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渡位于臺前縣孫口鄉政府東南2公里的黃河北岸,原名孫口渡口。解放戰爭時期,由于各種因素的交織,中國革命的滾滾車輪把孫口黃河渡口輾成了一個火紅的閃光點。在這里先后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推動著中國革命勝利的大潮一浪高過一浪。1947年6月30日,劉鄧大軍以此為中心強渡黃河,揭開了解放戰爭戰略反攻的偉大序幕。隨后,陳毅、粟裕率領華東野戰軍30萬人在此轉戰,林彪、羅榮恒率領50萬東北野戰軍從此向江南進軍。孫口渡口被稱為“將軍渡”的美名由此而來。今天,每當回憶起那段彌漫著硝煙的光榮歷史,無不令無數后來者充滿敬仰,充滿神往……
1946年,解放戰爭爆發后,中國人民解放軍經過一年的浴血奮戰,殲滅國民黨正規軍97個半旅,連同地方武裝共120萬人,敵我軍事力量消長起了根本性的變化。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及時提出,解放戰爭立即由戰略防御轉為戰略進攻,把戰爭引向國民黨統治區,把中國革命推向新的高潮,爭取中國革命在全國范圍內取得勝利,為此制定了“兩翼鉗制,中央突破,三軍配合”的戰略計劃。
五月八日,中央軍委在給劉伯承、鄧小平,陳毅、粟裕的電報中指出:為著于六七兩月內,擊破顧祝同系統第一線兵力(位于泰安、新泰、蒙陰、臨沂之線約三十個旅)之目的:(一)軍仍按辰支(中央五月四日)電,爭取于已東(六月一日)前休整完畢,已灰(六月十日)前渡河,向冀魯豫區與豫皖蘇區之敵進擊,第二步向中原進擊。為著在該區長期立腳,全軍應有充分的政治動員(使每個人明白政治任務,提倡吃苦耐勞不怕困難)及干部、經費等項的充分準備。對中央二一時局與任務指示,應作普遍傳達。(二)陳粟軍在已灰(六月十日)以前,應集結全力(二十七個旅)尋求與創造殲敵機會,并準備于已灰(六月十日)以后配合劉鄧軍大舉出擊。譚震林率七縱亦似于已灰(六月十日)以后向蘇中出動為宜。
這個計劃首先要求劉鄧大軍務于1947年7月以前,突破黃河天險,在魯西南大量殲滅敵人,配合山東解放軍粉碎敵人的重點進攻,爾后向敵縱深腹地大別山挺進,在鄂豫皖作戰略展開,把戰爭引向國民黨管區。接著,陳(賡)、謝(富治)兵團從晉南強渡黃河,在豫西、鄂北、陜南作戰略展開;華東野戰軍主力推進到豫皖蘇地區,和劉鄧、陳謝在中原地區形成“品”字形陣勢,互為犄角,密切協同,在江淮河漢之間大量殲滅敵人,發動群眾,開辟中原解放區。
擔負著戰略突擊任務的劉鄧大軍在渡河前夕,國民黨政府僅在黃河南岸構筑灘頭陣地各野戰工事,用兩個師扼守河防,另一個師在嘉祥地區機動,兵力薄弱。1947年2月,剛剛完成豫皖邊戰役的劉鄧大軍,為配合華東野戰軍發起的萊蕪戰役,經孫口渡口北撤休整,并牽制了敵人在魯西南的一部分兵力。劉鄧首長為了順利完成任務,巧施計謀,一方面把12萬大軍集中身邊,而讓太行、冀南軍區部隊偽裝成主力,在豫北發起攻勢,與敵周旋,同時命令豫皖蘇軍區部隊向開封以南佯攻,以轉移敵人視線。另一方面,則夜以繼日地籌備渡河前的各項準備工作。孫口作為黃河的重要渡口歷史地被推向了革命的風浪尖上。
劉鄧首長決定把強渡黃河的中心渡口選擇在孫口渡口,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原因:
