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秀美山水 >> 瀏覽相關信息

燧人取火:溫暖和光明的智慧之火

2013/8/1 11:54:40 點擊數: 【字體:

 

    一

    火在自然界中,很久很久以前便已經存在。在地球上,動物尸體中之磷的燃燒、煤炭的自燃,森林在極端干燥下因吸收太陽熱量而引起的大火、雷電的觸發,以及火山的爆發等,都可以成為火的來源。

    原始人類伴隨著火走過數百萬年的歷程,卻不認識火。原始時代,人見了遍地燃燒的烈火,視為怪物,視為不祥,繞火而行,避火而居。火在遠古時代,雖然到處存在,但必須要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才能被人類所認識、被人類所利用。在中國,第一個發現火的妙用并教會人們使用火的人,被尊之為“火神”,第一束被“火神”所利用的火,被尊之為“神火”。

    在中國,傳說中的“火神”為燧人氏。中國古代典籍中有關燧人氏造火的記載主要有:《世本·作篇》中的“燧人造火”。《韓非子·五蠹》中“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民眾果蓏蚌蛤,腥臊惡臭而傷腸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鉆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說(悅)之,使王天下,號之曰燧人氏。”《風俗通》中引《禮緯·含文嘉》有“燧人氏鉆木取火,炮生為熟”之說。

    《拾遺記》云:“燧人國有大樹名遂,屈盤萬頃。后有圣人,游至其國,有鳥啄樹,粲然火出,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鉆火,號燧人氏。”《古史考》云:“太古之初,人吮露精,食草木實,山居則食鳥獸,衣其羽皮,近水則食魚鱉蚌蛤,未有火化,腥臊多,害腸胃。于使(是)有圣人出,以火德王,造作鉆燧出火,教人熟食,鑄金作刃,民人大悅,號曰燧人。”

    清朝末,著名學者尚秉和說:“火自無而有者也,其發明至為難能。燧皇感森林自焚,知木實藏火,不知幾經攻制,幾經試驗,始鉆木得之。其功又進于有巢,而即以是為帝號,可見當時之詫為神圣,而利賴之深矣。”又說:“或謂火化而食始于庖羲,故以為號,豈知燧人既發明出火,其智慧豈尚不知炮食?況炮食者裹肉而燒之,燎其毛使熟耳。在熟食中,為至粗之法。燧人去,伏羲近,伏羲益發達美備耳。其創于燧人,無疑也。”尚秉和認為,燧人氏不僅發明了人工取火,而且最早教人熟食。因此,他在自己所著《歷史社會風俗事物考》一書中說:“由今追想未有火之先,凡肉皆生食,其有害于人而夭折者,不知凡幾,且不知味。及得熟食,肉之腥臊者忽馨香矣,草木實之淡泊寡味者忽甘腴脆美矣,水之冰者可燠飲,居之寒者可取溫矣。至黑夜燔柴以御虎豹,猶后也。當夫登臺傳教,廣播為用之時,萬民之感戴慶幸為何如,真驚天動地之偉業矣。既有火則可冶金作刃及他器用。未有火之先,凡器者皆以食為之,今所謂石器時代也。”

    著名歷史學家、考古學家郭沫若先生在其主編的《中國史稿》中說:“人工取火的發明,對于遠古人類的生活無疑起了極為重大的作用,引起后人極大的重視,所以在傳說里把長期生活實踐中所發明的取火方法,集中到所謂‘圣人’——燧人氏的身上了。這樣的傳說固然夾雜著后代的生活內容,蒙上了神秘的外衣,但它依然反映著樸素的遠古人類生活的史實背景。”

    有關中華民族祖先取火為利之事,在商丘還流傳著一個美好的傳說:“上古之時,商丘之地叫燧明國,國人不識四時晝夜。其人不死,厭世則升天。國有燧木,又稱之為火樹,屈盤萬頃,云霧出于其間。有鳥若鸮,用嘴去啄燧木,粲然火出,圣人感焉,于是便折下燧枝鉆木取火,為利人間。人們敬仰這位鉆木取火的圣人,尊其為燧人氏。”

