強說,水庫控制流域面積3740平方公里,為伊河流域總面積的61%,當時總庫容12.9億立方米。
由于受特定歷史條件和環境的限制,工程留下諸多隱患,建成后水庫一直低水位運行。1993年8月末,由于連日降雨,陸渾水庫放水泄洪以緩解大壩壓力,使伊河水面猛漲,龍門石窟景區浸水,最高達1.3米,景區被迫暫停開放4天。
2003年,陸渾水庫全面進行除險加固。2006年完工后,水庫各項安全隱患被消除,蓄水量由以前的7億立方米增加到13億立方米,水庫面貌煥然一新。
陸渾水庫是一座以防洪為主,結合灌溉、發電、養殖、供水、旅游等綜合利用的大型水庫,汛期內加強陸渾水庫的調度運行,直接關系到伊河下游277個村莊、100余萬人、170多萬畝耕地和京廣、隴海、焦枝3條鐵路的安全。
馬強說,水庫可灌溉洛陽、鄭州、平頂山3市7縣的180萬畝旱地,使之變成水澆地。今年春旱嚴重,水庫增加下泄量,持續灌溉40多天,放水1億立方米,水庫水位下降5米,有效地緩解了灌溉區的小麥旱情,增加了灌區產量。
對洛陽市民來說,陸渾水庫不僅是休閑好去處,還是自己的水源地。
陸渾水庫還照亮了周邊地區。陸渾電站總裝機1.045萬千瓦,設計年發電量2482萬千瓦時。除此以外,上游的前河水電站裝機3000千瓦,年設計發電量1355萬千瓦時。目前,伊河干流上還有兩座規劃裝機2000千瓦的任嶺水電站和裝機4100千瓦的山峽水電站待建。現在,伊河嵩縣段發電裝機容量達1.697萬千瓦,年發電量最高可達5081萬千瓦時。
陸渾水庫核定養漁業面積4.68萬畝,目前水庫里的鰱魚、鳙魚等常規魚種年產量在600噸以上,銀魚產量也由前些年的不足百噸穩定在200噸左右,漁業年產值達500萬元以上。
吳長現說,陸渾的迎春花長滿山坡,每到立春時節,不論天氣冷暖,便按時綻開笑臉,向人們報曉春天,被譽為“陸渾春曉”,堪稱一大奇觀。
水庫南岸挺拔的七峰山與北岸飄逸的疊翠山遙遙相望,情意綿綿,仿佛是一對沉于愛河的戀人,被人們戲為“七峰疊翠”。伊尹祠、尹姑冢、竹林寺,還有唐代監察御史、明代太子少保和知府的宅和墓,以及元代丞相的衙府依次坐落于此。
陸渾水庫與小浪底水庫、故縣水庫和剛剛建成蓄水的西霞院水庫,猶如四顆閃耀的明珠,鑲嵌在洛陽的周邊,為我們營造了良好的氣候環境,提供了豐富優美的休閑度假去處。
陸渾,正在煥發勃勃生機。【原標題:《伊河行》系列報道之五陸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