這里是敵軍的要害部位和薄弱環節。解放戰爭的第二年,蔣介石被迫把向解放區的全面進攻改為重點進攻,分別集中31個旅共20多萬人壓在陜北戰場上,56個旅40多萬人壓在山東戰場上,沿黃一線則兵力空虛。劉伯承司令員把當時戰場上這種敵我態勢形象地比喻為:一只大啞鈴,兩頭粗,中間細,其中央部分就成了國民黨軍隊的要害部位和薄弱環節。1946年年底,國民黨將黃河水全部引歸故道,企圖水淹解放區,以水代兵,并吹噓“黃河天險足抵四十萬大軍”,派遣多批轟炸機對復堤民工進行轟炸掃射,僅在南岸構筑了灘頭陣地和野戰工事,用兩個師直接扼守河防,另外擺一個師在嘉祥地區機動,兵力薄弱。
臺前屬老解放區,大軍在此渡河有牢固的群眾基礎。臺前境在抗日戰爭時期,一直是冀魯豫邊區抗日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臺前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歷了艱苦卓絕的浴血抗戰,革命思想覺悟高。1944年12月,臺前全境解放后,壽張和張秋兩縣縣委組織領導人民先后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反奸訴苦運動和以沒收地主土地分配給農民為主要內容的土地改革運動,以及“倒糧回地,斗爭地主分浮財運動”,進一步激發了農民的革命熱情和生產積極性,解放區的經濟有了大的發展,具備了解決軍需的條件。翻身農民在“保衛勝利果實,保衛家鄉”和“保田、保家、保命”的口號激勵下,掀起了參軍熱潮,涌現出集體參軍、妻送郎、父送子、兄弟相爭上戰場的典型。1945年8月至10月,壽張縣青年近3000人參軍入伍。1947年春,壽張縣有3000人、張秋縣有2000人參加晉冀魯豫野戰軍。同時,縣、區都成立了戰勤指揮部、河防指揮部,縣長任指揮長,縣委書記任政委,民兵擔負把守河防的戰斗任務。村村呈現出一手分田、一手拿槍的革命景象。當得知劉鄧大軍要進行大反攻、強渡黃河時,廣大干部群眾歡欣鼓舞,群情振奮,立即投入了緊張的準備工作。為避免國民黨飛機的轟炸和對岸國民黨軍隊及還鄉團分子破壞船只,黃河河防指揮部和壽張縣委組織沿黃群眾,將各個渡口的船只集中到北岸隱藏。黃河河防指揮部在當地群眾的支持下,在臺前境內先后興建起十里井、林樓、張堂、孫口、毛河(后移至陳樓)五處造船廠,調集全縣沿黃村莊的木工制造大船。歷經數月艱辛,完成建造120只大船的任務。臺前人民積極配合“黃司”組建水兵武裝,沿黃8里以內的村莊群眾直接歸“黃司”調遣。壽張、張秋兩縣建立縣河防團,河防團6000余名民兵日夜固守在長達50公里的河防線上,實行軍民聯防,形成了摧不跨、攻不破的百里防線。此外,壽張縣全民動員,大打支前準備工作的 “總體戰”。1946年5月至1947年6月,根據冀魯豫行署指示,縣委先后組織5萬民工晝夜復堤,打破了國民黨政府水淹解放區的企圖。同時,臺前人民在壽張、張秋兩縣黨的領導下,積極為駐軍騰房,安排后方機關、做鞋、磨面、運送物料糧柴、迎送部隊,還組織擔架團、輪戰團(河防民兵)、兒童團、姊妹團等,男女老少,不分彼此,全力投入到支前工作中。與此同時,壽張、張秋縣委領導開展的縣、區、村三級政權建設、聯防反特保邊區活動等,都為劉鄧大軍強渡黃河、進行戰略反攻創造了有利條件。
魯西南人民可接應和配合部隊作戰。1946年年底至1947年春,劉鄧大軍先后進行隴海、定陶、巨金魚、鄄城等戰役,殲滅大批敵軍,然后轉到黃河以北休整。與臺前一河相隔的魯西南地區剛剛淪陷為國民黨統治區,敵人立腳未穩,地方反動勢力也是剛剛露頭。為教育群眾,樹立勝利的信心,魯西南各縣、區黨政干部根據上級“區不離區,縣不離縣”的指示,帶領廣大群眾與國民黨反動派展開浴血奮戰。其間,國民黨軍隊到處受到中共地方武裝力量的阻擊或騷擾,有部分小股國民黨軍隊被縣、區武裝民兵殲滅,這里的人民可以接應部隊過河,還可配合部隊作戰。