    燧,本是古代摩擦生火的工具,有木、石之分。傳說中的燧人氏時代,屬于我國舊石器時代中期。目前,我國已發現的舊石器時代中期的文化遺址,大多分布在北京周口店、蒙古鄂爾多斯東南之薩拉烏蘇河、寧夏水洞溝、陜西油頭坊等處,其中以周口店為代表。商丘地區雖為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但因黃河泛濫,許多遺址被埋藏甚深,尚未發現舊時器中期的文化遺址。火的發現與應用,是舊石器中期原始人類生產力發展代表的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傳說燧人氏是我國最初發明用火的“火神”,又傳說燧人氏誕生于商丘,其一生多活動于商丘一帶,生于斯,葬于斯。

    有關于火的發現的傳說,雖然夾雜著后代人的生活內容,被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但它依然較為真切地反映了樸素的遠古原始人類生活的真實背景。著名相聲大師、北京大學語言學名譽教授侯寶林先生1986年9月來商丘考察,在拜謁燧皇陵時說:“遠古時代沒有文字,只有靠口傳。盡管是傳說,但在某種意義上講,神話傳說比真實的東西更有趣味性。”

    被西方國家尊崇為“光明使者”與“火神”的人是普羅米修斯。他為世界的進步與人類的幸福,而不惜舍身去天宮盜取天火。燧人氏鉆木、擊石取火的故事,雖然沒有普羅米修斯盜取天火那么神奇浪漫,然而卻更接近現實生活,更加令人信服。

    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三位為中國歷史進程做出杰出貢獻的人物被后人視為各能代表中華民族某種文化現象的鼻祖,亦被尊崇為“三皇”。而燧人氏作為鉆木取火、擊石取火的發明人,則被推崇為中華民族的第一皇,而地處商丘的燧人氏墓地,則被后人尊之為燧皇陵。

    二

    燧人氏死于何時,葬于何時,已無從可考。燧皇陵位于今商丘古城西南約1.5公里處,和距其約300米的閼伯臺隔路相望。《歸德府志》記載:“燧皇陵在閼伯臺西北,相傳為燧人氏葬處。俗云土色皆白,今殊不然。”又說,燧皇陵原有大殿,東西廂房,石像生等。墓地古柏參天,郁郁蔥蔥,后毀于戰火。1992年,國家文物部門撥專款對燧皇陵進行維修。陵前有中國著名史學家俞偉超所題“燧人氏陵”石碑1通。通往墓葬處的神道兩旁有燧火氏石雕像和石人、石馬等石像生。

    2003年8月,睢陽區委、區政府決定對燧皇陵進行擴建,總體規劃由上海同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編制。擴建工程分兩期實施。

    2003年10月至2004年12月,燧皇陵一期擴建工程順利完工。建成了石牌坊、石像生、墓冢、神道、牌坊門前廣場及部分綠化工程,共完成土方8萬立方米,石方0.2萬立方米,鋪青石板1.2萬平方米,陵區占地面積由1992年的1.33公頃擴大到8公頃。燧皇陵一期擴建工程后,不但在規模上有所擴大,而且在通向墓冢的臺階修建上注重“九”“五”數字的運用,體現出“九五之尊”的寓意。建筑風格上借鑒了中國古代帝王陵墓的設計方法,每處景點的各個細節都極其講究,凸顯出陵園高大、古樸、宏偉的特色。

