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孩提時代起就聽長輩們講日軍炮擊老君臺的神奇故事。最近,我們又走訪了羅永年等一些還健在的知情老人,并參閱了侵華日軍當事人寫的史料,特作如下記述。
老君臺原名升仙臺或曰拜仙臺,相傳老子修道 成仙于此飛升得名。據鹿邑縣志記載是盛唐時代的建筑。從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趙恒追封老子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起即更名為老君臺至今。
該臺位于鹿邑縣城內東北隅,仙臺路南,為有棱角的圓柱形。臺高8.84米,臺底面積765平方米,周圍用大磚堆砌,內實以土,上有垛口女墻。臺上有大殿三間,上覆黃色琉璃瓦,并建有東西偏殿和山門。殿內有老子(李耳)紫銅坐像一尊,高二米余。
老君臺自古以來是本縣和周邊縣市百姓們進香朝拜、旅游觀光的圣地。每月的初一、十五高道云集,香火極盛。唐代高宗李治、武則天、玄宗李隆基都曾來此祭祖。宋真宗趙恒與文人墨客蘇東波、歐陽修等人也都來此進香朝拜。我黨和國家領導人胡耀邦、楊得志、楊尚昆、朱 容基、溫家寶等同志也來此參觀過。
1938年6月1日(農歷五月初四日)上午,侵華日軍第四騎兵旅團藤田所部從亳州方向進犯鹿邑縣城。當他們前進到離城八華里的營子寨村西邊時,從望遠鏡里看到東南城角的奎星樓即用大炮轟擊,一炮把奎星樓轟塌,城墻也隨之轟倒兩丈多長,沒見城內還擊。隨之,他們繼續西進,當行進到離城二華里的虞姬墓時,見一高大的土堆,他們又從望遠鏡里看到,城里有一高大的建筑,古柏森森,形似碉堡的老君臺時,誤以為是抗戰工事,立即停止前進,如臨大敵。他們把大炮推上虞姬墓,集中炮火對準老君臺連發12炮,都沒聽到爆炸聲。他們的指揮官和年輕的炮手有些詫異了,打出的10多發炮彈怎么一發也沒有爆炸,目標依舊還聳立在那里。繼而又向縣城連發數十炮,炮炮皆響,隨之又向縣城用機槍掃射一陣,才敢進城。他們進城后發現,城內十室九空。后來日軍得知:他們炮轟的目標原來是中國道教鼻祖太上老君的升仙臺。日本人也信奉道教,于是,他們不寒而栗了。
事過二年以后,逃難百姓陸續回城,老君臺上的道士也回到老君臺。城鄉百姓有的到老君臺燒香,見到日軍沒爆炸的彈頭還留在老君臺上。為了安全,道士和百姓們紛紛反映給慈善會會長趙萬成。趙萬成派他教私塾的弟弟趙萬本老師,領著幾個年齡較大的學生到老君臺察看發現:其中六發炮彈卡在大殿東山墻上,三發卡在大殿的梁檁上,一發落在了東偏殿墻角處,一發卡在大殿東山墻外的古柏樹杈上。他們師生爬上梯子,把十一顆彈頭一一卸下,用繩從老君臺東墻吊下,挖個二尺多深的坑埋在地下。老君臺雖然經過幾次修復,至今東山墻和古柏樹上彈痕還清晰可見,為日軍侵華留下了又一罪證。