孫口處于重要的戰略位置。首先,從地理位置上看,孫口渡口位于今臺前縣城東南,地處黃河由豫北平原進入山東丘陵地區的過渡帶,河床較窄,河勢穩定,易于渡河,歷史上為黃河水路要沖。它不僅是聯結魯西南和魯西北的交通樞紐,而且素有冀、魯、豫、蘇、皖“五省通衢”之稱。其次,從軍事上講,孫口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民國時期,壽張、陽谷、東平三縣地主武裝民團駐防于此。日軍占領壽張后,偽縣公署亦派兵扼守。劉鄧大軍渡河前夕,孫口北靠冀魯豫解放區,東不足50余里緊連泰山余脈丘陵地帶,進可攻,退可守,回旋余地大。這里既是國民黨部隊北渡黃河進攻解放區的咽喉,又是劉鄧大軍實施戰略反攻、南渡黃河、經略中原的戰略重地。
基于上述等原因,劉鄧首長指示冀魯豫軍區及時成立黃河河防指揮部(又稱黃河司令部,簡稱“黃司”),以加強對大軍渡河前戰勤準備工作的統一組織領導。1947年2月20日,冀魯豫軍區印發了關于成立黃河河防指揮部的決定。決定指出:黃河現已分流改道一部,在此蔣軍進攻解放區、自衛戰爭堅持之際,黃河南北交通,以及治河治安等,極關重大。為加強河防,決定成立黃河河防指揮部,并有以下之決定:
一、組織:成立河防指揮部(駐長劉村,后遷孫口村),由王化云任司令員、劉茂齋任副司令員、郭英任政治委員,機關詳細組織另行制定。沿河各縣成立船只管理科( 按照總指揮部指示辦理)。
二、任務:管理黃河交通,組設管理渡口,掌握指揮船只,進行水手組織教育,保證軍事運輸之交通及商民過渡;組織武裝及沿河聯防,嚴密保護,提防并防止國民黨特務破壞大堤壩、擾亂渡口、破壞船只,以確保沿河及各(渡)口之治安;主要渡口設立食宿站,招待過河軍人食宿,減少軍民之困難。
三、武裝:成立河防營,組織沿河村莊聯防。河防營首先由六地委負責組成一個連,二地委負責組成一個連,五地委負責組成一個連。各地委接到此決定后,應即具體研究布置,限期完成。河防營之任務,是阻擊蔣方武裝破壞堤防,保護我方堤防,修筑工程。河防營之供給由黃河水利委員會在黃河經費項下籌拔。
四、領導關系:河防指揮部除歸黃委會領導外,在軍事上歸軍區領導,沿河各縣之河堤聯防除受本武委會領導外,得受河防指揮部之指揮。各地委接到后,應即研究具體辦法,布置到縣。爭取短期內完成為要。
決定發出的同時,于長劉村成立了黃河河防指揮部(又稱黃河司令部)。王化云兼任司令員,不久改由曾憲輝任司令員,郭英任政委。3月至5月中旬,由于軍區和地方大力支持,“黃司”組織機構很快得以基本健全,司令員曾憲輝,副司令員劉茂齋,政委郭英;參謀長梁仁魁(軍隊干部),副參謀長譚光漢(長征干部);軍事科副科長張杰(原七縱隊參謀),政工科副科長王鎮山(原七縱隊政治部政治協理員),船管股長武鳴嵐,總務科長劉濤,供給科長王耀先;武裝營營長張杰(兼),教導員王鎮山(兼);造船廠廠長李廷君。5月底,軍區決定黃河司令部各科一律改為股,科長一律改為股長,并成立政治處,政治處下設組織股、宣傳股,組織股長由王鎮山擔任,宣傳股長由李肖擔任,王慶忠任特派員。6月初,軍區派李興程(長征干部)任政治處副主任(1948年8至9月間軍區派朱品文任政治處主任,李興程調離)。
在黃河河防指揮部領導下,各縣先后成立縣黃河河防指揮部,下還先后成立民防團、民防營,統一指揮各縣的黃河河防和河堤修防。各縣黃河指揮部是地方性質,由當地黨政領導負責。但在1947年9月,因斗爭形勢緊張,為統一領導,沿黃各縣一律改為人民解放軍河防團,直至是年12月份。黃河司令部自成立時起就擔負著沿河上至濮縣、下至東阿,后延伸到濟南的黃河河防任務。此段黃河防線,在解放戰爭中所處的戰略位置相當重要,是國共雙方必爭之地。
