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秀美山水 >> 瀏覽相關信息

茅津渡懷古

2013/8/13 11:22:13 點擊數: 【字體:


    深秋,我獨自站在茅津渡口,望著東去的黃河,去尋覓渡口千年的繁華。看著眼前的夕陽草樹和那幾間破敗的候船室,整個渡口已是空寂無人,昔日的繁華落盡了。我悵然若失,不禁思接千古。
   
    思緒穿越時空隧道,回到茫茫遠古時代,那時“洪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在三門峽與平陸一帶,有許多村莊被淹沒了。相傳大禹治水到三門峽,揮舞開山神斧,將阻擋黃河的高山劈為鬼門、神門、人門,使黃河東流入海。
   
    滔滔黃河,九曲十八彎,奔騰咆哮入大海。在三門峽與平陸一帶,黃河豁然中開,利于行船,渡口在這里應運而生。茅津渡,便因古代茅族居住于此而得名。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云:“陜城北對茅津城,故名茅亭,茅戌邑也,津亦取名。”茅津渡與風陵渡、大禹渡并稱為黃河三大古渡,而茅津渡最為著名,該渡口建造時間最早可推至商代。茅津渡又稱陜津渡、會興渡,歷來是三晉出入河南及南方諸省之門戶,又是三晉“屏藩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據《平陸縣志》載:“茅津地當水陸要沖,晉豫兩省通衢,冠蓋之絡繹,商旅之輻輳,三晉運鹽尤為孔道。”晉南盛產糧食棉花,而運城又是重要的產鹽地。
   
    說起這里興盛的運鹽業,還流傳著伯樂相馬的故事:相傳,鹽工出身的相馬專家伯樂,有一天在通往黃河南下的必經之路虞坂坡上碰見一匹棗紅馬馱著兩大筐鹽,吃力地行走著,便走近細看,發現這匹馬雖骨瘦如柴,但骨骼不凡。現在它被折磨得不像樣子,四蹄無力,膝蓋骨老是打跪,走一步退兩步,這樣怎能把鹽馱到山坡上?伯樂看著心痛,摸著馬直掉眼淚。他見天色已暗,涼氣襲人,就脫下自己的厚棉襖蓋在馬背上。這馬很通人性,見伯樂這樣疼愛它,頓時來了精神,在伯樂幫助下,它使足了勁兒把兩大筐鹽馱到了山坡上。伯樂看準了這匹馬是千里馬,便高價把馬買下,精心喂養,很快膘肥體壯,跑起來四蹄生風。伯樂相馬的美名隨著馱鹽的馬隊傳遍了諸侯國。秦穆公知人善任,派人找到伯樂,委任他為專職司馬大臣。秦穆公要伯樂為其尋找良馬,伯樂跑遍了千山萬水,最后還是在鹽池馱鹽的馬隊中發現了一匹棕色的千里馬,獻給了秦穆公。秦穆公騎著這匹千里馬攻打六國,稱霸西戎。
   
    茅津渡是物資交流、人員往來的重要水上通道,歷來十分繁忙。在解放前,那些被稱為“河路漢”的船夫,頭裹一塊方毛巾,腰系一條遮羞布,赤裸著上身,日夜與黃河浪濤搏斗,喊著激越的號子,將滿載貨物和行人的船駛向南北兩岸,為推動經濟發展和人員來往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解放后,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物資交流和人員交往快速增加,往來的車輛越來越多。茅津渡的船只數量和噸位雖說不斷增加,但仍難滿足需求,渡口兩岸的車輛常常要排很長的隊。特別是到了夏秋季,三門峽庫區放水后,黃河水位很低、很淺,給行船帶來困難,過往車輛排隊就更長。渡口兩岸人聲鼎沸,候船室人滿為患,人們深感“能隔千山不隔一水”,只能望河興嘆。為改變這種局面,政府在茅津渡西不遠處的黃河上興建了三門峽黃河公路大橋,并于1993年12月通車,將209國道貫通,從此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川流不息的車輛在大橋上奔馳而過,茅津渡作為繁華千年的商旅通道從此卸下重任,落寞地獨守于黃河岸邊,逐漸淡出了視野,留在了歷史的長河中。
   
