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古城即明清時期歸德府城,現存地上古城始建于明朝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距今已有500年的歷史,是中國保存最為完好的古城。1986年,商丘古城被國務院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1996年,歸德府城墻被國務院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商丘古城由磚城、城湖、城郭三部分構成,城墻、城郭、城湖三位一體、外圓內方,成一巨大的古錢幣造型。古城墻長3.6 公里,有東西南北四門,城門為拱券式,至今保存完好。四門外原有四個甕城(即在城門外再建一小城,側面開門,旨在加固城防),甕城又各有一個扭頭城門,北門向西,東門和西門向南,南門向東,所以,商丘古城有“四門八開”之說。古城南北城門貫通,東西兩門相錯一條街,這是根據五行相生相克之說,西為金,東為木,為防金木相克,所以東西門相錯,成為中國古城中的唯一。
由于幾千年來黃河的不斷泛濫,在目前商丘古城下還疊壓著春秋宋國都城、秦漢和隋唐時期的睢陽城、宋朝的應天府南京城、元朝的歸德府城等6座都城、古城。商丘古城是目前世界上現存的唯一一座集八卦城、水中城、城上城的大型古城遺址。
古城地勢中間高,四周低,呈龜背之形,有93條街道縱橫交錯,氣脈相通,猶如一個巨大的棋盤。也許因八卦和風水的關系,商丘古城可謂是人杰地靈,歷史從這里先后走出過兩位大學士(宰相)、五位尚書,以及侍郎、巡撫、御史、總兵等三品以上官員二十多個,時有“滿朝文武半江西,小小歸德四尚書”之說。在1.13平方公里的古城內,古四合院鱗次櫛比,僅明清時期的四合院有20多處,而其中最有名的當數明末四大公子之一的侯方域故居——壯悔堂。
壯悔堂,原名叫雜傭堂,位于商丘古城北門內。是中國古典名劇《桃花扇》主人公、明末清初四大才子之一侯方域的故居、幼年讀書的地方。
崇禎十二年,侯方域赴南京應試,結識了“秦淮八艷”之一的李香君,二人志趣相投。侯方域被香君的凜凜風骨及憂國憂民的民族氣節所感動,遂定情結親。明朝滅亡后,35歲的侯方域回到商丘老家,回想起自己流離半生,遭遇坎坷,無所作為,悔恨不已,發誓終生不仕,將其書房更名為“壯悔堂”,表示后悔之意,而致力于研究學問,創作詩文。在這里,完成了他的兩部文集《壯悔堂文集》、《四憶堂詩集》。香君隨同侯方域來到商丘后住進侯府翡翠樓。因其歌伎身份低下,不為侯府所容,被侯父趕至南園李姬園村。幾個月后,李香君終因長期郁悶,在絕望中含恨離開了人世,終年三十歲。侯方域因悲憤國事和思念香君,三十七歲時也不幸染病身亡。侯方域與李香君的愛情故事,被清代戲劇家孔尚任編成名劇《桃花扇》,遂成千古絕唱。
壯悔堂位于商丘古城北門內,是一明三暗五、前出后包、上下兩層的硬山式建筑,為明末才子侯方域壯年著書的地方。該建筑通體顯現出清代匠人高超的建筑藝術,墻裝青磚,頂蓋壟瓦。屋脊有青獸壓頂,屋內有木屏相隔。門窗鏤花剔線,圓柱浮雕龍鳳。壯悔堂內有侯方域和李香君的蠟像,李香君撫琴,侯方域側立于旁,正手拿折扇,陶醉于那悅耳的樂曲聲中……
雖然歲月的侵蝕在商丘古城留下太多的印跡,但它仍然屹立在風雨中,那一塊塊城磚、一片片屋瓦,似乎都在訴說著一個故事或一段傳奇。【原標題:商丘古城:漂在水上的棋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