黃河河防指揮部直屬有河防營和兵工廠。兵工廠設在臺前境長劉村和陳樓村,負責造船只和軍火。黃河河防指揮部開始既不管黃河修防,又不領導各縣的黃河河防指揮部和各縣境內的河防(包括各縣的河防團,河防營等)。雖然,各縣黃河修防段領導的船管股,改由黃河司令部領導,但是建船只、擴大水兵等工作仍需依靠沿黃河各縣協助解決。
黃河河防指揮部的主要任務是:
一是防守黃河,保衛解放區。當時,黃河以北地區已全境解放,成為可靠的后方。解放區正進行轟轟烈烈的土改,一些頑固的地富分子跑到黃河南,組織起反動的“還鄉團”,配合國民黨新五軍企圖殺向黃河北,破壞土改,殘害革命干部,氣焰十分囂張。黃河河防指揮部又肩負起防守黃河、打擊入侵之敵、抗擊還鄉團、保衛解放區的重任。1947年4月,冀魯豫區大擴軍,軍區讓黃河河防指揮部成立一個武裝營(也叫直屬營或獨立營)。武裝營的任務是哪個大隊(當是還是船管股)把守的渡口吃緊就到哪里支援,以便防止小股國民黨軍隊渡河騷擾和破壞船只,維護渡口的安全;也可以出擊南岸國民黨軍隊。
二是造船,作大軍過河的準備。每個渡口要造船20只,其中大船2只。造船采取分散、隱蔽的方法,包括壽張縣在內的沿黃各縣普遍成立木工廠、鐵工廠、紡麻廠,生產木板、鐵錨、麻繩等必用物資。趕造木船要時間快,質量高,可以說是開足馬力,日夜奮戰。在造船的日日夜夜里,孫口渡口造的比較快,船也比較大,共造了50多只,有幾只可以容下幾輛大汽車和裝甲車。黃河河防指揮部在沿黃各縣共造戰船320只。
三是護船,防止黃河南岸敵人的騷擾破壞和敵機轟炸。在黃河北岸制造船只, 一開始就被國民黨新五軍發覺,他們不斷派遣船只偷襲,同時派飛機每天來轟炸。5月初,黃河河防指揮部要求各船管股挖船塢(船塢是在河邊上挖個地洞,棚上蓋子,把水引進去,船藏到里面)和用覆蓋物隱藏船只,工程大的船塢,除有藏船之處外,還要開挖引河;挖防空洞,如敵機來轟炸,人員可及時隱藏起來,避免人員傷亡。指示大造船廠把工序分散,減少轟炸目標,避免損失,加快造船速度。尤其是陳樓造船廠是專造百余人的大船廠,民工最多,目標最大,民工經常達五六百人,僅鋸木工經常就有200余人。因樹有多高,就鋸多高木板,鋸工少了,影響進度,工序不分散,人多目標大,敵機發現就會造成嚴重破壞。為了減少傷亡,開始把兵工廠挪到樹林里,把造好的船只藏在船塢里。敵機炸不到船,他們又派兵偷渡,妄圖過來燒毀船只。
有一天早晨,國民黨軍隊約一個排的兵力乘兩只船向河北岸駛來,曾憲輝發現后來不及下達命令,就從一個戰士那里奪過來一挺機槍,帶領其他兩名戰士撲向河沿,給敵人以迎頭痛擊,打沉了兩只船,50多人淹死在河里。接著南岸國民黨軍隊又向河北岸防御陣地發起炮擊。河防民兵與敵人展開激戰,戰斗從早晨打到下午3點停止。
5月的一天上午,孫口對岸的國民黨軍隊突然向孫口渡口發射兩枚炮彈,打在孫口村的空地上,村民們沒受損失,黃河河防指揮部人員向河對岸仔細觀察,有兩只小船已離岸駛來,企圖襲擾,破壞船只,對岸和船上的士兵不停地向北岸射擊,炮彈也不斷打來。當時,黃河河防指揮部獨立營一班在執勤,曾憲輝在四大隊部聽到槍炮聲立即趕到渡口,一方面指揮執勤班隱藏射擊,另一方面讓四大隊通知武裝營火速派一個排支援,其余各連待命。當支援排趕到渡口時,國民黨軍隊乘座的兩只小船已過來大流。由于河防民兵猛烈射擊,船被打壞,不久沉沒。強渡之敵30余人被打死,河防戰士和水兵僅有3人負傷。
5月下旬的一天,國民黨飛機經過多次偵察,確認陳樓造船廠是大的造船廠。從早上7點開始到下午5點,對陳樓進行狂轟濫炸,不少房子被炸毀,數名群眾被炸傷。船廠由于工序已分散,又挖了防空洞,民工及時隱蔽,僅僅損失一小部分物料。第二天民工照常緊張工作。
