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之水天上來,奔騰到海不復回。”這條孕育著中華民族靈魂的母親河,出青銅,過關(guān)陜,一路奔騰著、呼嘯著沖入孕育了五千年華夏文明的中原大地。當這條狂奔的野馬奔騰到萬里黃河的最后一條峽谷時,一下子變得溫順而又靜幽。這里高峽平湖,港灣交錯,山體如削,峰秀谷幽,島嶼林立,山水交融,構(gòu)成了一幅北方少有的江南之美、水鄉(xiāng)之秀的壯麗畫卷----濟源黃河三峽。
黃河三峽景區(qū)位于黃河小浪底大壩上游20公里處的河南省濟源市,總面積40平方公里。地處河南南太行旅游帶與“三點一線”旅游帶的水陸結(jié)合部、王屋山景區(qū)與小浪底景區(qū)的樞紐地段。是小浪底眾多景區(qū)中最靚麗的一個景區(qū)。目前為世界地質(zhì)公園、國家4A級景區(qū)、國家水利風景區(qū)、中國最具吸引力的地方、河南十大熱點景區(qū)、中原四大避暑勝地之一。
黃河三峽,由孤山峽、龍鳳峽和八里峽組成。三條峽谷鬼斧神工、各有千秋。這里自然人文景觀交相輝映,景點達80余處,景點集中、品位較高,是世界地質(zhì)公園的核心園區(qū),自然地質(zhì)景觀奇特,被譽為“黃河三峽,皇家山水”,堪稱“中原第一高峽平湖,華夏罕見大河風光”。
從孤山峽登上各種游輪,就如進入了連綿不斷的畫卷,可感受“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詩情畫意。
孤山峽山回水轉(zhuǎn),水貫山行,可謂“崖出疑無路,云開別有天”,三步一景,五步一觀,乃黃河三峽的點睛之筆。進入孤山峽,就是進入奇妙神秘的皇家風水寶地,山水之排列,被中科院專家稱之為中國風水寶地版本中的實地實形,沿碧水前行,左折右折再左折,山水排列三折三進,石牛灣似三重院落如皇家宮院,逢石湖碧波蕩漾,群山環(huán)抱,宛若蓬萊仙境,恰似石牛灣的天然后花園,石牛灣水中有一石山,狀如臥牛,惟妙惟肖,牛頭向孤山腳下一月牙地回望,這便是典型的風水寶地“犀牛望月”了。周圍有旗桿山、雙轎峰、玉璽石,而群峰猶如千盞萬碟擺開的盛宴。相傳大宋開國皇帝趙匡胤就是得此風水寶地方成就一代之基業(yè)的。清河渡、翠屏峰、八角山、神仙洞、孟良寨、焦贊坪、黃河浴佛等自然人文景點相交相融,有說不完的故事,道不盡的傳說。
在孤山崖頂,一幢白色閣樓紛外醒目,那便是被稱之為“萬里黃河第一樓”的大河樓,大河樓集古今南北建筑風格于一身,既有江南之清秀,又有北方之雄渾,與山水和諧交融。登上大河樓,南聆濤聲一萬里,北眺紫氣三百峰。既可體驗“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氣,又可感受“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的意境,黃河如帶,青山碧水,那是何等的心曠神怡?
