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秀美山水 >> 瀏覽相關信息

芒碭山:盡享漢文化之旅

2013/8/1 10:13:18 點擊數: 【字體:

 

  河南永城芒碭山既無泰山之雄奇,也無黃山之奇麗,只不過是突兀拔起在黃淮大平原上的一片石山丘陵。但就是這樣一片看似普通的山地,卻因在秦漢之際發生過一系列的改變中國歷史進程的重要事件,從古至今天下聞名。前不久,借參加中國秦漢史研究會年會之機,記者登芒碭群山,與歷史學者一起享受到酣暢淋漓的漢文化之旅。

  芒碭山見證大漢雄風

  霏霏細雨中,我們來到了芒碭山下的陳勝墓前。只見墳頂高拱、青草萋萋,似乎有說不盡的悲壯和蒼涼。史載: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陳勝和吳廣帶領戍卒到漁陽(今北京)戍邊,行至大澤鄉(今安徽宿州東南)遇雨誤期,按暴秦法令,誤期當斬。于是,陳勝和吳廣“斬木為兵,揭竿為旗”,舉行起義,奮臂一呼“天下云集響應”。義軍所至,群眾“贏糧而景從”,攻城略地,勢如破竹,建起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農民政權,號曰“張楚”,陳勝為王。后來,秦兵反撲時,陳勝被車夫莊賈殺害,其手下將軍呂臣“殺莊賈,復以陳為楚,葬陳王于碭。謚曰:隱王”。陵園里有一副充滿激情的對聯,概括出陳勝起義的壯舉:“倡義反秦六個月,張楚縱橫,烈焚初償鴻鵠志;成仁啟漢兩千年,香火斷續,悠悠長吊隱王靈。”而另一副則更發人警醒:“水可覆舟大澤洪荒掀巨浪,民能創史陳王浩氣卷狂飆。”

  距陳勝墓南面不遠,便是漢朝開國皇帝劉邦斬蛇起義紀念地,立著一座上書“漢高祖斷蛇處”8個大字的紀念碑。《史記》中記述:劉邦當泗水亭長時,送犯人去驪山做苦力。途中,有犯人逃跑,劉邦想驪山路途遙遠,即使到了,犯人也跑光了,于是釋放犯人并說:“公等皆去,吾亦從此逝矣!”有十幾個犯人當即表示愿跟隨他。劉邦在一日酒后,“夜徑澤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還報曰:前有大蛇當徑,愿還。劉邦醉曰:壯士行,何畏!乃前,拔劍擊斬蛇。蛇遂分為兩,徑開”。后來有一老太太守著蛇哭道:“吾子,白帝子也,化為蛇,當道,今為赤帝子斬之,故哭。”劉邦隨即自以為赤帝子,“隱于芒碭山澤之間”。呂后卻常能找到他,劉邦怪問之。呂后說:你所在的地方有紫色云氣,所以常能找到。劉邦大喜,“沛中子弟或聞之,多欲附者矣”。

  仰望今日芒碭,石山土嶺如何隱人?同行的中國人民大學王子今教授介紹說:“有專家研究證實:先秦西漢時期,黃淮海平原上,見于記載的湖沼有40多處,可以說是星羅棋布。芒碭山自然生態與后世大異,當時植被豐厚,為劉邦最初力量的聚集和潛伏提供了條件。”

  行走在芒碭山道上,仿佛與兩千年前的司馬遷同行,這里的史事和傳說都來自于那部“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偉大著作《史記》。司馬遷在《史記》中,寫陳勝皆史事,語言樸實豪邁;撰劉邦借神話,盡述智謀韜略。千百年來,陳勝起義時,“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英雄吶喊聲不絕于耳、鼓舞人心。劉邦建立大漢王朝并使漢代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座政治、經濟、文化高峰的偉績亦流傳千古。司馬遷其志其功,有芒碭山可見證矣!