    2005年初,隨著燧皇陵被確定為第十屆全國運動會“華夏文明之火”圣火采集地之后,商丘市委、市政府果斷決定啟動燧皇陵二期擴建工程,進一步擴大燧皇陵規模。燧人氏陵園二期擴建工程完工后,面積擴大到29.33公頃(440多畝)。擴建后的燧人氏陵園采用“一軸兩點,前陵后園”的建設布局。所謂“一軸”,即以通向燧人氏墓冢的神道為中軸線,中軸線左右兩邊的布局對稱;所謂“兩點”,即進入陵園的石雕牌坊門與燧皇墓冢各為一點;所謂“前陵后園”,即燧皇墓冢布局在正前方,后邊為陵園。燧皇墓冢與其前面的火神臺正對中軸線,從牌坊門前廣場走向火神的五道臺階、每道九層臺階亦處于中軸線。燧皇墓冢呈方錐形,長、寬各8.2米,高13米,莊嚴肅穆,巍巍壯觀,其規模、氣勢,堪稱中國第一陵。燧皇墓冢前面的火神臺,高3.6米,面積1400平方米,氣勢宏偉,可容納1500人同時祭拜。火神臺四周為漢白玉護欄,護欄四周鑲嵌有18幅漢白玉淺浮雕,浮雕圖樣由商丘著名畫家曹天舒繪制,浮雕所配詩文由商丘著名的文史學家尚起興撰寫。作為中軸線的神道兩側有龍鳳麒麟等石像生。陵園里建有造型各異風格獨特的綠地。綠地中的風火輪圖案,太極八卦圖案,十運會標志圖案,奧運會五環圖案,火炬圖案等,各具有不同的象征意義。時任國家文物局局長的張文彬曾到擴建后的燧人氏陵園考察,并為陵園題名為“燧皇陵”。

    位于燧皇墓東南隅300米,與燧人氏陵園隔路相望的是閼伯臺。閼伯為高辛氏之長子,被帝堯封為火正,負責保存火種與祭祀火星,以星辰變化而紀時,確定季節。閼伯既是商族部落的始祖,又是中國最早的天文學家。閼伯臺,俗稱火神臺,位于商丘古城西南隅,為夯土堆積而成。文物勘探表明,在被黃河水淤積之前,該臺曾是一座土丘,高于今閼伯臺12米多。閼伯封于火正之后,曾居于臺上,保存火種,管理與火有關的事務 ,兼務觀星紀時,死后葬于此,后人將此臺稱為閼伯臺或火神臺。該臺現有一組完整的古建筑,建于元大德年間(公元1297—1307)年。有大殿、拜殿,東西配房、鐘鼓樓和東西禪門,是有42級臺階的高臺建筑。整個建筑群結構嚴謹,古樸典雅,玲瓏別致,保存完好。中國社會科學院古建筑研究所張玉寰教授稱該臺為“實屬罕見的小巧玲瓏而別致的高臺建筑。”該臺下還有大禪門、花戲等配套建筑物。

    20世紀90年代后期,我國經濟得到快速發展,人民物質與文化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為了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全國各地掀起研究地方文化的熱潮。火文化既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之一,又是商丘地方文化的一個重要流派。于是,對火文化的研究便進入一些專家、學者和熱愛火文化人們的視野,短短的10多年中,便在各種報刊上發表有關火的文章百余篇,出版有關火的書籍10多本。世界各地大型體育競技活動及其他大型活動所開展的火炬傳遞活動,進一步豐富了火文化的內容。

    三

    隨著火文化研究的深入開展,火文化被人們進一步發掘與運用,商丘作為中國火文化的發祥地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1992年4月16日,中國旅游觀光年“黃河之旅”首游式火種采集儀式在燧皇陵舉行。1992年9月18日,河南省第七屆運動會火種采集儀式在燧皇陵舉行,并當場用采集的火種點燃了火炬。2003年12月19日,河南省“信用河南經濟論壇圣火火種采集儀式”在燧皇陵隆重舉行。在燧皇陵采集的火種被贊譽為“中華圣火”。

    到商丘視察工作的黨和國家領導人李德生、錢偉長、伍修權等,在拜謁燧皇陵后,分別親筆題寫:“華夏第一火種”,“中華第一火種”。為昭示后人,商丘人民將他們的題詞勒石刻碑豎立在燧皇陵內。

