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寺,我國佛教禪宗四大禪林之一。東晉始建,澤心寺、龍游寺、江天禪寺,幾經易名,最終還是以山命名。
金山,江蘇鎮江長江岸邊一座孤峰,經多年營造,竟使整個金山包于寺中,故世人才有“金山寺裹山”之說。慈壽塔、江山一覽亭矗立山巔,留玉閣、大小觀音閣圍繞山頂,七峰亭、妙高臺、楞伽臺等連綴山腰,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念佛堂、方丈室依傍山腳。這一切如星羅棋布,以曲廊、回檐、石階連接一體,形成樓上有樓、樓外有閣、閣中有亭的精巧布局,令人嘆為觀止。王安石《游金山寺》詩詠道:“數崇樓枕層層石,四壁窗開面面風。忽見鳥飛平地起,始驚身在半空中。”應是金山寺真實寫照。
真正使金山寺名揚天下的,除歷代高僧輩出、皇帝恩寵垂青外,大概文學藝術的影響也是重要原因。古典長篇小說《說岳全傳》中,有梁紅玉擂鼓戰金山一節,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尤其神話故事《白蛇傳》及由此改編的京劇《水漫金山》一出,說許仙受法海煽惑,進香金山寺不返。白素貞偕小青懇求法海放許回家,法海不允。白素貞忍無可忍,聚集水族,水漫金山。法海招天將應戰,白因體力不支而敗退。這則故事,在中國幾乎婦孺皆知。
其實,法海本姓裴,為唐宣宗時丞相裴休之子,出家作金山寺住持和開山祖師。他本是降妖伏魔的佛法的正義化身,但故事在民間流傳里,竟改變為美滿婚姻的破壞者,讓人憎惡的反面人物。白蛇故事已成為人與異類間美好愛情的經典。
金山有法海洞、白龍洞、朝陽洞、仙人洞“四大名洞”,法海洞最為有名。傳說他與盤踞半山崖中經常出來害人的白蟒斗法,最后把白蟒趕到了海里,自己則在山洞住下來,并發愿修復這座古寺,且燃指一節以明心志。1980年4月,日本唐招提寺森本順長老護送鑒真大師像回國探親,特意來金山寺拜法海洞,當得知法海塑像確實少了一截手指,長老感動得熱淚盈眶。
遠望金山寺,金碧輝煌,如懸浮長江之上,而金山恰作了寺宇的載體。大概金山不會順流而去的,盡管當初金山是長江中的一座島嶼,直至清同治年間,島嶼才與南岸慢慢連接一起。(柴福善)【原標題:金山寺與《白蛇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