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淮陽,總也忘不了這樣一個冬日的場景:夕陽西下時分,帶著些赭紅色的天幕下,一葉扁舟,漁人張網而立,仿佛一道永恒的剪影。水天相接處,是城市的背景。
也總感動于這樣的冬日時刻:剛入夜,水墨黑,一邊是城市的燈火,一邊是水天相接處的朦朧,那朦朧不是黑又似黑,讓你感覺到難以觸摸的遠處,那是無邊無際的遠處,是歷史的深處。
這里說的這些場景,就是龍湖的感覺。它讓你不自覺地觸摸到歷史,回到古往。
如果說淮陽是一部厚重的大書,那么龍湖就是這部大書的主題;如果說淮陽是一道待解的題,那么龍湖就是這道題的題眼。所以,要想讀懂淮陽,就不能不深入龍湖,不能不讀懂龍湖,因為從某一方面說,是龍湖滋養了淮陽悠久的文化,滋養了淮陽豐厚的歷史。
“一陵一湖一古城,二老三皇享盛名,四冢五墓六公祠,七臺八景湖中映。”這湖說的就是龍湖,其他遺跡皆是環湖而置,成為淮陽文化的主體。伏羲畫卦臺、狄青梳洗臺、蘇轍讀書臺、孔子弦歌臺、神農五谷臺、秋胡臺、紫荊臺,是淮陽著名七臺;羲陵岳峙、蓍草春榮、蔡池秋月、弦歌夜讀、臥閣清風、望臺煙雨、蘇亭蓮舫、柳湖漁唱,被稱為淮陽八景。
按理說,讀淮陽要先讀龍湖,但我們采用了倒敘的手法,當我們一個個解讀了淮陽古老的文化后,才回到文化的源頭——龍湖,這樣做的好處是,當我們提到圍繞龍湖的遺跡時,不再顯得突兀,也少了些解釋的不便。
因為淮陽厚重的部分幾乎都是圍湖而存在,正是在這里,伏羲“開物成務”,開啟了中華文明的曙光;也正是在這里,伏羲定姓氏,奠定了中華民族的血脈之根;也是在這里,伏羲制嫁娶,開始中華民族的現代婚姻基礎,而中華民族龍圖騰的形成,也得益于這里。
伏羲文化的厚和龍湖的厚構成淮陽文化的網;蘇子由讀書臺、大王廟、包公廟、孔子弦歌臺、狄青梳洗臺等連成了歷史的線,這些文化點,經緯成淮陽盤錯交結的歷史脈絡。
龍湖是淮陽文明的源頭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在《中國古地理圖》前言里說,“在震旦紀,中國境內大部分是海的情況下,就出現了大片的淮陽古陸。”
淮陽地處中原,若就其地望而言,沒有名山之靈秀雄奇,也沒有大川之豪邁奔放,淮陽能稱得上特別的地方,就是龍湖。正是因為龍湖,才靈秀了這方土地,活絡了這方土地的血脈,使其具有了自我的特色。
當地作家董素芝說,按有關文獻記載,在與伏羲時代相對應的遠古漁獵時期,淮陽境內川澤縱橫,土質肥沃,氣候溫和,宜漁宜牧宜農。境內故河道有蔡河、古黃河、潁水、沙水、谷水等。這些豐盈的水系,毫無疑問地為龍湖的存在提供了天然的基礎。逐水而居是人類的天性,所以有了伏羲都“宛丘”,有了綿延幾千年、讓人們評說不盡的伏羲遠古文化。當然這只是龍湖形成說之一,但無論伏羲之時有無龍湖,其時的遺跡散布龍湖周圍,都注定了龍湖文明湖、母親湖的地位。
淮陽萬畝龍湖盛產魚蝦,如鯉魚、鰱魚、鯰魚、鱔魚、青魚等;湖中生長著大面積的蒲葦、蓮藕,此外,還浮生有芡實、茭白、菱角、浮萍、水葫蘆等。董素芝說,《詩經。陳風》中就有關于龍湖中豐富水產資源的記載:“彼澤之陂,有蒲與荷。”“彼澤之陂,有蒲與蓮。”“彼澤之陂,有蒲菡萏。”“東門之池,可以漚麻。”“東門之池,可以漚 。”“東門之池,可以漚菅。”
龍湖是自然的樂園,宋代大文學家蘇軾在《次韻子由柳湖感物》中詠道:“惟有柳湖萬株柳,晴陰與子共朝昏……”刻畫出龍湖的自然美景。
龍湖還是“一座歷史文化的宮殿”,圍繞龍湖,諸多名勝古跡散布湖濱、湖中。湖中有畫卦臺、白龜池、弦歌臺、司城貞子閣、陳楚故城和蘇轍讀書臺;湖濱有太昊伏羲陵、魏曹植的思陵冢和平糧臺。
這些歷史遺跡都無聲地述說著龍湖的往事:美麗詩畫的龍湖之中,游船畫舫穿游其間,文人墨客吟詩垂釣。
但龍湖到底是怎樣形成的?它形成于何時?這卻是個難解的話題。
當地文史專家楊復竣從歷史、考古、文獻、民俗等諸多領域對龍湖進行綜合研究,試圖求解這個謎團。