歲月雖已流失,但日軍炮擊老君臺的歷史卻更加明朗。隨著新中國的日益繁榮昌盛,到中國大陸觀光旅游的日本人越來越多。1983年9月,日本以81歲的石井先生為副團長,組團十幾人到中國大陸觀光旅游。抗日戰爭期間他曾帶兵進駐鹿邑縣城,當時他是屬于日軍騎兵高原聯隊第二中隊大尉中隊長,也是城防警備司令長官。隨同旅游的還有梅川太郎先生。他是屬于日軍第四騎兵旅團滕田所部第一大隊第二中隊的二等兵,后升為伍長,曾長期駐防鹿邑,是日軍第一次進犯鹿邑的當事人之一。他當時服役三年屆滿退伍,本應遣送回國,經由石井大尉推薦,在鹿邑縣日軍宣撫班做事(后宣撫班改組成立新民學會)。不久,河南省組成合作事業總會,豫東各縣設立合作社聯合會,他被任命為鹿邑縣常務理事。組團成員還有鹿邑縣第一次滄陷時炮擊老君臺的炮目和炮手等人。他們一行于1983年9月19日下午到達鹿邑縣城。為尋找歷史蹤跡,他們首先登臨老君臺,故地重游,看到大殿東山墻和古柏樹上的彈痕依舊,一種慚愧內疚的心情油然而升。他們買來香紙,跪在老君爺圣像前祈禱。梅川太郎說:“我們的炮彈應該是百發百中,打在老君臺上的炮彈為什么不響,都是太上老君顯靈護佑的結果。我每登臨老君臺,一再感到日軍侵華是一件‘荒唐加八格野魯的混仗,真是天道循環,人道無邊’”。他們向圍觀的群眾鞠躬道歉,口中不斷念叨著“對不起老君爺,對不起鹿邑縣人民,我們向老君爺懺悔請罪”!
日軍炮擊老君臺事件在鹿邑百姓中流傳已久,據當時知情的道士羅笑塵和老人們回憶共打12炮,后來慈善會只找到11顆彈頭,那一顆彈頭哪里去了呢?
2003年秋,陰雨連綿,9月5日8時許,李道姑正在老君臺上燒香,忽聽一聲巨響,看到臺體西南角坍塌一個大豁口。9時許,當縣領導趕到現場察看并設法維護時,更大的塌方出現了,連同西配殿整個西南角都坍塌了。在這次維修老君臺的施工中,從塌方的泥土中又露出一顆彈頭。據在場的羅永年老人回憶說:“我家世代是鐵匠,日偽時我家用收購來的彈皮做原料,從彈頭看,日軍的彈頭直徑約7.5公分,長約半市尺,重約30市斤,可想這種炮彈的威力。這次露出的彈頭,是日軍的彈頭無疑”。當時,若有一炮打響后果不堪設想。因為當時大殿后的練丹房還在,房中堆滿了國民黨存放的黑色炸藥,如果一彈爆炸,引起炸藥燃爆,不但老君臺變成廢墟,就連周圍的建筑物也難免被炸毀,回想起來,令人怵目驚心。后來這顆彈頭被省公安爆破專家帶走銷毀。
抗戰八年,鹿邑縣城三次淪陷,日軍炮彈發發皆響,唯有炮擊老君臺的12發炮彈一發沒炸。60多年來,在鹿邑縣廣大群眾中,一直流傳著這個真實而又神密的事件,在戰爭中極少出現這樣的意外,給老君臺又平添了幾分神秘。直到科學發展的今天,在鹿邑縣群眾和歷年的游客中也沒一致的定論。多年來,我們聽到的無非有四種說法:其一是那 12顆炮彈都是臭彈,事出偶然,不過是巧合罷了;其二是射程太遠,老君臺又高,炮彈到達目標時缺乏力量,所以沒有爆炸;其三是有的老學研究者用老子思想來解釋它,認為老子說武器是不祥之物,萬物都厭棄它,有道的人都遠離它。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用兵力在天下逞強,是非正義的,是不合道的本意的,容易得到報應,以所炮彈才啞火不響的;其四據老百姓傳言認為是老君爺顯靈,保佑了鹿邑的蒼生。
我們通過走訪一些老人,并參閱了一些歷史資料整理出這篇短文,以期達到對這一神秘的往事作出定論。(作者:史效珍 牛繼庚 )【原標題:日軍炮擊老君臺紀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