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在陳勝王陵園紀念館內,陪同我采訪的景區經理羅帥指著一幅“秦末農民戰爭”圖說:“這幅圖基本展示了秦末陳勝吳廣起義的全過程。從大澤鄉起,最后定都陳郡,最高峰時打到戲(今陜西臨潼境內),最后的歸宿就是在這兒,芒碭山。”
陳勝葬于芒碭山,而其事業的繼承人劉邦則起于芒碭山,這不能不說是天意。
看完陳勝王陵,羅帥陪我來到后山的“劉邦斬蛇碑”處。
“劉邦斬蛇碑”在陳勝王陵園西南隅,一座碑亭拔地而起,六角六樓,上覆黃色琉璃瓦,木柱和亭座全部彩繪,很輝煌。亭下有一巨形石龜,看去欲爬行,極富動感。龜背上立一通公元1571年的石碑,碑額陰刻楷書的“日月”和“漢高斷蛇之處”分列兩邊,其下碑文記錄劉邦芒碭山斬蛇起義的事略。
早年,劉邦任沛縣泗水亭亭長。一次他帶一批民夫到驪山給秦始皇修皇陵,途經芒碭山時,人跑掉大半。于是,劉邦放了剩下的民夫,與大家一起到芒碭山躲藏。半路上突然有人稟報:“前有大蛇擋道。”劉邦拔出七尺寶劍,上前把蛇斬為兩段。
這件神神鬼鬼的事雖然被司馬遷正式記載在《史記》中,但可信度是讓人懷疑的。事實上,這種迷信花招陳勝起義時也用過。
陳勝和吳廣醞釀起義時,先在帛上寫上“陳勝王”,然后藏在魚腹里,戍卒買魚吃時,剖開魚腹,看到“陳勝王”三個字,以為是鬼神的暗示,于是大家私下里議論這件怪事。
陳勝為什么要將帛書藏在魚腹而不是牛腹呢?豬腹中呢?鄭州大學文學院魯六副教授認為,古人的書信多寫在竹簡木牘、帛書、紙張上,寫好后放入木函中。木函分上下兩扇,多制成魚形,打開即為“雙鯉魚”形狀。《樂府詩集》云:“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因此,古代書信又稱“魚書”。
所以,在古人心目中,魚即是信使。陳勝將信裝入魚腹,戍卒們看到后以為此信乃上天所送,不由得對他刮目相看,陳勝也就達到了其“威眾”的目的。
于是,陳勝“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狐鳴呼曰:‘大楚興,陳勝王’”。卒皆夜驚恐。旦日,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
在混雜著神秘色彩的輿論聲中,陳勝和吳廣的目的達到了,在戍卒們的信服、驚訝、恐慌和敬佩之中,陳勝和吳廣的威信增加了。
接下來,他們只是在等一個機會,一個點燃干柴的機會。
揭竿而起大澤鄉
雨越下越大,離到漁陽的日子依然看不到盡頭,這也讓九百名戍卒看不到生還的希望。
這一天,吳廣故意揚言要逃跑,激怒了領兵的將尉。當將尉鞭打吳廣時,引發了戍卒們的不滿,陳勝和吳廣趁機殺了兩名將尉。隨后,陳勝將九百名戍卒召集到一起,發表了歷史上有名的一次講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聲音,讓每一個戍卒立刻被激情和激動所充斥。如果張藝謀的電影屬實的話,九百名戍卒一定會高呼“大風!大風!”
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戰爭就這樣爆發了。
陳勝自立為將軍,任命吳廣為都尉,迅速攻克了大澤鄉,然后又很快打下了蘄縣。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陳勝、吳廣率軍又連克铚(今安徽宿縣西)、酂(今河南永城西)、譙(今安徽亳州市譙城區)等五地。此時,起義軍已發展到戰車六七百輛、騎兵一千多人、步兵數萬人。
在控制豫、皖交界大片地區后,陳勝決定進軍陳郡(今淮陽一帶)。“攻陳,陳守令皆不在,獨守丞與戰譙門中。弗勝,守丞死,乃入據陳。”(《史記·陳涉世家》)
陳勝進入陳郡后,召集當地三老(秦在鄉設置負責教化的官)和豪杰(有聲望的人)共商大計。這些人雖不是來自農民階級,但他們也都目睹、親歷了秦朝暴政,特別是看到陳勝率領起義軍短短一個月就連克數縣,對陳勝也十分敬重,紛紛建議陳勝稱王:“將軍身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復立楚國之社稷,功宜為王。”
陳勝于是在陳郡定都稱王,立國號為張楚。
對于陳勝稱王,史學界有一種聲音,認為陳勝過早稱王是導致后來起義失敗的一個原因,應該像后來的朱元璋那樣“廣積糧、緩稱王”才是上策。其時,投奔陳勝的六國貴族張耳、陳馀就勸其復立六國,不要稱王。
