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鶴壁浚縣大伾山太平興國寺朝陽洞北崖壁上,有幾塊唐代的摩崖題記,分別是:唐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四月二十六洪經綸題記、唐貞元二年(公元786年)大伾山銘和缺年月唐魏博軍將校勒功銘。
崖壁上釘著的“唐洪經綸題記”牌匾已經傾斜,好像要墜落的樣子,紋絲不動的是題記。據說,這里很少人有人光顧,或許正因為少人光顧,匾是否傾斜也無所謂了。
這些摩崖題記內容大致完整,可以通讀。前一件摩崖銘文的作者是洪經綸。據《舊唐書·洪經綸傳》載,洪經綸曾誤罷田悅兵,招致后來的兵變,從而被免職。在叛亂中,他又被叛軍任命為太常少卿,平叛后被殺。
后兩件摩崖題記涉及唐朝十分重要的一次平叛戰事——平定李希烈反叛的戰爭。李希烈在兩唐書中均有傳記,他是行伍出身,在中唐時的重要藩鎮軍隊——平盧軍中頗有影響。李希烈先是被唐德宗拜為節度使,后又因討梁崇義之功,被封為南平郡王、漢南北招討處置使、諸軍都統、檢校尚書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等職。占據淮西的李希烈后來公然反叛,自稱建興王、天下都元帥。為了平定李希烈叛亂,唐政府花費了多年時間,派出了大量軍隊,并拉攏動員藩鎮軍隊助戰。學者指出,唐代中后期,中央財政主要依仗江南漕運,而李希烈把持亳州,威脅漕運,使得唐政府不得不全力消滅之。
對于后兩件摩崖題記歌頌的對象,學界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是劉洽,但也有學者認為該銘應為歌頌符璘而作。后者認為,銘文中有“委銀青光祿大夫、試殿中監御史中丞符公總之”,說明歌頌的是符璘。
但王昶在《金石萃編》跋語里認為大伾山銘中歌頌的對象宋亳節度使劉洽無大功可言。他說:“破希烈功,李晟為最著。劉洽率兵盤桓日久,僅止拒守。扶溝間有俘獲,大都曲環之績為多,至希烈之誅,假手牙將陳仙奇,并非兵力所致。則洽亦無大功可錄。宜乎史不為立傳,而李沛乃勒功大伾,比于銅柱、燕然,幕官喜諛若此,可嘆也。”這些看法似可商榷。據《舊唐書·劉玄佐傳》記載,劉玄佐(即劉洽)率其部與李希烈直接對峙,多有戰勝。如“希烈圍寧陵,洽大將劉昌堅守不下,希烈攻陳州,洽遣劉昌與諸軍救之,大敗賊黨,獲其將翟崇輝。希烈棄汴州,洽率軍收汴”。【原標題:鶴壁大伾山太平興國寺 崖壁上記載的唐代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