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康山自然保護區是于1982年由河南省人民政府批準建立的。其前身為國營新縣連康山林場,1964年與國營新縣山石門林場合并后,改為國營新縣林場老廟林區。總面積2000公頃,其中核心區667公頃,試驗區1333公頃,為森林生態類型的自然保護區。
連康山自然保護區位于新縣縣城西郊,距縣城18公里,地理座標為北緯31°36′—31°41′,東徑114°45′—114°43′。該區地處大別山北坡,境內山巒重疊,溝壑縱橫,地貌十分奇特,兩條主要山脈延伸東西,有大小山峰一百余座,主要有扯旗尖、大風尖、迎風尖、連堂山、金蘭山等。這些山峰的海拔均在600米上下,相對高度為250—300米,山坡坡度較大,一般多在30—40°之間,山上部較平緩,山下部陡峭。母巖為燕山期的粗粒花崗巖和斑狀花崗巖,土壤以黃棕壤為主。
該區處在江淮分水嶺,為亞熱帶北緣,受大陸性氣候和海洋性氣候影響,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分明,春秋期短,冬夏時長,冬無嚴寒,夏無酷署,雨熱同季,降水、光照充足。年平均氣溫15.1℃,≥10℃活動積溫4769.5℃,年均降水1280.5mm。
該區特殊的地理位置,復雜的地形,優越的水熱條件,使得生態景觀多樣,植被類型眾多,植物群落共有7個植被型組,14個植被型,138個群系,約210個群叢。其中常綠闊葉林發育典型,層次結構分明,類型眾多,在亞熱帶地區北部邊緣,尤其在河南省是不多見的。保護區共有植物232科937屬2383種。其中苔蘚植物53科,115屬,267種;蕨類植物31科,68屬,153種;裸子植物6科,12屬,23種;被子植物142科,742屬,1940種。眾多的植物中,屬于國家和省重點保護的植物有銀杏、金錢松、大別山五針松、水青樹、香果樹、楠木、紅豆樹、野大豆、天麻、大血藤、三尖杉、膀胱果等43種。
動物資源在該區也是相當豐富的,陸棲脊椎動物有248種。其中兩棲爬行動物2綱5目13科38種;鳥類17目40科173種;獸類6目16科37種。國家重點保護動物有白鸛、金雕、大鯢、黃嘴白鷺、大天鵝、赤腹鷹、白冠長尾雉、松雀鷹、金錢豹、小靈貓、穿山甲等29種。區內昆蟲資源十分豐富,已知有12目99科986種。其中發現有昆蟲新種13個,如新縣長突葉蟬、矢頭溝冠葉蟬、黑緣長空葉蟬、何氏黑頭三節葉蜂、洪氏斑脛三節葉蜂等。
連康山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和國有新縣林場聯合辦公,自建立保護區后,加強資源保護,進行自然保護區本底資源調查,開展科學試驗,充分發揮自然保護區的生態、社會、經濟效益,使保護區成為保護和研究北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地區氣候、土壤、植被、動植物資源的理想場所。【原標題:新縣連康山省級自然保護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