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秀美山水 >> 瀏覽相關信息

問道老子故里鹿邑:老君臺前日軍13發炮彈齊啞

2013/8/8 10:24:30 點擊數: 【字體:

 

    中國有句老話,叫“墻內開花墻外香”。這句話用在老子身上,很是貼切。這位春秋時期哲學家著的《道德經》,雖僅五千言,卻是當今世界翻譯文字最多、發行量最大的經典著作。德國前總理施羅德就曾在電視上號召國民,每家買本《道德經》,“以解決思想上的困惑”。美國前總統里根不僅把《道德經》中“治大國若烹小鮮”這句名言寫進國情咨文,還采用老子“無為而治”思想,治愈了高企不下的通貨膨脹。人類文化思想遺產,可以穿越歷史天塹,為今天的變革提供原動力。老子文化就證明了這一點。

  在國外名氣一點不亞于孔子的老子,在當今中國處境如何?記者登上前往老子故里——河南鹿邑的列車時,腦子里突然冒出這個問號。

  故里看輝煌

  從安徽亳州下車西行,入鹿邑地界不遠,便見一座規模宏大的殿宇,讓我自然聯想到了山東曲阜孔子故里的金碧輝煌。

  這座太清宮,所在地為太清宮鎮,古時稱為曲仁里,仿佛注定了要與曲阜同出圣人并異曲同工。進得宮門,依次可看三清殿、道源碑林、翰林苑、老子故居、三圣母殿、九龍井、望月井、李母墓。現存石碑中,最珍貴的要屬唐玄宗李隆基所立的《唐·道德經注》碑,還有宋真宗御書御制并篆額的先天太后之贊碑。據介紹,五六年前,這個地方還歸一家農場打理,殘廟破碑形影相吊。近幾年照著唐宋太清宮舊貌修復重建,才又有了今天這番恢弘景象。

  相傳公元前571年,老子(李耳)就出生于這一帶,700多年后的漢延熹八年(公元165年),這里建起了老子廟。次年秋七月庚午,漢桓帝劉志前往“親祠”。隨后從魏至宋,又有7位皇帝來此朝謁。特別是唐高祖李淵,認李耳為始祖,以老子廟為太廟,并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他的繼任皇位的兒子孫子,也紛紛前往曲仁里祭祖。老子的廟庭太清宮,于是一擴再擴,其精致華麗一時可媲美長安王宮。太清宮在自稱“道君皇帝”的宋真宗時期達到鼎盛,以后屢屢毀于兵燹。眼前的太清宮,也許尚未完全復原唐宋盛況,但那時的大興土木,可謂舉全國之力;而現今復建,只是一縣所為。這特別令人感佩。

  鹿邑人還在太清宮南邊新建了一個“老子文化廣場”,并把高深宏博的道家文化精華,嵌入廣場的一磚一石之中。進廣場先過玉帶橋,橋是并列3座,暗含了老子的“三生萬物”之意。廣場中心的太極圖,表現出事物發展過程總是陰陽相交、對立統一的,這正是老子哲學思想的核心。老子雕像高達27米,他寬額長眉,垂首拱手,似仍在為人們傳“經”布“道”,指點迷津。

  老子雕像基座上,有“天下第一”4字,而它下面標著的英文,意為“最偉大的哲學家”。老子的哲學思想,都凝聚在他那部意奧無窮的《道德經》之中。一部分上下兩篇八十一章的“哲理詩”,竟然能在問世2000多年后,讓政治家從中領悟治國安邦之道,軍事家從中發現克敵制勝之道,學問家從中琢磨縱橫捭闔之道,醫學家從中借鑒長生不老之道,建筑家從中體會貼近自然之道……鹿邑人把這個廣場修得大大的,也許他們認為惟有如此,才能與老子哲學在當今無可限量的普世價值相襯。

  遺址聽故事

  從太清宮繼續西去5公里,又能見到一座宮闋,稱為明道宮,顯得更為富麗堂皇。這里最早有座升仙臺(亦稱老君臺),相傳為老子聚徒講學之處。唐朝時以老君臺為中心,形成了規模宏大的建筑群,后來同樣毀于兵火戰亂。2005年得以重建,占地10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5萬平方米,亭臺樓閣與綠柳翠柏交相輝映,基本恢復唐時景致。

  未進明道宮,先過升仙橋。橋下清水如鏡,映照出老子“上善若水”思想的光輝。老子在《道德經》中,大力推崇水的“善利萬物而不爭”的高風亮節,啟示人們應當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這種生命和諧的思想,在當今這個躁動多于律動的時代,顯得多么必要!

