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秀美山水 >> 瀏覽相關信息

淇河天然太極圖

2013/7/25 16:24:03 點擊數: 【字體:

 
    公元前11世紀,大約紂王九年,西伯侯姬昌率領一支載滿寶物的船隊從西岐出發,沿淇河東下,浩浩蕩蕩向朝歌駛去。這是一次西岐向紂王表示臣服的進貢之旅。

    數十天的順水航行,船隊悠然駛入了京畿地區——有朝歌“后花園”之稱的青巖絕。這時,船隊停了下來。

    姬昌一定是為這里的山水打動了。上了岸,他徑直朝山頂走去。

    站在峰頂,山鳴谷應,風起云涌。山腳下,舒緩的由西北而來的淇河水,撞到青巖絕后,水流突然加速,在山間劃出一條優美的曲線,然后流向東南……忽然,姬昌眼里仿佛捕捉到了什么,他凝視著山下奇異的景色,感到了一種從未有過的清澈……

    數年后,一部被后人稱作“天人之學”、列為五經之首的《周易》,出現在姬昌的筆下。這本書成為中國有史以來最讓人感到困惑與神秘的一本書。當年姬昌在青巖絕的大徹大悟,也成為一次偉大的頓悟!

    發現“天然太極圖”

    發現“淇河天然太極圖”,是在四年前。

    2000年的某一天,鶴壁市旅游局幾名工作人員登上了青巖絕,無意間他們朝山下一瞥,發現了這個驚天的“秘密”——呈反“S”形的淇河水將周圍100萬平方米的土地豁然割成南北兩塊,俯瞰遠眺,太極陰陽二魚涇渭分明。“陽魚”青石裸露,捧擁圓地;“陰魚”沃土肥田,層林盡染。與“太極圖”何其相似乃爾!

    此前,這里一直默默無聞。

    有關青巖絕“天然太極圖”,歷史典籍中沒有任何記載。但并不奇怪。晚清甲骨文發現以前,有關夏、商、周三個朝代在中國歷史上是否存在過,史學家們一直爭論不休,因為此前從未發現過這三個朝代的任何史物遺跡,僅憑《史記》對夏、商、周寥寥數筆的記述,讓人不足為信。時間上,這三個朝代距離我們也太過久遠,即使是司馬遷的西漢時期,與之也有近千年之遙。公元前221年,發生在秦國的那場聲勢浩大的“焚書坑儒”,幾乎將這三個朝代徹底湮滅。直到現在,“夏商周斷代工程”仍是一項浩繁的、存在太多懸疑的工程。

    因而,“文王演《周易》”始終囿于俾史傳說,而《周易》是文王受了青巖絕“天然太極圖”啟發的說法,更無從考起。

    上個世紀80年代,歷史學家張政糧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發現了“數字卦”,此后這一發現又在出土的殷代陶器中得到印證,從而證實《周易》出現的年代至少在商代。這是一個有利于“文王演《周易》”、乃至《周易》與青巖絕有關的史證。

    但這遠遠不夠。

    盡管如此,青巖絕“天然太極圖”與“文王演《周易》”有關的說法,也并非無稽之談。

    “淇河天然太極圖”的歷史淵源

    而今,全國已有云南“云龍天然太極圖”、浙江“俞源天然太極圖”、河南“淇河天然太極圖”等幾處發現。其中尤以“淇河天然太極圖”的規模最大,也最符合歷史邏輯。

    中國自夏代步入奴隸社會以來,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始終未偏離過黃河流域,公元前14世紀盤庚遷殷(今安陽西北一帶)后,更以中原為“萬邦之都”。從此,這一地域格局幾乎沒有太大改變。

    眾所周知,殷商是華夏文明初現的時代,而華夏文明又與“西周文明”大有淵源。文王統治西周的五十多年間,以“周禮”為代表的“西周文明”正處于鼎盛時期。武王伐紂前,作為殷王朝四大侯國之一的西周,出于戰略考慮,其文化內涵極力向殷商文明靠攏,并最終與之融為一體。而當時的朝歌(今淇縣)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因而,這一時期中國最璀璨的文化經典只能出現在這一區域。

