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到10 平方公里的范圍內薈萃著20 余處名勝古跡,就已使芒碭山聞名遐邇了,再加上漢高祖斬蛇碑的正面到了晚上用燈一照,出現人影的奇觀,這更使芒碭山奇上加奇了。
芒碭山群圍繞的一塊平地中間,原先立有明代隆慶五年(1571 年) 的石碑一通,碑上有六角六棱的琉璃瓦碑亭,因原碑風雨剝蝕,文字已彌漫不清,難以識認。永城縣政府便在1983 年撥款,將原碑移地保存,在舊地上利用原來的龜座重立新碑。新碑立起幾年都沒有產生什么大的反響。一個偶然的機會,當地一位司機駕車途徑此碑處,將車燈往碑上一照,碑正面顯示一人身坐像,酷似劉邦揮刀斬蛇之形,不禁大驚失色。很快,消息傳遍百里,前往一睹為快者不絕于路,有人說是劉邦千年顯靈,又有人說背陰處是呂后懷抱嬰兒惠帝等,越傳越神。
碑上的陰影說像也像,只不過是人們的一種意念,這是由于刻碑的石匠將石碑表面刻的凸凹不平,在涂上黑漆之后,凸面被燈光一照明亮些,凹面現得黑一些所造成的現象。但是因為和劉邦聯系在一起,就神奇多了。
漢高祖劉邦在芒碭山有這樣一段真實的故事:秦朝末年,芒碭山一帶是通向京都咸陽的必經之路,劉邦與項羽爭霸天下,往來于芒碭山,劉邦早年也曾“隱居于芒碭山澤之間”。秦始皇東巡時,途經芒碭山,發現“東南有天子氣,日后必有白帝出”。也許這個傳說是在事后為劉邦這樣的英雄斬蛇起義制造輿論。公元前209 年,劉邦以亭長之職帶領徒工去驪山為秦始皇筑墓,途經芒碭山,因遇雨失期,人已跑了多半。晚上,劉邦喝得酩酊大醉,忽有人稟報:“前有大蛇擋道,請回。”劉邦借助酒勁,拔劍斬蛇,大蛇斷為兩段,劉邦繼續前行,不遠處一嫗哭說:“大蛇系白帝之子,今被赤帝斬之”,隨后變成一縷青煙而去。劉邦后來即造反成功,當上了大漢王朝的漢高祖,真的成了“赤帝”。不過,《史記》記載的漢高祖斬蛇處是在徐州豐縣,那里有斬蛇溝,其地至今猶存,從《史記》的“到豐西澤中,止飲,夜乃解縱所送徒”等記載中可以看出,劉邦揮劍斬蛇也應在豐縣。但《史記》確實也記載劉邦在芒碭山隱居,并且在芒碭山聚集了許多人才。所以,到底漢高祖斬蛇處何者為真,這仍是需要認真研究的。
《史記》等正史都是記載的劉邦拔劍斬蛇,而明代的碑額卻寫為“斷蛇”之處,一斬一斷,雖意思相近,卻含義不同,是文人筆下之誤,或有別的用意,也無法考證。相傳,斬蛇碑前每年都長出一片紅草,說是劉邦斬蛇后草被蛇血染紅所至。如今這些草也不見了蹤影。劉邦斬蛇所用之劍到底是“七尺寶劍”還是隨身佩帶的“三尺”短劍? 從唐代以后就已開始引起了爭議,考據家崔豹是這樣解釋的:“當高祖為亭長,理應提三尺短劍耳;及貴,當別得七尺寶劍。”也就是說,劉邦當時只是一個小小的亭長官職,只能提三尺劍。因此,斬蛇碑上人影佩帶的三尺劍看來也極像,至于這把劍是鐵鑄或是銅鑄的? 只好請你去查史書了。【原標題:天下奇觀——漢高祖斬蛇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