游船駛出孤山峽,我們就進入了黃河的主河道八里峽了,八里峽兩岸懸崖壁立,故又稱“八里胡同”。自古就有“八里平,八里川,八里胡同,八里山” 的說法,道出了八里峽的幽、奇、雄、險。八里峽是萬里黃河的最后一道峽谷,號稱“萬里黃河第一峽”,相傳鯀禹父子曾在此接力治水。大禹的父親伯鯀采用“水來土屯”法治水,形成“鯀山”,以失敗而告終,而大禹子承父業(yè),采用疏導法治水,用神斧辟開了鯀山,形成了八里長峽,使奔騰的洪水得以東流入海,所以八里峽又被稱為“鯀山禹斧”。鯀山、老禹洼、神仙洞、群仙山、文武雙塔、隔山望天、章公背章婆、石人頂石山等大自然的杰作,便是鯀禹治水的見證。
八里峽南岸有座山峰,九蹬九級,次第升高,如蓮花盛開,蔚為壯觀,稱為“九蹬蓮花轉(zhuǎn)”。這里有一首民謠廣為流傳:“九蹬蓮花轉(zhuǎn),轉(zhuǎn)轉(zhuǎn)有一罐,誰能得住這一罐,能治九州十八縣”。自古以來,無人能解其意。隨著小浪底的落閘蓄水,千頃碧波倒灌九蹬蓮花山下,這個千古之謎終于大白于天下。小浪底工程采用以堵為主,疏堵結(jié)合的辦法,實現(xiàn)了中華兒女夢寐以求的治黃夢,“黃河清,天下平”的神話在新世紀的中國成為現(xiàn)實。疏堵并行、德法并治,千年民謠是否向我們揭示了治水治世、安邦興國之策呢?八里峽乃黃河貫通的重要節(jié)點,由于八里峽在120萬年的貫通,導致垣曲湖盆地湖水外泄,而形成今天的萬里黃河。八里峽是黃河全程和王屋山世界地質(zhì)公園重要的、具有特殊科學意義的地質(zhì)遺跡景觀。
當我們從八里峽進入具有濃郁愛情文化的龍鳳峽,一入峽口,猶如進入溫柔的江南水鄉(xiāng),碧水彎彎,風停水滯,島嶼挺拔,倒影靜立,一切分外清新,頗有“水繞青山山繞水,船在青山頂上行”的詩情畫意。龍鳳峽九曲十八彎,兩岸奇峰對峙,谷澗怪石嶙峋,流水潺潺。蒼崖蜿蜓去,碧水引路行。情侶島、皇冠島、姊妹峰、兄弟崗、吳家寨、盧家寨、老龍口等,移步換景,景景不同。在峽尾有宋時普救寺遺跡,流傳千年凄艷絕美的《趙匡胤千里送京娘》傳說就發(fā)生于此。謂之 “愛情谷”,實為名符其實。閑暇之余帶上情侶,乘風雨小舟,登情侶島,坐相思石,戲龍鳳潭,臨秋雨池,探桃花洞,看雙龍瀑,依同心樹,其中韻味,何等美妙!
乘上被稱之為“空中客車”的玄天洞客運索道,可真正使你在黃河三峽實現(xiàn)全方位、多角度地感受黃河三峽之秀麗景色。在索道悠悠上行中,可盡情地瀏覽這煙波浩淼的湖光山色,欣賞這大氣磅薄的大河風光。通過索道即可“飛”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洞天福地龍鳳山了,龍鳳山山勢逶迤起伏,猶如鳳凰展翅,洼前有一山峰突起,恰似鳳頭,后邊高聳山崖猶如鳳凰之尾翼,山腰九曲山嶺如鳳凰之體,整坐山體如鳳凰棲落山間,實乃仙山圣地。山中散布著眾多洞穴,居住著眾多神仙。有神秘莫測、瑰麗奇特的玄天洞、瑤池宮;有孔子周游列國依龕講學的夫子堂,祀求可讓您學業(yè)有成、升官發(fā)財;有同時供奉太上老君、佛祖和關(guān)公的釋道和諧共存的大型溶洞老君洞;有主宰優(yōu)生優(yōu)育的送子娘娘——娘娘洞等人文景觀。龍鳳山為我國少有的天然洞龕中儒釋道薈萃之所。正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有山則剛,有水則柔,有山有水,則有了靈氣,黃河三峽之美,亦在于它的水,在于它的浩瀚,在于它的博大。
黃河三峽景區(qū)水陸交通并舉,服務設施優(yōu)良。住可選擇位于景區(qū)的三星級三峽賓館,吃可選擇具有濃厚黃河風情的三峽飯莊,品四大淡水名魚之首--- 黃河鯉魚,食山珍野味黃河特色菜肴,真正使您回歸自然,領(lǐng)略野趣之美……來吧,乘索道、坐游船,來三峽享受海陸空立體之旅吧!黃河三峽不愧為觀光旅游、休閑度假的極佳去處!還是著名詩人王綬青說得好:
回家常看母親河,
出門則聽黃河謠。
返樸歸真美享受,
請君黃河三峽游!
