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高樓林立的市區,來到位于白馬寺的齊云塔院,仰望那座“離天只有一丈八”的佛塔時,雖然我知道,它無法與現今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樓一比高低,但還是不由得想起當地一位老人的話。他說,登上齊云塔塔頂,可見黃河滾滾東去。
這究竟是真是假?其實,這和那首傳唱齊云塔的民謠一樣,沒有考證的必要。作為洛陽地面現存最早的古建筑之一,齊云塔這一佛家大手筆,在洛陽人心中留下的是揮之不去的佛緣!
齊云塔在白馬寺山門東約300米處,塔身高約25米,共13層。塔的底部為正方形的束腰須彌座,每邊長約7.8米,其束腰處長、寬各為6.76米。齊云塔的主要建筑材料是磚塊,塔身保存完好,結構嚴謹,渾然一體。第一層塔檐下面,砌以仿木結構普柏枋和一斗三升拱。第一層之上每層用多層小磚砌出塔檐。每層塔檐的第一層小磚下,都裝飾有菱角牙子。塔身周長最大處在塔的中腰,即第四、第五層塔檐處。自第六層起,塔檐逐層內收,塔頂覆以寶瓶式塔剎。齊云塔外輪廓由下至上略呈拋物線狀,造型別致,線條柔和流暢。塔內有踏窩,可攀登而上。至第十層,向南有門,俗稱“南天門”。出此門至塔外,向上再登三層,可至塔頂。
據我市著名歷史學家徐金星先生介紹,現存齊云塔為金代建筑,距今已有800余年的歷史。但追溯其歷史,則始于東漢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即白馬寺建成后的第二年,漢明帝劉莊曾敕令創建齊云塔。
據《釋源大白馬寺舍利塔靈異記》記載:己巳年二月八日,漢明帝劉莊駕臨白馬寺,會見攝摩騰、竺法蘭兩位印度高僧。當時攝摩騰問道:“寺院東南是什么館室?”漢明帝說:“很早以前,那里忽然涌起一個大土丘,有一丈多高,人們把它鏟平后,土丘又自動隆起。而且,土丘夜里時常發出明光,百姓認為很神奇,就把那土丘稱為圣冢。自周代以來,百姓經常前往祭祀,而且祈求往往很靈驗。還真不知道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攝摩騰聽后說:“如來滅度百年之后,有阿恕伽王安放佛舍利于天下,共有八萬四千處,東土中國有十九處,陛下所言圣冢,即其中一處。”
聽了高僧一番話后,漢明帝頒發詔令,按照兩位印度高僧所描述的印度佛塔樣式,在圣冢上面建9層佛塔,高500余尺,直插云霄,起名“齊云”。
中國的第一座佛塔有沒有具體名字?如果有,它叫什么名字?這原是中國佛教史、中國古建筑史上的一個謎。據史料記載,中國最早的佛塔就建在白馬寺。如果它是漢明帝敕令建造的齊云塔,那么“齊云”就是“中國第一古塔”的名字。因此,我國著名古建專家羅哲文先生曾指出:永平年間初創此塔時,即已號曰“齊云”,初次提到了中國第一座佛塔之命名。
在神話《西游記》中,唐僧有句常常掛在嘴邊的話:“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其實浮屠也叫佛圖、塔婆,是梵文的音譯,即指塔,原意為墳墓。塔用以收藏舍利,后來也用于收藏經卷、佛像、法器等,因相傳以“七寶”裝飾,故又稱“寶塔”。據《魏書·釋老志》記載:“自洛中構白馬寺,盛飾佛圖,畫跡甚妙,為四方式。凡宮塔制度,猶依天竺舊狀而重構之,從一級至三、五、七、九,世人相承,謂之浮圖,或云佛圖。”早期的白馬寺建筑,是依照古印度大乘佛教興起時期的佛寺建筑樣式,佛寺以塔為主體,塔居寺院中心,佛事活動主要圍繞著佛塔進行。
東漢之后歷經戰亂,齊云塔也幾度興毀。五代之后,莊武李王曾造9級木塔1座,高500余尺。據考證,莊武李王即北宋初期的李繼勛。自宋太祖開寶三年(公元970年)起,他花了數年時間,在漢朝所建白馬寺之東,創建“東白馬寺”,同時也建造了一座木塔。北宋末年,木塔遭“劫火”焚毀。金大定十五年(公元1175年),禪宗五家之一的臨濟宗僧人棲巖彥公,重新建造了一座磚塔,人稱釋迦舍利塔、金方塔或白馬寺塔。清代的如琇和尚,依據漢明帝創建齊云塔的記載,稱此塔為齊云塔,這一名稱此后被人們廣泛接受。
齊云塔的蛙鳴之謎
來到齊云塔,在塔的南面或北面大約20米處拍手,能夠聽到青蛙的叫聲。這是怎么回事?民間有個關于齊云塔蛙鳴之謎的傳說。
據說很久以前,白馬寺一帶有個大水潭,潭水碧綠,深不可測,名叫蛤蟆潭。在蛤蟆潭的深處住著一只癩蛤蟆,不知經過幾世幾劫的修煉,癩蛤蟆成精了。這只癩蛤蟆精不但長了一身爛瘡疤,樣子丑陋無比,而且還是當地的一大禍害。它一不高興,就會在潭中掀起洶涌的波濤,攪得潭水四處泛濫,淹沒周圍大片大片的房屋和莊稼,使不少百姓家破人亡,缺衣少食。當地老百姓實在恨透了這只癩蛤蟆。
有一年冬天的臘月初八,這一天正是佛成道的紀念日,天氣格外晴朗。有一位托缽游化的老和尚遠道而來,路過蛤蟆潭。這位老和尚身穿褐色袈裟,足蹬黃色芒鞋,氣度不凡。蛤蟆潭附近的老百姓見到老和尚后,紛紛向其訴說癩蛤蟆精的惡行。老和尚聽后,對百姓的遭遇非常同情,決心降妖除怪,收服這只癩蛤蟆精。
老和尚用左手把缽高高舉起,邁開大步來到蛤蟆潭邊。當!當!當!他把缽敲得震天響,向癩蛤蟆精宣戰!此時,癩蛤蟆精正準備興風作浪,聽到這刺耳的聲音,可把它給氣壞了,肚子脹得像鼓一樣。只聽它發出一聲怪叫,騰空而起,一下子掀起數十丈高的大浪,想把老和尚淹死。霎時間,天地昏暗,日月無光,陰風怒號,濁浪滔天!
