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棧道:絕壁上的黃河史記
2013/8/13 14:58:38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緣起】
在黃河三門峽河段,數十處黃河古棧道隱然其間,經過千年河水與風雨的侵蝕,依然不改面目,它們完整地記錄了黃河漕運的歷史,也完整記錄了黃河纖夫的艱辛悲酸,它們如無字的歷史,成為黃河刻在絕壁間的史記。
遙遠的拉船號子
“嘿呦呦——嘿呦——”“嘿呦呦——嘿呦——”
悲壯蒼涼的聲音,擊破三門峽上空的空寂,跌落在黃河灘上,跌落在黃河岸邊的村莊里。
在寧軍的記憶里,這熟悉的聲音,無論白天還是黃昏,都不曾停歇過,如今站在三門峽市湖濱區高廟鄉七里溝渡口,昔日的古棧道依然壁立河岸,這熟悉的聲音卻如絕響,自1950年以后,再沒有響過。只有那拍岸的河水,依舊喧囂著,七彎八彎,在峽谷中急行。“腳蹬巖啊,手抓崖,肩背纖繩把船拉;屁股撅上天,腦袋夾到腿圪拉,掙倆錢啊拿回家,養活妻兒和爹媽……”
這昂揚的拉船號子,從沒有在寧軍的腦中消失。11月6日上午10時,七里溝渡口乍寒還暖,一派幽寂,寧軍的聲音和著河浪,仿佛來自歷史深處。
這是一位拉纖老人教他的歌謠。這位老人,從青年時代起,就在這一帶拉纖,他們拉的是上行的空船,這些船只從西安一帶載貨下行,運送到伊洛地區,再空船而回,經三門峽時,拉纖上行。“這是一段再危險不過的河道,弄不好就船覆人亡。”寧軍說。
三門峽上的三門天險
七里溝渡口,位于河道的急轉彎處,巨石當河而立,逼迫河道陡然收縮回轉,其下經過一段數百米的險灘,急流入峭壁懸崖間;其上,經過一里多地的亂石險灘,即達三門峽峽谷入口處,即今天的三門峽大壩所在地。
在峽口,河道驟然由700米收縮到400米,水勢突然聚涌,更兼三座石島分流,宛如三個門闕,阻擋夾峙,形成驚濤裂岸的三門天險。
在傳說中,三門被認為是大禹治水時所鑿。《水經注》上說:“昔禹治洪水,山陵當水者鑿之,故破山以通河。河水分流,包山而過,山見水中若柱然,故曰砥柱也。三穿既決,水流疏分,指狀表目,亦謂之三門矣。”
實際上,三門的形成并非大禹之功,而是由特殊的地質條件形成的。三門峽峽谷的巖石,是大約在一億八千萬年前中生代地質時期,從地層伸出的巖漿凝成的善長玢巖。這種巖石極其堅硬,指甲大小的一塊,即可承受近兩千公斤的壓力。在滄海桑田的變遷中,它迫使黃河按照自己的裂隙和斷層的走向奔流,并最終經千萬年的沖切,開通河道,并雕鏤出千奇百怪的島峰石柱。除三門島外,還有許多矗立河心的巨石,如砥柱石,成為往來船只的噩夢。
1400多年前,酈道元考察黃河,為《水經》作注時寫道:“自砥柱以下,五戶已上,其間百二十里,河中竦石桀出,勢連襄陸,蓋亦禹鑿以通河,疑此閼流也。其山雖辟,尚梗湍流,激石云洄,橫波怒溢,合有十九灘,水流迅急,勢同三峽,破害舟船,自古所患。”
在峽口的三門中,中為神門,南為鬼門,北為人門,三門中也只有人門可行舟。其他兩門尤其是鬼門,最為危險,誤入其中的船只很少有脫險的。
東漢早期已開建棧道
歷史上,三門峽是黃河漕運的必經路段。由于三門天險的存在,造成漕運不可克服的障礙,“損耗極大,敗亡甚多”。為保證漕運的正常進行,不少朝代都采取了疏通河道和開鑿供纖夫行走的棧道的措施。
這種供纖夫行走的棧道,就是在黃河峭壁上鑿孔、架木、鋪板而成的一種道路。
三門峽棧道的最早開鑿年代,已很難考證。但據著名史學家史念海分析,從秦始皇開始,從關中向外轉運糧食時,運糧的船只就已經通過三門峽了;西漢初年,張良勸劉邦建都關中時,就曾說過“河、渭漕挽天下,西給京師”。
根據1958年中國科學院考古所對三門峽古代漕運遺跡的考察,史念海判斷三門峽古棧道最遲在東漢桓帝和平元年(公元150年)開鑿,魏晉時期得以繼續。