楊復竣首先就《詩經。陳風。東門之池》進行解讀,這首詩云:東門之池,可以漚麻。彼美淑姬,可以晤歌。東門之池,可以漚 。彼美淑姬,可以晤語。東門之池,可以漚菅。彼美淑姬,可以晤言。
“《東門之池》中的‘池’,指的就是陳城東關湖。而《詩經》中的另一首詩《澤陂》中的‘陂’,則指陳城龍湖東關湖。那時候,湖內有蒲有荷,遍生嫩蒲荷花,已是人們觀光賞心之地,是年輕男女相聚傾心之所。”楊復竣先生認為,“從《詩經》記載看,在西周時期就有龍湖之東關湖了。”
“從考古發掘看,與記載不謀而合。”楊復竣說。
1931年,淮陽東關天齊廟遺址(陳勝廟)出土了十多根直徑0。7米、內套直徑0。2米的陶水管道,彎磚砌成的古建筑,碎磚,陶罐,碑座,五銖錢,經有關專家鑒定,這些器物皆為春秋時期的。
1986年,龍湖東關湖邊出土了大量春秋時期的陶片、陶器。
1994年,龍湖東關湖出土了完整的青銅器?和銅方壺等。有關專家斷定,這些器物當為西周時期的。
“由此可以斷定,龍湖東關湖在西周后期或春秋時期已經有了,距今至少有兩三千年的歷史。”楊復竣說。
另據1916年《淮陽縣志》記載,宋時陳州有三個湖,位于城南的叫南壇湖;位于城西的名柳湖,又名旱湖;位于城北的叫北關湖。它們各成一湖,彼此不交,旱時水涸。
宋代大文學家蘇轍來陳州時,曾賦詩《宛丘二詠》,序言中也說:“宛丘城西柳湖,累年無水……去秋雨雪相仍,湖中春水忽生數尺。”
蘇轍來陳州做教諭,在柳湖中筑讀書臺,也說明宋代時水時涸。
1996年,淮陽進行城湖開發,在龍湖柳湖中,出土了宋代石井圍。在宋墓葬中,出土了綠釉纏技瓷枕、白釉碗、陶俑、白釉瓷罐、銅鏡及大量陶片。
從記載和考古發掘看,柳湖的北部,“春水忽生數尺后”已成湖面,而城西側為無水之地,宋井的出現,說明這兒當時還是農田,宋墓葬的出現,說明這兒并非水面,是旱地。因此,柳湖在宋代前已經形成,不過是“時水時涸”,其干涸為旱地,應在宋代以后。
1992年,為了確定陳胡公鐵墓遺址,有關部門對南壇湖進行了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的春秋陶片,這說明南壇湖在春秋就已存在。
楊復竣先生說,宋以前的南壇湖、柳湖、北關湖面積并不太大,三湖最終連成一體而成現在的龍湖,主要是黃河的“功勞”。
1996年龍湖清淤時,在淮陽蔡河西街南出土了漢代陶罐、陶碗、宋代的瓷盞、火爐等。在蘇花園東出土了宋代黑瓷罐、白瓷缽。在田灣南出土了唐代黃釉碗、宋代瓷盆、瓷盞、瓷枕、四系壺、陶棺及部分宋代墓葬。在西城墻附近,出土了漢代陶盆、陶罐、瓷盞、宋瓷盆等。在西關大同路北的龍湖中,出土了漢朝的日光鏡、隋朝和唐朝的瓷碗。
“從考古發掘看,龍湖的形成是隨歷史發展而漸次擴大,逐漸發展相連,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從出土文物的年代看,有西周、春秋、漢、隋、唐、宋等不同朝代的。在什么地方出土什么時代的文物,說明這個城或湖是這個時代或其后所形成。因此說,整個龍湖的形成時代,當為宋代。”楊復竣先生說。
史籍佐證著龍湖的久遠歷史實際上,史籍中有關黃河災害的記載,也從側面佐證著龍湖的歷史。
《中國水利史》記載:從漢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河汴決壞,黃河間有南侵之害”起,到東漢永平十三年(公元70年)“河汴分流后,水乃不復為害”止,黃河泛濫長達70年。
隋文帝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秋,西華、陳州、開封等九州、縣河決。
唐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秋,河決。唐文宗開成四年(公元839年),河決,侵鄭、滑外域,陳、許、曹、濮大水。
宋至民國期間,黃河決口,泛陳境的洪水多達57次。
黃河泛濫南侵,陳地歷代官民不得不修筑堤防,防水入城。