    茅津渡由于其所處的重要位置和兩岸險峻的地勢,歷來不僅是經濟和人員交往的重要通道,還是兵家必爭之地。
   
    公元前655年,晉獻公假道于虞,從茅津渡渡河,伐滅虢國,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假途伐虢”。公元前627年,秦穆公伐鄭,晉出奇兵從茅津渡過河,以逸待勞,敗秦于崤山。三年后,秦穆公為報崤陵之戰的大仇,親率大軍攻打晉國。還師途中,秦穆公又從茅津渡過河到崤陵“封尸”,發下著名的“秦誓”。唐朝“安史之亂”后,唐肅宗為平息叛亂,也是從茅津渡過河進入中原的。1947年8月22日夜,劉鄧大軍陳賡、謝富治率領太岳兵團右集團軍在茅津渡下游強渡成功。突擊隊的將士們在百姓的支持下,冒著狂風暴雨,沖破驚濤駭浪,突破了國民黨苦心經營多年且有重兵把守的黃河天險,創造了用油布包把大軍渡過黃河的奇跡,拉開了解放豫西的戰爭序幕。由于油布包首尾相連,黑夜望之猶如一條巨龍,所以敵軍俘虜回憶說,那天夜黑,電閃雷鳴,狂風暴雨,在濁浪滾滾的黃河中突然出現一條金色巨龍,隨著幾聲大吼,解放軍便騎上了巨龍,騰云駕霧飛到了南岸……三十八軍軍長孔從周賦詩道:“勤馬中條山,目睹黃河濤。敵人畏天險,我渡如鴻毛。”
   
    茅津渡還是景色迷人的游覽勝地,因黃河而變得生機勃發。在波濤洶涌、水急浪高的大河上,船夫駕著小舟,喊著激越的號子與濁浪搏擊,動人心魄,催人奮進。入夜,一艘艘渡船上燈火通明,如同一條長龍。茅津渡是“陜州八景”之一,“茅津夜渡駕飛舟”說的就是這里夜渡的壯麗景象。曾任靈寶知縣的郝蟑在《黃河晚渡》一詩中贊道:“洪波浩淼自西來,晉豫平分兩岸開。一葦才沖煙靄去,片帆又載明月來。”每當仲夏秋末,日落方向與河道走向近乎平行時,站在渡口極目西眺,長河落日,晚霞流金,“秋水共長天一色”,四周蒼山如海,使人頓生志吞八荒之感。古渡兩岸,翠柳倒映,野鴨戲水于碧波,帆船競渡于大河。如此美景,怎能不使人流連忘返?宋代隱居于陜州的詩人魏野寫有《茅津渡》一詩:“數點歸鴉啼遠樹,人行欲盡夕陽路。暮藹還生竹塢村,西風乍起茅津渡。颙昂三兩待舡人,衛塞抉篩理水濱。忽見爐中煙一縷,只應炊稻烹霜鱗。”明代詩人王翰的《茅津晚渡》更是寫得大氣磅礴:“峽束春濤萬丈深,喚船人立石巖陰。棹聲?乃連山應,旗影修揚隔水臨。宿雨乍收山積翠,夕陽倒射浪浮金。南來北去人空老,浩浩東流無古今。”
   
    好一個“南來北往人空老,浩浩東流無古今!”大河東去,浪淘盡了多少繁華古渡?黃河上這個號稱“鐵碼頭”的茅津古渡承載著“晉豫之通衢,商旅之輻輳,軍事之重地,旅游之勝景”的驕傲。渡口和船只是作為交通文化系統元素之一,一般說來,文化的諸多要素都不是孤立的,它們只有在特定的時空中才可能發揮其應有的功能,從而實現其文明的價值。渡口和船只有在不能架橋或無須架橋的河道上才能發揮其功能,一旦在渡口邊架橋,渡口必將失去其功能,直至衰落、消失。
   
    站在茅津渡口,眺望西邊不遠處的黃河大橋,只見車流滾滾、川流不息。如果這些南來北往的車輛,如今仍用茅津渡口的船渡過河,那簡直是不可想象的了。看到此景,想到此理,我不禁釋然了,不再為渡口的繁華落盡而悵然。
   
    歷史的煙塵在這里散去,茅津渡寂寞地沉睡于大河之中。我終于明白,我所尋覓的不應僅僅是往日的繁華,而且還包括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這種實現夢想的征程,正像黃河奔騰東流入海一樣,是任何力量也阻擋不了的。【原標題:茅津渡懷古】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西部在線 2011-09-20 作者:湯有國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開封網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