黃河三峽皇家山水
——黃河三峽六大皇家文化蹤跡
黃水黃土孕育了炎黃子孫,黃花皇家造就了秀美厚重的黃河三峽。黃河三峽景區(qū)有大宋開國皇帝趙匡胤發(fā)跡處“犀牛望月”的風水寶地,有世襲王權(quán)時代第一位君主大禹及其父伯鯀接力治水的“鯀山禹斧”治水遺跡,有1947年我軍從戰(zhàn)略防御轉(zhuǎn)為戰(zhàn)略進攻的第一次重要戰(zhàn)役、取得政權(quán)的重要渡口“清河渡口”,有大宋開國皇帝趙匡胤“龍鳳奇緣”的愛情故事,有統(tǒng)治中國達千年之久的儒教思想之“夫子學堂”,有眾神之王、主宰天地人的玉帝、王母之仙棲之地,等等,構(gòu)成了黃河三峽六大皇家系列文化。現(xiàn)將黃河三峽六大皇家文化蹤跡分述如下,謹請各位專家指正。
蹤跡一、鯀山禹斧
我國歷史上部落聯(lián)盟階段的最后一位英雄人物、世襲王權(quán)時代的第一位君主大禹以及其父親鯀,相傳他們曾在黃河三峽八里峽接力治水,留下了無數(shù)神奇?zhèn)髡f。八里峽目前有九蹬蓮花轉(zhuǎn)、大禹洼、鯀山、章公背章婆、石人頂石山、神仙洞、天門、文塔、武塔等鯀禹父子接力治水的蹤跡。
早在遠古時期,大禹的父親伯鯀采用“水來土屯”法治水,在八里峽形成“鯀山”,造成洪水更加泛濫,以失敗而告終,而大禹子承父業(yè),采用疏導法治水,用神斧辟開了鯀山,現(xiàn)出八里長峽,使奔騰的洪水得以東流入海,所以八里峽又被稱為“鯀山禹斧”。
八里峽北岸有一座八角山,因山有八角而得名。上有一洞,傳說大禹曾廣邀各路神仙在此商討對策,故稱“神仙洞”,至今仍留傳著一首民謠:“八角山,八角山,立在九州正中間,何日黃河再泛濫,神仙洞中問神仙。”八里峽南岸的“章公背章婆”,“石人頂石山”等景點,便是天地造化鯀禹治水之艱辛的永恒見證。八里峽北岸有座山峰,酷似一位飽經(jīng)滄桑的老人,傳說那就是鯀的化身。大禹治水感動了上蒼,神龍從天而降助一臂之力,八里峽山上有一天門,高闊數(shù)丈,俗稱“隔山望天”,傳說是神龍留下的仙跡。鯀禹治水有堵有疏,方法不同,效果各異,但不能以成敗論英雄,八里峽口的文塔、武塔,就是向世人揭示這個道理。
在八里峽的南岸有一座大山,分九磴九級,次第升高,又有九道山梁若分若離,東西延伸,居高俯視如蓮花盛開,蔚為壯觀,稱之為“九磴蓮花轉(zhuǎn)”。這里有一首民謠:“九磴蓮花轉(zhuǎn),轉(zhuǎn)轉(zhuǎn)有一罐,誰能得住這一罐,能治九州十八縣”,千百年來廣為流傳,無人能解其意。
這個民謠是什么時候開始流傳的呢?又是什么意思呢?九磴蓮花轉(zhuǎn)就是八里峽的南岸崖壁,分九磴九級,次第升高,相傳鯀禹父子曾在此接力治水。據(jù)《山海經(jīng)》記載,遠古帝堯時暴雨成災,大地一片汪洋,帝堯命伯鯀出任治水。他采用“水來土屯”的辦法治水,在王屋山與青要山之間筑起了一座大山,王屋山為軒轅黃帝戰(zhàn)蚩尤設壇祭天之所,青要山因適宜女子居住,歷史上曾為黃帝密都,二山之間被鯀山堵塞后,上游大量村莊良田被淹沒,滔滔洪水危及下游,天下幾成澤國,危及仙山圣地,面對天怒人怨的境況,伯鯀在八里胡同不遠的羽淵被殛。然而伯鯀死不甘心,尸體三年不腐,孕育成子,禹生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