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秀美山水 >> 瀏覽相關信息

新安張鈁故居:抖落滄桑展新顏

2013/7/4 15:13:09 點擊數: 【字體:



新安張鈁故居:抖落滄桑展新顏

張鈁之子張廣平(左)和張鈁之子張廣武(右)在其父親銅像前合影 

    他住在陜西西安,他住在臺灣新莊。在垂暮之年,他們相約踏上了讓他們魂牽夢縈的故土。他們一個叫張廣武,83歲,一個叫張廣平,82歲。他們的父親張鈁,是辛亥革命的元老,也是千唐志齋的創建者。
這次回家,兩位老人欣喜地發現,老宅子還是原來的模樣,青磚紅瓦,雕梁畫棟……歷經百年風雨滄桑的張鈁故居,在當地文管部門的修繕下,恢復了往日的氣派。

    一場特殊的捐贈儀式

    20日上午,新安縣的縣委大樓里舉行了一場簡短而肅穆的捐贈儀式。

    贈品是用紙箱和編織袋裝的近200本書。這些書經過了精心整理,其中許多都已經泛黃,留著歲月的痕跡。

    捐書的是兩位步履蹣跚的白發老人。他們在捐贈文書上簽字的時候,激動得都捏不住筆。

    他們就是張廣武和張廣平,這些書是他們從父親的遺物中整理出來的。

    “父親一生好文愛書,特別支持發展文化教育事業。今天,我們把書送回來,父親在天之靈一定非常高興1帶著金邊眼鏡的張廣平一張口就是純正的河南腔。

    就像這不改的鄉音,在海峽那邊一住就是數十年的張廣平,沒有一日不想著回家。

    張廣武比弟弟張廣平大1歲,一直住在西安。兩兄弟多年來靠書信進行交流。

   “我們的根在這里。雖然老了,但我們還能走動,家鄉需要的時候,我們怎能不出力?”張廣武說。

    接受捐贈的是新安縣千唐志齋博物館館長衡劍超。這200本書,對他來說是“無價之寶”,因為他們正籌劃著一個“大計劃”,而這個“大計劃”的主角之一,就是這些書籍。

    一座風格獨特的宅院

    喧囂的隴海鐵路邊,就是著名的千唐志齋。

    位于新安縣鐵門鎮的千唐志齋,是我國唯一的墓志銘博物館,保存有唐代墓志石刻上千件,被稱為“石刻唐書”。

    但是,許多人也許不知道,與千唐志齋僅一路之隔,有一座規模宏偉的民居建筑。在歷史風雨中,它已矗立了近百年,康有為、于右任等名士都曾在這里留下足跡。

    這就是張鈁故居,位于千唐志齋博物館東南,步行兩分鐘即到。

    張鈁故居坐北朝南,它的兩扇大門建在青石鋪成的高臺上,大門上方塑有一顆大大的紅色五角星,極具氣勢。

    院子里的房子大多數是磚木結構,保持著明清時期北方傳統民居的建筑風格。

    但仔細觀察,記者發現宅院不是單純地照搬傳統。

    它的門窗和內部裝修體現的是西式風格。據了解,最初修建時,該院大量采用了當時需要從歐洲進口的水泥、玻璃等,這使整座宅院呈現出中西結合的獨特風格。

    一度破敗的“雜院”

    宅院的興廢,與歷史的更迭緊密相連。

    據千唐志齋博物館館長衡劍超介紹,張鈁故居始建于1917年,占地4200平方米,有房舍百余間。

    1921年,張鈁的父親逝世,時任陜西靖國軍副司令員的張鈁回家鄉新安鐵門服喪。在家鄉的兩三年間,張鈁在當地創辦鐵門小學,資助新安縣成立續修縣志局,做了不少好事。與此同時,張鈁還在鎮上購得土地近百畝,將老宅建成了一座規模宏大的建筑群。

    宅院旁,張鈁還建了一座私家花園,并在園內筑起一座獨立石屋作為書房。1923年秋,康有為游陜過豫,受邀在張鈁的家中憩息數日,其間乘興揮毫,為這座花園題名“蟄廬”。

    1935年前后,張鈁在花園西隅依山挖了15孔窯洞,并建了3個長方形天井院及1道走廊,將多年搜集的千余塊古墓志石鑲嵌在窯洞、天井和走廊的墻壁上——這就是千唐志齋。

    過去,蟄廬、千唐志齋和張鈁故居之間有一條地下通道,三者形成有機的整體,共同構成了一座前為住宅、后為花園的典型官邸式建筑。由于歷史原因,長期以來,張鈁故居未能和蟄廬、千唐志齋一樣獲得同步的管理和保護,一度破敗不堪。

    當地上了年紀的人還記得,幾年前,張鈁故居還是一個“大雜院”,許多人住在里面,垃圾遍地,凌亂不堪,由于長期疏于管理,屋頂的瓦面、前檐破損嚴重。

    一個向辛亥革命100周年獻禮的行動

    20日的捐贈儀式過后,張廣武和張廣平兩位老人一同走進這座留有他們童年記憶的宅院。

    “還是和以前一樣啊,這里是客廳,這里是賬房,這里是糧倉……”兩位老人拄著拐杖,一間屋子一間屋子地看著。

    看著老人高興的樣子,衡劍超也高興異常。他和千唐志齋博物館的其他工作人員從2008年以來的辛苦工作,終于得到了最好的夸獎。

    是的,曾經一度破敗的張鈁故居,重獲生機了!

    總投資780萬元的張鈁故居維修工程目前已宣告完工,除了修繕加固外,院內的道路和綠化都已恢復到宅院最完美時的樣子。本月14日,千唐志齋與張鈁故居的地下通道恢復工程也開始施工。

    眼下,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正在張鈁故居內進行緊張的布展工作。今年適逢辛亥革命100周年,博物館計劃以張鈁故居的每所屋子為展廳,用圖片和實物向世人展示張鈁追求真理、堅持正義、樂善賑災、興學育人的傳奇一生。而這次張鈁后人捐贈的物品,正是此次展覽必不可少的東西。

    衡劍超熱情地向老人發出邀請:“您二老到10月10日辛亥革命紀念日的時候再來看吧,這百年的老宅子將成為張鈁先生的紀念館,成為弘揚先生愛國精神的教育園地。”

    張鈁(1886—1966)字伯英,號友石主人,洛陽市新安縣人。辛亥革命元老,北洋略威上將軍。 【原標題:新安張鈁故居:抖落滄桑展新顏】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洛陽網 2011-05-23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途W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