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常年致力于楚長城研究的泌陽縣象河鄉黨委書記楊魯奇介紹,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把攻伐擴張北顧中原繼而稱霸中原作為立國之本,以實現先王“觀中國之政”的理想,楚長城便由此應運而生。在楚長城中,作為防御體系的關隘城堡多得不勝枚舉,但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方城塞。秦呂不韋《呂氏春秋》中記載“山有九塞,大汾、冥厄、荊阮、方城、崤、井陘、令疵、句注、居庸”。其中就提到了方城塞。西漢淮南王劉安等編著的《淮南子·地形訓》也提到了九大關塞的方城塞。三國時,韋昭在《國語注》中也指出“方城,楚北之厄塞也”。南北朝時,北朝魏酈道元在《水經注· 水》中也提到了楚長城,點明其北段自今河南魯山東南,循伏牛山余脈東下,經方城與葉縣之間,向東南至今泌陽縣境內南汝河。《辭海》對“方城”一種注解為“春秋時楚國所筑長城,北起今河南方城北,南至今泌陽東北。戰國時又展筑,自今方城北西向循伏牛山脈,折南循白河、湍河間分水嶺至今鄧州市北。楚恃以守衛其北境。《淮南子·地形訓》列為“九塞之一”(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年版)。目前,史學界公認的楚長城就是自今方城北至今泌陽東北這段長城,是公元前688年楚文王伐申復又伐鄧后開始修筑的,是楚長城中最早的一段。楚國以方城塞為端點逐步向東西拓筑,以致于到公元前656年,屈完對齊桓公稱“楚方城以為城”,標志著整個楚長城防御體系的完善和成熟。在這段最早的楚長城中較為著名的關隘有今方城縣獨樹大關口、今泌陽象河關兩個方城塞遺址。
泌陽境內的楚長城遺跡,因多數城段沿山而建,石城墻占絕大多數,而且全部為干壘石建筑,只有在象河關北關城遺址為土筑城基。明、清《泌陽縣志》即言“楚在此筑方城以拒中原”,橫亙在泌陽境內的伏牛山余脈一直到桐柏山脈均有壘石方城分布,故也有方城山之說。目前,在泌陽象河五峰山,保存著一段近5公里長的楚長城,這應該是我國最古老的長城。(郭亞東)【原標題:泌陽五峰山有段楚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