關于稱王的問題,我覺得還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好,不能因為朱元璋成功就說陳勝稱王是錯誤的。事實上,陳勝稱王在當時凝聚了各方義軍,其權威性是不容懷疑的。在陳勝生前,任何人立的楚王都是非法的,不為各路義軍所接受,項梁所立義帝,也是在陳勝身死之后了。
主力西征,偏師略地
張楚政權建立后,確實成為全國反秦斗爭的核心。
各地百姓久苦于秦政,紛紛殺秦長吏,響應陳勝。特別是在楚地,驪山刑徒英布率數千人起義;劉邦在沛縣豪吏蕭何、曹參等人擁戴下,殺掉沛令,迅速組成一支兩三千人的武裝。與此同時,六國貴族的殘余勢力項梁等也紛紛起兵反秦。一些社會名流,如貴族房君蔡賜、孔丘的八世孫孔鮒等也投奔張楚政權。
定都陳郡后,陳勝制定了“主力西征,偏師略地”的戰略:任命吳廣為假王(副王),率領起義軍主力西擊滎陽,取道函谷關,直搗秦都咸陽。同時“令铚人宋留將兵定南陽,入武關”,進而迂回攻關中。隨后又任命武臣、鄧宗、周市、召平等為將軍,分別進攻原趙國舊地、九江郡、原魏國舊地等。
關于陳勝的總體戰略,后人頗有微詞,認為起義軍高估了秦帝國的實力,倉促決戰,最終導致失敗。這種觀點,未免片面。
大澤鄉起義能成燎原之勢,在幾個月內基本光復六國舊地,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秦帝國在內地兵力異常空虛。當時,秦帝國正規軍約有五十萬人,分為兩部,一部在塞外防御匈奴,另一部在南越一帶拓疆。作為原帝國的軍官,陳勝很清楚正規軍的實力,他很想搶在主力軍團回師前攻克咸陽,造成既成事實,即使不能徹底滅亡秦國,也能給予沉重打擊。
但陳勝只賭對了一半:秦主力軍團確實沒來得及回師,但一位名將的橫空出世不僅擊潰了起義軍主力,而且徹底葬送了張楚政權。
遭遇秦將章邯阻擊
起義軍主力在吳廣的率領下一路西進,連奏凱歌,但在滎陽碰了壁。
滎陽守軍將領是陳勝吳廣的河南老鄉李由。李由為李斯之子,也是名門之后,善于用兵,堅守滎陽多日,“吳叔(吳廣字叔)弗能下”。
滎陽是通往關中的重要通道,自古以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滎陽附近的敖倉是秦帝國囤糧所在。拿下滎陽,就打開了通向關中的門戶。再取敖倉,既可切斷秦軍糧草供應,同時也解決了起義軍的軍需問題。
吳廣在滎陽受阻的消息讓陳勝十分著急。塞外三十萬秦軍主力正在大將王離的帶領下星夜南下,一旦投入中原戰場,吳廣就會陷入進退維谷的境地。于是,陳勝決定派出周文率領援軍繞過滎陽,直取函谷關。
周文的軍隊一路勢如破竹,沿途招兵買馬,一直打到離秦都咸陽僅百余里的戲地(今陜西臨潼境內)。
周文逼近咸陽的消息讓秦二世大驚失色,連忙召集群臣商議對策,平日里高官厚祿的文臣武將都沒了主意。這時,少府章邯站了出來。
秦代,少府雖然為九卿之一,但只是管理皇室財務及官營手工業的官員,章邯當時的工作是督修驪山陵墓。在大秦帝國大廈將傾之際,這位名不見經傳的少府建議:“盜已至,眾彊,今發近縣不及矣。驪山徒多,請赦之,授兵以擊之。”
章邯,這位被明代學者胡應麟譽為“白起之亞”的秦帝國最后名將終于出場了。
秦二世立刻采納了章邯的建議,大赦正在驪山陵服役的幾十萬刑徒,命章邯為將軍,湊成了一支隊伍,阻擊起義軍。
無疑,周文所率的幾十萬農民起義軍戰斗力很差——一路打一路擴編,隊伍整合很成問題,而章邯的軍隊也好不到哪兒去——也是臨時組建的,而且整編時間比周文還短。
狹路相逢,秦帝國一貫耕戰立國的傳統和章邯的天才指揮能力成為決定勝負的關鍵。章邯指揮軍隊迅速發動攻擊,正在休整的農民起義軍猝不及防,一敗涂地,被迫退出關中。
周文率軍退到曹陽亭(今靈寶東北)固守,章邯馬不停蹄,一路尾隨,再攻曹陽亭,不給周文喘息的機會。經過一番激戰,周文抵擋不住,又敗退到澠池。章邯一鼓作氣,追擊到澠池,周文率部激戰十余日,兵敗自殺。
擊敗周文后,章邯進軍滎陽,擊敗田臧(吳廣已被田臧殺死),陳勝西征的兩支軍隊全軍覆沒。
至此,章邯為秦帝國贏得了喘息的時間,而致力于推翻這個帝國的陳勝現在考慮的問題該是如何自保了。【原標題:“千古誰識陳勝王”系列4 風起云涌撼動暴秦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