  發現“敦煌前的敦煌”

  在芒碭山中,有一個龐大的古墓群。從山南門登上365級臺階,上行里許,便來到了劉邦的孫子、漢景帝的弟弟梁孝王劉武的墓前。這些“斬山為廊、穿石為藏”的墓宮,作為死后升天仍享人間歡樂的場所,規模空前。自劉武之后,共8代9王和后、妃均葬于此,形成了地下宮殿群,被稱為“天下石室第一陵”。聲勢浩大的墓葬,自然引來盜墓賊的覬覦。宋代人陳綱在《芒碭山石壁留題》中嘆道:“山名芒碭勢穹崇,漢祖嚴祠翠靄中。紫氣有時騰碧落,素靈何處泣秋風。狐鳴陳勝孤墳壞,金盡梁王石室空。到底乾坤歸有道,謾夸扛鼎力英雄。”曹操便是這里最早的盜墓賊。《曹操別傳》稱:東漢末年,三國征戰,曹操奇缺兵餉,于是“引兵入碭,發梁孝王冢,破棺收金寶數萬斤”。袁紹在討曹檄文中指責曹操:盜梁王墓是其主要罪狀!

  在踏訪梁孝王和李后陵的地宮時,對帝王們生前富貴、死后奢華,我并不感興趣。專制統治的劉漢家天下,集萬千財富于一身,本不足為奇!我卻震撼和驚訝于古代工匠們的聰明才智與無比的創造力。在尚未發明火藥的兩千年前,工匠們如何僅憑雙手,在石山上一鑿一斧地開掘出如此規模宏大、光輝燦爛的地下宮殿?這里有中國最原始的坐便器、壁櫥、冰窖,整座地宮按照“前堂后寢”的格局鑿制而成,排水道沿著室內墻根和回廊一側而建,能將山上滲水導入巖石縫中,特別是主室內的廁所和浴室相臨,其布局更讓人驚嘆!著名考古專家劉慶柱說:“漢代流行‘事死如生’的喪葬制度,對梁王陵的研究,能從考古學角度向人們揭示出一幅鮮活的漢代梁國的歷史畫卷”。

  芒碭山已發現大小漢墓22座,出土了金縷玉衣等珍貴文物,其中一幅名為《四神圖》的彩色大型壁畫,是我國目前發現的唯一一幅西漢早期墓中壁畫,早于敦煌壁畫630多年,被專家贊譽為“敦煌前的敦煌”。但是如此浩繁的工程,凝聚著的卻是匠人們的斑斑血淚。李白有詩曰:“萬人鑿盤石,無由達江滸。君看石芒碭,掩淚悲千古。”

  漢興之地傳承中華文化

  “基于永城在漢代歷史上的特殊地位,將其確定為漢興之地當無爭議”,這是2007年5月中國漢文化專家芒碭研討會做出的結論。在這次中國秦漢史研究會年會上,一位金發碧眼的姑娘格外引人注目,她就是哈佛大學的米艾玲博士。她對記者說:“我喜歡歷史,大學時讀羅馬史,喜歡羅馬人的智慧。在看考古資料時,發現中國有那么多的文物,知道中國有很長的歷史,后來就去北京大學考古系學習。兩年前,我看了梁王陵,覺得很震驚、很偉大。”除了米艾玲外,還有來自日本、韓國的歷史學者趕來參會。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副所長、中國秦漢史研究會秘書長卜憲群說:“本次年會在漢興之地永城召開,繁榮和活躍了秦漢史的研究。是一次‘經濟搭臺、文化唱戲’的成功嘗試。這既促進了地方的文化建設,又為歷史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尤其是對秦漢史的研究有利于增強我們中華民族的凝聚力。”

  漢字、漢語、漢族……這些世人皆知的稱謂無不源于漢代;漢代禮儀更是恢弘大氣。行走在芒碭山中,我們觀成童禮,賞漢婚禮,看漢長袖折腰舞……在這濃郁的漢文化氛圍中,我的腦海里不斷涌現出那些千古名篇:賈誼的《過秦論》、杜牧的《阿房宮賦》、還有《鹽鐵論》、《封建論》……芒碭山,帶給我的不僅是漢代歷史的深刻感受,而且是中國文化的酣暢洗禮。在山下的“漢興園”,我看到這樣幾句話:“兼蕸蒼蒼,白露為霜。廣袖飄飄,今在何方?幾經滄桑,幾度彷徨。衣裾渺渺,終成絕響。我愿走進漢唐,再奏角徵工商。著我漢家衣裳,興我禮儀之邦!”

  歷史功過俱往矣,傳承文化耀中華!(田曉明)【原標題:芒碭山:盡享漢文化之旅】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9-09-10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