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春節期間,記者途經河南永城市酂城鎮,看到坐落于此的西漢““造律臺”遺址分外的荒涼。附近村民及蕭氏后人給記者熱情地講述著“造律臺”與蕭何的故事。同時,村民也對造律臺遺址與蕭何祠的荒涼感到傷懷,他們渴望當地政府加強重視對此的保護與開發。
河南永城市酂城鎮,位于永城西25公里處,漢屬沛國酂地,為西漢丞相蕭何的封地。坐落于此的西漢“造律臺”遺址是一橢圓形高臺,形如龜背,高約7米,底部南北長54米,寬34米,文化層堆積厚度為8~9米。上層為商代遺存,下層為河南龍山文化遺存。
相傳,西漢丞相蕭何在這座高臺上為劉邦建立漢朝撰制律條,即我國歷史上第一部法典——漢律。人們便稱此高臺為“造律臺”。現為河南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座造律臺,作為歷史文物,作為永城人民崇敬先賢、重法遵律、警示后代的見證,被完好地保存了下來。
據歷料記載,西漢初,漢高祖分封功臣,蕭何封于酂。后劉邦過境,始知酂地屬自己的家鄉沛郡,即把該郡定為自己的湯沐邑,遂把蕭何封地移于南陽谷城(今湖北省谷城縣)。
當地村民告訴記者有關造律臺的故事還有另一個:西漢年間,酂縣城里有一位才子名叫邱生,躊躇滿志,成竹在胸,有朝一日,定施展才華,定國安邦,造福于人。趕考失意后回鄉在草莽中苦筑高臺,鄉鄰雖不知其意,但都來相助。花開花落,一座高大的平臺筑成。邱生從此身居高臺,晚上思索,白天寫作。含辛茹苦,“漢律”終成。后雖經變故,但終獻與漢帝劉邦,治國之用。
記者了解到,永城市文物旅游局在2009年就已發布《蕭何造律臺旅游開發項目》的招標公告,準備對酂城古城復原,修建蕭何墓和蕭何祠,并開發古城游覽街區。“但到目前還未有合適的合作伙伴。”永城市文物旅游局局長高全舉在接受記者電話采訪時說。(吳揚 董飛)【原標題:河南西漢“造律臺”滿目荒涼 村民渴望保護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