  一路穿過迎禧殿、宮元殿、文昌閣、騰云閣、享殿,我們終于來到了老君臺前。這種用土堆成的高臺,在中州平原一帶比較多見。可8.84米高的老君臺非同一般。它不僅是宏揚老子思想的基地,而且演繹過太多的歷史傳奇。

  聽導游解說,孔子最后一次拜見老子“問禮”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當時,孔子周游列國,宣揚恢復周禮,沒料到在陳蔡被圍,“絕糧七日”。解圍之后,他帶著弟子來到鹿邑,向老子請教釋疑。聽過老子一番治國治身宏論,孔子在回程中對弟子感嘆道:我知道鳥能飛,魚能游,獸能走,而不知能乘風云上天的龍。今天我見老子,他就像是龍啊。

  如果說中華文化歸根結底就是一種龍文化,老子思想稱得上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

  在老君臺前,我們還聽說了另一個傳奇故事。

  20世紀80年代初,有位名叫梅川太郎的日本老人,來到剛剛開放的中國,特別要求到老子故里“觀光游覽”。他來到老君臺,蹣跚著爬上33級臺階,在老子像前拜了又拜。接下來,向旁人講了一件親身經歷的往事。

  1938年農歷五月初四,梅川太郎所在的日軍炮兵部隊,奉命支起迫擊炮,向鹿邑縣城幾個制高點轟擊。一陣炮響之后,奎星樓、南城門城樓都轟垮了,僅有老君臺巋然不動。雖然向臺上打中了13發炮彈,可一發沒響!日軍覺得怪異,沒敢再打。進了城后,他們發現這是一座“神廟”,嚇得爬上臺階,向太上老君頂禮膜拜。

  現今老君臺一棵柏樹樹干上,還嵌著一顆炮彈。臺下,立著一個“和平碑”,上面有梅川太郎的署名。日軍當年開炮齊啞,當地老百姓視之為老君顯靈。而我更愿意把它看作是以老子思想為代表的崇尚和諧的中華文化的威懾力使然。

  讓老子走進民間

  明道宮大門口,不少當地居民或坐或站,愜意地享受著冬日陽光的溫暖。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看來已經滲透在故里后人的血脈里。

  可一旦進入明道宮與太清宮,便感覺里面像冬日的天氣一樣冷清,參觀者寥寥,而且多年來一直入不敷出。這種現象,在國內其他歷史文化遺產地也不鮮見。

  今天的中國人,對于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遺產難道缺乏興趣和熱情?恐怕不能簡單地下這個結論。

  在新的城市化進程中,如何讓文化遺產穿越古今,走進民間,融入群眾生活,為群眾喜聞樂見,并且形成新的生命力和生產力,正是鹿邑這樣的歷史文化名城面臨的現實課題。

  歷史文化遺產的現實價值是不言而喻的。例如,老子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與今天人們對田園生活的向往與追求不謀而合;老子倡導的生命和諧思想,與當今大行其道的休閑文化、養生文化以及慢生活方式等,不乏內在的有機聯系。老子發現的宇宙人生的本質與規律,與人們日常的工作與生活更是息息相關。既然老子文化與現實有著天然、融洽的聯系,我們何不借助創意這個“橋梁”,把它們串聯起來,由此形成新的人們需要的文化產業呢?

  鹿邑正在構建串連太清宮、明道宮的“兩區一線”新城。乘此契機,完全可以充分發揮老子故里的資源優勢,打造與老子思想相協調的現代版的“清明上河圖”,形成歷史韻味、文化氣息、市井民俗、休養身心、商務交際、休閑體驗等功能齊備的新城。它不僅會成為當地居民的福地,而且將以鮮明的特色吸引八方來客。

  這種古今文化交融與碰撞后引起的嬗變,已在鹿邑演繹,日后還會越來越精彩!【原標題:問道老子故里鹿邑:老君臺前日軍13發炮彈齊啞】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2012-01-19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