四是轉運軍用物資,護送軍民。當時,黃河南是游擊區,主力部隊、地方武裝和革命干部以及大批群眾,要通過黃河渡口到黃河南開展游擊活動。形勢緊張時,又要護送大批干部和群眾到黃河北。開封解放后,要把大批勝利品、槍炮彈藥和一些傷員轉到黃河北解放區。同時,所有支前物資都要通過黃河渡口運往前線。
五是訓練船工,加強政治和技術指導。在國民黨軍隊的炮火之下,以最快的速度強渡黃河,把十余萬軍隊安全運到對岸,沒有一定的政治覺悟和駕船技術是不行的。以郭英政委為首的政治部對選拔的船工抓緊進行政治教育,提高船工的政治素質和階級覺悟。與此同時,舉辦軍事和渡河技術訓練班,請軍事干部和老船工傳授技術,使水手們的駕船技術迅速提高。
六是組建水兵大隊,訓練水兵。水兵大隊的前身為黃河修防段船管股。黃河水歸故道后,黃河南岸變成游擊區,河南岸的船管股和船只合并到河北岸的船管股,仍由黃河修防段領導。1947年4月,根據冀魯豫區黨委和“黃司”的安排,開始籌建水兵大隊。6月初,根據軍區指示精神,船管股改由黃河河防指揮部領導,并一律改建為水兵大隊,相當于軍隊營級建制,大隊級干部相當于營職,大隊設正副大隊長、正副教導員,大隊下設軍事、船管、供給三個股。水手又稱水兵,享受軍隊待遇。為確保大軍安全渡河,黃河河防指揮部和沿黃壽張、張秋等各縣縣委、縣政府又征調組織2300多名水性好、撐船技術較高、政治表現好的沿黃水手組成支前水兵(又稱支前船工),他們多是沿黃各村有撐船經驗的青壯年,如孫口孫莊王黑、辛莊等村許多青壯年當了水兵。這些水兵共編為5個大隊(壽張縣屬4大隊),每個大隊設3至4個中隊(中隊相當于連),每個大隊根據中隊的多少負責防守3至4個渡口,每個中隊配若干船只,船上用樹枝偽裝,船幫用秸草綁縛,以防河水撞擊時發出聲響,船內用沙袋構筑掩體。準備就緒后,黃河河防指揮部發給水兵部分武器,進行駕船軍事訓練。時逢雨季,黃河猛漲,水流湍急,南岸國民黨軍隊不斷炮轟,空中飛機時常偵察轟炸,水兵們每夜進行超常規訓練,苦練劃漿、掌舵、撐篙,學習隱蔽、搶救、洇渡等技術。因河水上漲,河灘泥沙松軟,加上多人踩踏會變成漏人的泥漿,影響部隊前進,水兵和民工們迅速籌集木板、門板進行鋪墊,造就了堅實的河灘大路。水兵大隊和各縣河防團組成了300余里的黃河鋼鐵防線,沿黃軍民完全掌握了來往渡河的主動權。
4月21日,冀魯豫行署發出為防險自救對沿河各縣征購苧麻以應急需的訓令。訓令指出:為了防險自救,特原則,不得提高價格加重人民負擔,具體征購辦法如下:
(一)組織領導:此項任務專署不作布置,但要負責掌握督查,由縣區負責具體布置,會同修防段具體進行。
(二)任務分配:東阿、平陰、河西、張秋、壽張、范縣、濮縣、鄄城、昆吾、濮陽、長垣等十一縣各根據實際情形征購大麻三萬至五萬斤,并于本月底完成任務。
(三)分配的辦法:縣對區、區對村均布置具體數字,村向戶不分配具體任務,依靠深入的調查與說服動員工作,保證將群眾所有之麻都征集上來。
(四)征購手續:修防段根據縣區分配到各村的任務和規定價格,在適當的地點負責收麻發款(款糧由上級撥付)或發糧(如該縣存有什么糧可根據市價以糧換麻),并開給修防段印制的收麻發款或發糧的發單。
(五)報解手續:征購任務完成后,將完成的具體數與用款的確實數目,由修防段負責報解修防處,麻的保管調拔,由修防處具體指示辦理。
(六)麻的價格根據黃委會調查和收買的現價在不同的地區提出不同的標準價格,即四修防處每斤由180~230元,三修防處由180~250元,二修防處由180~270元,在此數內由各縣根據當地具體情況和節約原則決定。
以上辦法仰即研究執行,并將執行情形及時報告本署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