    2002—2005年,商丘人民在發揚和光大火文化方面,邁出了堅實而有力的一步。在這段時間內,商丘人民成功地完成了第十屆全運會火種采集地申報工作和采集儀式。

    商丘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還是歷史上人工取火技術的發祥地,這里長眠著中華人文始祖——燧人氏,供奉著“火神”閼伯。史書上記載的“鉆木取火”就發生在商丘這片土地上。1992年,國家旅游局命名商丘為“中華第一火種”誕生地,命名為智慧之火。在商丘采集的火種是智慧之火,閃耀著人類征服自然的智慧光芒,展現著人類進步的足跡。

    2005年3月,十運會在商丘采集“華夏文明之火”的方案被確定之后,全市人民歡欣鼓舞,上下各界,同心同德,為取火圓滿成功而努力拼搏。在采集圣火這一重大活動的推動下,商丘創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的步伐進一步加大,商丘的軟硬環境進一步改善。睢陽區為迎接“華夏文明之火”火種采集儀式的到來投資數千萬元,重新修整了燧皇陵,并在燧皇陵前新建了10萬多平方米的文化廣場。寬敞、整潔的火文化廣場將莊嚴肅穆的燧皇陵和與其相距300米的火神臺連為一體,構成了規模宏大的中國第一個火文化風景游覽區。該游覽區包括了多個中國第一:中國第一皇,即中國“火祖”燧人氏;中國第一個單葬陵——燧皇陵;中國第一個天文工作者閼伯;中國第一座天文臺“火神臺”。商丘有關部門已規劃在該游覽區打造成以火文化為主題的名勝游覽區,讓燧人氏點燃的第一束中華民族文明之火再次光照全中國。

    火文化廣場建設從2005年3月初開始。在周圍群眾的大力支持下,僅用3天時間拆遷燧人氏陵區南孫莊村居民51戶,征用土地10.66公頃(160多畝),用于建設火文化廣場、接待服務中心和四星級旅游廁所等工程。歷時3個月,火文化廣場共綠化5.33公頃(80多畝),硬化2.76萬平方米,建成停車場2處,并新建一處占地0.4公頃可容納15輛大型電視直播車的直播車停車區,新建游客接待服務中心140平方米,改造接待室14間300多平方米,建成建筑面積169平方米的四星級旅游公廁1座。從民權縣移栽古柏246棵,新建雙行綠樹圍墻1500米。在火文化廣場周圍,架設25座火炬燈。火文化廣場內,北有主席臺、觀禮臺輔于兩側,南有國旗臺,四周點綴以各種以火為背景的各種大型版面。廣場以西,通往燧皇陵的神道南側是瓊草瑤花,異彩紛呈。廣場四周的石雕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新架設的25盞火炬燈在夜幕降臨時使景區流光溢彩,美不勝收。

    2005年7月15日上午,整個商丘市區都披上了節日的盛裝。火文化廣場上空五星紅旗和十運會彩旗迎風飄揚。第十屆全國運動會“華夏文明之火”采集儀式在商丘市火文化廣場隆重舉行。

    第十屆全運會圣火火種“華夏文明之火”在商丘火文化景區成功采集,使該景區名揚海內外,也把商丘的火文化研究推向了一個新的時期。

    世世代代,火祖燧人氏和火神閼伯在商丘人心中成為一種神圣的象征,一種精神力量。宋代文學家劉攽曾說:“崇崇商丘,大火主兮。”其短短一句話,道出了“火”在商丘人心目中的地位。透過十運會在商丘的采集火種儀式,可以清楚地看到,火文化在商丘雖有一定的地域性,但其卻具有很強的民族性、世界性,同時具有精神上的凝聚性、激勵性。火文化一旦與體育競技活動或大型經濟活動對接起來,就會產生一種巨大的震撼力量,就會煥發出勃勃生機。

    商丘人民將火文化的研究堅持不懈地深入開展下去,力爭將火文化申報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以火的精神、火的力量做好各項工作,讓火文化成為一種精神象征,在神州大地上產生催人奮進的精神力量。(文/陳華光 圖/崔申義 蘇新詩)【原標題:燧人取火:溫暖和光明的智慧之火】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商丘網—商丘日報 2010-01-08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