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下午3時,經過4個小時的長途奔波,豫甘陜重走紅二十五軍長征路新聞采訪團到達信陽市羅山縣縣城。
紅二十五軍長征出發地何家沖,北距羅山縣城20公里,位于大別山西端的雞籠山西北坡,是一條隱匿在大別山腹地中長約4公里的山溝,屬羅山縣鐵鋪鄉的一個行政村。
飽經風霜的何家祠和何家大畹,古樸的房舍,古老而蒼翠的銀杏樹,青磚墻上早已模糊的標語,若隱若現的《紅軍青年戰士之歌》歌聲,仿佛又在山谷間飄起,告訴人們70年前那次偉大的出發儀式。
在紅二十五軍軍部舊址明初建筑何氏祠,警衛室、政治部、參謀部,仍然是青磚瓦房,風格莊嚴古樸,踏過木質門檻,來到靜寂的院內,一棵柏樹傲然挺立。“院子里本來種著4棵,是1934年紅軍栽下的,喻示著紅二十五軍隸屬于紅四方面軍。”向記者作講解的是何家沖村支書何乾龍。
除了著名的何氏祠,何家沖還保留著當年紅軍醫院的舊址———何家大畹。這是一個典型徽式民居,據說是何家沖祖輩弟兄4人的院落,后被作為給紅軍療傷的醫院,原衛生部長錢信忠曾是這里的院長。“這里的建筑解放后曾維修過,原因是紅軍長征走后,國民黨曾經對何家沖實施過“三光”政策,損壞較嚴重。”何乾龍說。
村頭那棵800多年的銀杏樹下,枝繁葉茂結滿累累碩果,壓得樹枝都彎了腰。70年前,2980名紅二十五軍將士就是在這棵如今要3人合抱的銀杏樹下集結出發的,他們發布了《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隊出發宣言》,開始走上漫漫征程。
在何家沖,不少人講起往事仍然是那樣的悠遠綿長和情不自禁。現場訪問中,大多村民還記著早年吳煥先、徐海東和他們大刀片、棗紅馬的故事,但更多的記憶停留在當年參與“鬧紅”的普通群眾身上。“何大媽一個婦人,利用微薄收成在后山的山洞里先后救活了13名紅軍傷員,其中一名紅軍傷員被“清剿隊”抓獲,她用自己的親生兒子冒險換回這位紅軍傷員,還有一次為救一個叫余占海的紅軍傷員,她當眾刺瞎右眼以證實傷員是她的親人。”村口的群眾津津有味地向記者講著。
“愛護老百姓,買賣要公平,不拿鄉親一針線……”直到今天,87歲的何家沖村民何國忠依然清晰地記得70年前那首每天都要響徹何家大院的紅二十五軍軍歌。抬頭望著“何氏祠”三個大字,何國忠把雙手背在身后,歲月———在老人的臉上刻畫出了滄桑的痕跡。【原標題:何家沖 一段悠遠綿長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