    位于東經114度10分、北緯35度49分的“淇河天然太極圖”,就處在這一中心區域內。這里又與“文王拘而演《周易》”的湯陰羑里近在咫尺。而且可以肯定的是,作為殷王朝伯侯的姬昌,其足跡肯定在青巖絕一帶出沒過,至今青巖絕還有文王曾被殷紂王囚禁于此的傳說。因此,所有關于《周易》與“淇河天然太極圖”存在某種聯系的推測、判斷、假說、分析,都顯得更為合理,也似乎更接近真相。

    近期在青巖絕發現的一幅浮雕,仿佛使推測又向前邁了一步。青巖絕南側一處崖壁上,發現一幅寬約1.4米、高約2米的石刻人像,上面的人像長袍寬帶,側臥托腮作沉思狀。沒有人知道這幅浮雕勒刻的具體年代,上面的人物又是誰,但參照與之相鄰的一塊明代嘉靖二十七年的“功德施工”碑分析,浮雕創作的時間很可能是在明朝嘉靖年以前,或者更早。而與之相呼應的是,明朝以前,青巖絕曾經有一座文王廟,后來又毀于戰亂。

    《周易》與“淇河天然太極圖”究竟存在怎樣的關聯,這也許會像《周易》一樣讓人永遠感到撲朔迷離。但可以肯定的是,“淇河天然太極圖”的發現,決非只是一種地貌與“太極圖”偶然相似的外在聯想,兩者存在太多的歷史與文化關聯的必然性。

    “文王拘而演《周易》”

    這大概是司馬遷對周文王最為經典的描述了。而其他的記載,幾乎都把周文王描繪成一位圣人。

    記載中,文王姓姬名昌,又稱周侯、西伯,生卒不詳,傳說他活了97歲,任周族首領50年。“文王”是其死后的追尊之號。

    文王一生的功績有三個方面。一是執掌西周50年中,使這個原本弱小的侯國逐漸壯大為一支能與殷王朝抗衡的力量,為以后武王滅殷奠定了基礎。二是創制“周禮”,引導華夏民族走出蠻荒時代,對其后漫長的中華文明產生了深遠影響。三是推演《周易》,提出“剛柔相對,變在其中”的樸素辯證法觀點,使中國由此開始了“究天問際”的哲學思考。

    傳說周族是帝嚳的后裔,虞夏之際居于邰(今陜西武功縣西南)。邰地處渭北平原中心,土地肥沃,周人在此繼承、發展了烈山氏種植“百谷百蔬”的經驗,農耕文明得到迅速發展。夏末時,由于西北游牧部落不斷南侵,周人被迫北遷,在涇水中游一帶堅持農業生產。至殷商初年,周逐漸發展成一個富庶興旺之邦。此后周人開始“弓矢斯張,干戈戚揚”,不斷擴充武力,勢力很快便越過渭河,“周道之興自始此”。殷商末期,西周已成為殷西大邦。

    文王執掌西周后,先是對西北各部發起全面攻擊,確立了西域霸主地位,然后將勢力不斷東移,建立畢邑(今陜西咸陽北)作為東擴前哨,滅掉親商的祟國(今陜西戶縣東)占據渭南,不久又將都城由岐周遷至灃水西岸。至此,關中平原已悉數歸周所有,其戰略矛頭直指腐朽沒落的殷王朝。

    周的強大引起殷紂王極大恐慌,而這時,殷的滅亡已不可避免。紂王即位后,大修離宮別館,“厚賦稅以實鹿臺之錢,而盈巨橋之粟”,招致民眾奮起反抗,諸侯也紛紛歸順于周,紂王成了民賊獨夫。

    無奈之下,利用朝覲之機將文王囚于羑里,成了紂王挽回敗局的最后一招。但八年后,迫于周的強大,又不得不將文王釋放。文王死后不久,武王統率大軍大舉伐殷,殷王朝瞬間灰飛煙滅。

    當年,殷紂王將西伯侯囚禁在羑里時不會想到,這個殺不得又放不得的心腹大患,身陷囹圄,卻沒有惶惶不可終日,反倒悠哉游哉地推演起《周易》來。時間上,《周易》的誕生竟得益于紂王的囚禁。

    《周易》之惑

    文王試圖用《周易》來說明宇宙萬物的一切變化。實事證明,他的愿望幾乎實現!