面對狂風怒浪,神通廣大的老和尚像魚兒一樣,時而潛入潭底,時而躍出水面,與蛤蟆精斗法。經過了七七四十九個回合,蛤蟆精早已精疲力竭,只聽老和尚大喝一聲,把缽一舉,“當啷”一聲,蛤蟆精便一個筋斗栽進了缽里。
蛤蟆精徹底失敗了。它向老和尚苦苦求饒,請求不要殺死它,它愿意痛改前非,以后永不再做壞事。老和尚慈悲為懷,答應了蛤蟆精的請求。蛤蟆精在老和尚的指揮下搬磚運石,在蛤蟆潭邊修建了一座佛塔。因為該佛塔高聳入云,人稱齊云塔。
從此以后,癩蛤蟆精棄惡從善,一心一意為老百姓辦好事。有人病了蛤蟆精幫著醫治,天旱了它降下甘霖,天熱了它送來清涼。惡有惡報,善有善報。如此過了許多年后,蛤蟆精身上的癩皮漸漸蛻化,齊云塔上出現了一只金蛤蟆!到了夜里,金蛤蟆閃閃發光,簡直像在高高的齊云塔上點綴了一顆明亮的星星。從此,蛤蟆精就守在塔上,每當人們擊掌呼叫它時,它就“呱呱呱”地回應,向大家表示慰問和祝福!
其實,這只是美麗的傳說,從齊云塔上傳來的蛙鳴,實際是一種回聲現象。聲源發出的聲波,在傳遞過程中碰到障礙物時,便會被反射回來,形成回聲。在離齊云塔大約20米的地方拍手,聲波傳到塔身后被反射回來,其中沿水平方向傳播的聲波,先碰到塔身并被反射回來,接著,第一層塔檐也把聲波反射回來,依次是第二層、第三層、第四層等等,都相繼把聲波反射回來。其中,各層塔檐在反射聲波時還形成“聚焦”現象。所以,人們聽到的由齊云塔形成的回聲,實際上是由好多次簡單回聲的疊加、延續以及所謂“聚焦”而形成的一種復雜的“綜合回聲”。這種“綜合回聲”的頻率、響度和音色等與青蛙叫聲非常接近,人們就像聽到了蛙鳴似的。
弘揚佛法的比丘尼
與白馬寺莊嚴肅穆的陽剛之氣不同,齊云塔院里的亭臺樓榭、小橋流水,還有那線條柔和流暢的齊云塔,無不展現著其獨有的陰柔之美。
1990年,齊云塔院被辟為河南省第一座比丘尼道場,這里就成了比丘尼們的活動場所。
比丘是梵文譯音,俗稱和尚,是指依佛法受過具足戒(大戒)的男性出家人。比丘尼俗稱尼姑,是指依佛法受過具足戒的女性出家人。
素有“釋源”、“祖庭”之稱的白馬寺,在中國佛教文化的傳承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曹魏時期,印度僧人曇柯迦羅在白馬寺設立戒壇,同西域而來的受過戒的僧人一起擔任戒師,為出家僧人受戒。但在佛教傳入中國的200年間,還沒有出家的女性,直到西晉末年,這種局面才被一個名叫凈檢的女子打破。
凈檢,俗姓仲,名令儀,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后舉家遷居洛陽。凈檢的父親名仲誕,曾任武威太守。出身于書香門第的凈檢,受過良好的教育,出家前常為貴族子女教授琴書。
當時的洛陽,佛學昌盛,西域僧人頗多,在宮城西門外的一個寺院里,有個叫法始的僧人居此弘佛傳法,名聞洛陽。有一天,凈檢前往寺中聽法始說法,立即“大悟”,表示愿意從法,出家為比丘尼。
但是,當時中原一帶還沒有比丘尼,于是她去求見西域僧人智山。在聽智山講禪誦和戒法時,凈檢開悟異常,旋即剃發,從智山受十戒。當時隨凈檢同時出家受戒的女子有24人,此事轟動整個洛陽城。凈檢率領這群女尼,在洛陽宮城西創建竹林寺,作為修行弘法的場所。后來,胡僧曇摩羯多在洛陽設立戒壇,凈檢等4人登壇受具足戒,成為中國最早受戒出家的比丘尼。凈檢等人受戒,在中原佛學界引起轟動,各階層欲出家修行的女性紛紛拜凈檢為師,比丘尼的數量越來越多。
而據《僧史略》記載,東漢時期洛陽婦女阿潘等出家,尼之始也。不管是哪一種說法,第一個比丘尼確實是在洛陽出家的。
20世紀50年代以來,齊云塔院歷經多次整修。尤其是1990年的那次整修,不僅擴大了塔院面積,修砌了圍墻,還新建了山門、禪房、客堂、放生池、碑廊等建筑,并成為河南省第一座比丘尼道場,使凈檢等人昔日弘揚佛法的足跡,得以在高聳入云的齊云塔下,一代又一代地延續下去……(本報記者 劉保軍)【原標題:齊云塔:塔與云的無量佛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