但在1997年對三門峽古棧道的調查中,發現了40多處歷代題記,這些刻在棧道上的題記多則200余字,少則一個字,記述了修建棧道與黃河漕運的情況,從涉及的年號看有建武、貞觀、總章、太和、紹圣、元熙、崇禎、道光、光緒等,最早的時間為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比東漢桓帝和平元年提前了115年。
纖夫背上的漕運歷史
對黃河漕運及棧道的開發,到了隋唐時代,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渴望。
這一時期的京都長安,需要更多的糧食和財物,來維持逐漸繁榮的局面。這些糧食和財物的來源,就是通過東南部的通濟渠(唐時稱為汴河)至黃河漕運,而三門峽則為必經之地。
隋開皇十五年(公元595年),“六月戊子,詔鑿砥柱”,對三門峽航道進行整治;到了唐代,對黃河漕運的重視更甚:唐顯慶元年(公元656年),高宗李治“發卒六千人”,“開砥柱三門,鑿山架險”;過了一段時間,又在“陜州三門鑿山燒石,巖側施棧道牽船”。
玄宗開元年間,對三門峽的治理達到了頂峰。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唐玄宗在天門三險的北岸巖壁上,“旁北山鑿石為月河,以避湍急”。
這是相當宏偉的一項工程,在那樣的年代,在堅硬的石壁上鑿出一條長280米、寬6至8米、深5至10米的人工渠道,需要多大的工程量?據記載,當時挖出的石頭就有一萬多立方米。
從古棧道的題記看,唐以后的宋、元、明、清都曾對古棧道進行過整治。
到民國時期,隨著隴海鐵路的修建,對黃河漕運產生了致命的影響,運輸量急劇下降。
歷代對漕運及棧道的開發,雖促進了經濟的交流與發展,但對于人民來說,卻是沉重的負擔,在棧道上死于非命者,不計其數。僅在唐代的記載,唐高宗顯慶年間,雇用拉纖的民夫,“落棧著石,百無一存”;天寶年間,“歲漕經砥柱,覆者幾半”。
絕壁上的黃河史記
三門峽黃河古棧道,西起三門峽的人門棧道,東到澠池縣與新安縣交界處的八里胡同,長達六十多公里,現存遺跡40多處,主要集中在三門峽的陜縣、湖濱區及對岸山西的垣曲、夏縣、平陸等地。
我們從三門峽大壩下行一里多遠,在七里溝渡口一塊巨石的半腰,發現一處四五米長的棧道,其依山而鑿,內壁為巖,外側臨河,寬一米多,離黃河水只有一兩米。走進這塊凹進巖石的通道,并不需要彎腰弓背,其路面平坦中略有傾斜,這大概是依地形的走勢而定的。
棧道一般由巖石上開鑿的方形壁孔、牛鼻形壁孔、底孔、橋槽等組成,然后在其上插入木梁,梁上鋪以鋪板即可行走。
在這些組成構件中,方形壁孔開在貼近棧道的路面的巖壁上,用來固定橫列在棧道路面上的木梁;牛鼻形壁孔刻在距棧道路面一米高的巖壁上,供纖夫拉船時手拉助力;底孔則用來固定路面的橫向木梁;橋槽則是棧橋兩端的槽孔。
我們并沒有在這處棧道上發現這些構件,大概是其比較平坦的緣故;相反我們在其一側崩塌的巖石縫隙里發現了許多銹跡斑斑的鐵釘,有的已經深深地粘入巖石中,不知道是否為固定木梁的鐵釘。
從七里溝渡口向下數百米,一個叫關窯的地方,越過一片并不寬闊的灘涂,河道突然被峭壁收緊,水流因而兇險至極。在峭壁距水面兩三米高處,一條棧道橫亙半腰,我們只看到兩三米長的一截,從寬度上來看,現今已很難立足,屬于比較兇險的一段。我們艱難地爬上去,看到了數個分布其間的底孔和牛鼻形壁孔。
站在其上,下望驚濤河水,頭暈之余,腿不禁為之一軟,很難想象長年行走其間的纖夫,如何賣命其間。
我們又到對岸,在長長的崖壁間,發現了更多形態較為完整的棧道,其中還有一些遠古的題刻。
這些久遠的棧道與題刻,像一部史記,記載著黃河漫長的歷史。我們行走其間,再一次重溫黃河的厚重。(首席記者李長需/文記者閆善良/圖)【原標題:古棧道:絕壁上的黃河史記】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東方今報 2009-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