    《周易》出現前,人們對宇宙的認知是混亂、神秘的。《周易》給了人們一種認知宇宙的方法,而不是結果。然而直到現在,許多人認為《周易》是玄學或者巫術。《周易》創制之初確有占卜的功能。《周易》通過占卜來啟示天道、人道、地道的變化規律,為的是趨吉避兇,把握人生立身處世之本。易學的哲理為后世崇仰深究,后人再以義理闡釋,漸漸使之成為占筮、義理兼而有之的典籍。但易經的“義理”不是由科學實驗得來的,而是出自文王本人的直接判斷,但又符合科學思想。

    周文王無疑是一位智慧卓越、見地深透的智者。他的智慧又并非天賜神授。

    文王之前,有伏羲“始作八卦”的傳說。彼時人道未顯,社會尚處在畜牧時代,如何戰勝自然是人們思考的主題。伏羲用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八種自然現象(即八卦)作為思想符號,歸納出萬物的共性。這被稱為是易學的初級階段。到了殷商時期,人文思想有了相當發展,家庭、國家、社會的倫理制度已初步形成。此時,人們迫切需要的是如何有一個高尚的人格標準作為人生的理想目標。應時而興,文王把上古結繩時代的文化遺存《河圖》、《洛書》、《伏羲八卦》作了研究、整理,將伏羲八卦演為六十四卦,并為每一卦每一爻作了卦爻辭,他籍著六爻上下的變動、卦與卦的關系、陰陽二性的分別,為人類規劃出一個可以普遍遵循的法則。《周易》因此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源和一切學術思想的源泉,被后人推崇為大道之源、眾經之首。

    《系辭上傳》中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生”在這里不是產生而演變的意思)意思是說,宇宙萬物皆由太極而生。太極是什么?就易經本意而言,唐代孔穎達所著《正義》中解說或許最為貼切:“太極是天地未分前,混而為一的元氣。”

    由于陰陽變化無常,使之萬物生生不息的作用顯得極其微妙,難以捉摸。這也是易學讓人感到的困惑地方。《系辭上傳》說“陰陽不測謂之神”,又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要求人們不能具體、有形地認識宇宙,應該抽象、無形地思考。然而,囿于當時人類對宇宙認知程度,周文王構筑了一個如此龐大的認知框架,推演出“義理”卻始終得不到印證,始終游走在科學與理性的邊緣。
青巖絕“太極之變”

    說這里“水過則清、地運則靈、人居則壽”,并不為過。

    青巖絕的美在于質樸,卻不是那種粗獷式的,質樸中又不乏靈秀。走近這里,豁然有種遠離塵囂的寧靜,思緒先是一片空白,而后漸漸飛揚,仿佛有種神力驅使你展開想像的雙翼,與這里的山水融為一體……這里,恰恰又是中國思想史的策源地,人類最偉大的一次徹悟就發生在這里,頓時,它又變得異常神秘。

    如果說,周文王當年在青巖絕山頂的驚鴻一瞥,打開了一扇“究天問際”的門,那么,二十一世紀初“淇河天然太極圖”的發現,無疑是破解了一段塵封已久的歷史之謎。

    其實,“天然太極圖”發現之前,青巖絕的人文景觀已經頗具規模了———文王潭、千佛洞、白衣洞、關圣廟、許穆夫人垂釣處,等等。其中,傳說殷商時期這里曾經是朝歌天朝大理寺御獄大牢的說法,早已有之,據說文王姬昌被囚羑里之前,曾羈押于此。接下來,順理成章的是,青巖絕下面那個偌大的、呈反S形狀的自然景觀,由于暗合了八卦的義理,而使姬昌獲得了巨大的啟示,歷史空間與時間的諸多吻合,又使這個傳說具有了很高的可信度。即使真相并非如此,作為一處奇異的自然景觀,“淇河天然太極圖”的價值也依然不可小覷。
  
    無論是作為歷史存在還是自然存在,“淇河天然太極圖”的出現,無疑將給青巖絕以及鶴壁的人文歷史與旅游業,帶來一場潛在的巨變。【原標題:淇河天然太極圖】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淇濱晚報 2012-01-13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