據《淮陽縣志》記載:宋仁宗天圣年間,陳州兵馬監督張孜筑堤,袁家曲捍水。李世衡知陳州時,筑大堤以防水患。
金世宗大定十一年(公元1171年)十一月,河決,泛及境,護城堤外,受黃水淤積。
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河決開封大黃寺堤,蔡河壅塞,漕運不通,知州李子義率民筑堤御之。
明穆宗隆慶二年(公元1568年),兵備付林命文武官修堤護城。
“可以這樣說,正是由于歷史上多次防御黃水泛濫威脅陳城而筑堤,形成了淮陽龍湖的外圍堤壩。”楊復竣說。
據《陳州府志》記載: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六月,水破護城堤。
明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夏,大水,平地行舟,禾稼淹沒,廬舍傾毀,城郭亦多圮壞。
明神宗萬歷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秋,大水淹稼,霪雨連月,平地水深數尺,破堤侵城,四門路道不通,出入以舟;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五月,蓮花池堤決,積水侵城,室廬傾圮;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秋八月,城內水湍;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秋,大水,蔡河決堤,水將及城,四境水深丈余,禾稼房屋淹沒殆盡。
清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暴雨彌旬,水溢入城,四門行舟,城內居民房屋盡傾。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秋,蔡河兩次決東大堤,環城如海。
1926年,水破四門堤口。1931年,水再破西北堤口。
1946年,國民黨出于軍事需要,決黃河南大堤,黃水入淮陽城,龍湖水量達1100萬立方米。
由于歷史上多次黃水破堤入湖,為防御大水入城,當地歷代官民加高修筑城墻,形成了淮陽龍湖的內圍堤壩。
“由于黃河的泛濫,黃河水一次又一次地入侵,淮陽一次又一次地復筑大堤。黃水中的流沙,次次淤積,層層加高,大堤越筑越高,大堤之內地面則未升高,其內容水量也越來越大,水越來越多。這樣,北關湖、柳湖和南壇湖便逐漸成為一體,萬畝水面的龍湖便形成了。”楊復竣先生說。從地質勘察看,護城大堤文化層疊加20多層。堤外文化層次分明,厚度在3米上下。1956年,在修建淮陽北關蔡河橋時,發現橋西北地面3米以下有橋洞,經有關專家考證,此橋系古蔡河橋。其埋深和堤外黃水淤積層吻合。
楊復竣還說:“大堤外地面的淤積升高及湖水面的升高,使得陳州居民必須把城內地面升高;以防水侵房傾。這就出現了陳地水漲地高的局面。上世紀60年代、70年代、80年代,對淮陽城地質勘探說明,在地面10米以下均為深褐色土層,內含陶片、獸骨、草木灰等雜物,10米以上雜物漸少而為黃膠泥、沙漿、流沙。由此可以說明,地面10米之下為古代居民建房地面,即湖底。這同時也說明,陳城是居民防御大水逐次增高所致,竟達10米之多,與龍湖大堤之外的淤土相呼應。”
“應該說,龍湖的形成原因主要是黃河泛濫。由于黃河泛濫,人們不得不一次次修堤防護,多次修建,多次取土,最終形成了今天的大龍湖。”楊復竣認為。
據1981年測量,淮陽龍湖東西闊4。4公里,南北長2。5公里,堤圍長14公里,面積達16483畝,除陳城名勝及村莊占地外,湖面水域為5。3平方公里,計10840畝,這就形成了遼闊無垠的龍湖景色,所以有一句話如是說:“南游杭州,北游陳州。”【原標題:尋根淮陽:龍湖是淮陽永遠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