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連弟大橋
2013/8/13 9:48:59 點擊數(shù):
【字體:大 中 小】
在三門峽市境內(nèi)有很多大橋,比如黃河大橋、洛河大橋及鐵路線、高速公路線、鄭西高鐵線的跨山跨溝大橋等,都以地名來命名,而地處三門峽東37公里觀音堂境內(nèi)的隴海鐵路八號橋卻是以楊連弟的人名來命名的,這是怎么回事呢?
據(jù)《中國檔案報》報道,由于地形復雜,觀音堂以西至潼關(guān)間的隴鐵線路高橋林立、隧道眾多,特別是位于觀音堂鎮(zhèn)和硤石鄉(xiāng)之間的八號大橋,更是以48米的高度和172.5米的長度成為貫通隴海鐵路的關(guān)鍵工程。這座大橋不僅是當時隴海鐵路線上最高的橋梁,也是解放前全國第一高橋。大橋由法、英、比利時三國工程師共同設(shè)計,1921年動工,用了4年時間建成。大橋既是隴海鐵路的重要節(jié)點,又處在地勢極為險要的地段,因此在戰(zhàn)爭中屢遭破壞。l944年,為阻止日軍進攻,國民黨軍隊從陜縣向西撤退時將大橋破壞。日本投降后,國民政府隴海鐵路管理局主持修復該橋。由于地形條件限制且修橋材料缺乏,工程人員設(shè)計了原地架設(shè)木排架便橋的修復方案,通過就地取材,用木料搭建了32組排架,于1946年8月恢復了大橋通車。1949年8月,人民解放軍渡過黃河南下,占領(lǐng)大橋,但大橋的木排架在戰(zhàn)斗中被焚毀,隴海鐵路再度中斷。
1949年5月,為了支援野戰(zhàn)軍挺進大西北,追殲西竄之敵,中央軍委命令鐵道兵團必須在3個月內(nèi)修復隴海鐵路八號橋,將中斷的隴海鐵路重新接好,恢復通車。為了完成任務(wù),鐵道兵工程部根據(jù)大橋破壞狀況制定了搶修方案,計劃加高4號橋墩,鑿低其余橋墩后利用灤河大橋鋼梁架設(shè)新橋。
8月20日,鐵道兵一支隊第一橋梁大隊開工搶修八號橋。搶修人員面前的第一個關(guān)鍵工序就是如何讓施工人員迅速可靠地登上墩頂,完成各墩的加高或鑿低作業(yè)。為了解決難題,部隊組織全體戰(zhàn)士討論,獻計獻策。剛從天津北倉參軍入伍的新戰(zhàn)士楊連弟幾次到大橋下面觀察,發(fā)現(xiàn)了橋墩垂直面上每隔三四米有幾個突出的鐵板,可以利用它把橋墩頂面鑿平,于是就向領(lǐng)導提出建議,部隊領(lǐng)導采納了他的意見。經(jīng)過研究,讓楊連弟帶領(lǐng)l8名登高能手去完成這一任務(wù)。楊連弟身先士卒,第一個爬上最高的二號橋墩。惡劣的環(huán)境下,他在離地面30多米高的橋墩上,用鐵錘一錘一錘地將混凝土橋墩鑿低了2.6米,解決了困擾工程隊的難題。
按照修復計劃,共有四座橋墩需要鑿低,鑿除混凝土總量達49.8立方米,僅靠手工鑿除根本無法滿足工期要求。如果采用爆破方式,在高空3平方米大的橋墩頂面缺少隱蔽處,無法進行近距離爆破,搶修施工再度遇到困難。楊連弟為了解決難題,采用了小藥包淺眼密爆爆破法,將爆破裝藥量減少,使爆破碎塊尺寸減小,同時采用木板遮擋點火等手段,成功解決了近距離爆破的難題。他一鼓作氣大干了3天3夜,完成爆破100多次。橋梁大隊全體指戰(zhàn)員按照他的辦法,爭分奪秒,共同努力,終于比原定計劃提前20天完成這項施工任務(wù)。10月18日,大橋架好最后一孔鋼梁,僅用59個晝夜,八號橋提前20天順利通車。
為了表彰楊連弟同志的模范事跡,部隊授予他“登高英雄”光榮稱號。1950年,楊連弟被評為鐵道兵戰(zhàn)斗英雄,出席了全國戰(zhàn)斗英雄和工農(nóng)兵勞動模范大會。1953年5月,楊連弟在抗美援朝戰(zhàn)斗中為搶修清川江大橋壯烈犧牲。
為紀念楊連弟的英雄事跡,鐵道部將其生前戰(zhàn)斗過的八號橋命名為楊連弟大橋,并責成鄭州鐵路局于1956年10月建成一座紀念碑,以示對烈士的敬仰和懷念。
如今,楊連弟大橋仍有守橋武警戰(zhàn)士值守在哨位上!驹瓨祟}:楊連弟大橋】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西部在線 20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