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麗的龍亭公園玉帶橋下,有著這樣一個魅力無限的湖——龍亭湖。龍亭湖710畝的湖面面積,湖岸線彎曲流暢,西岸垂柳依依,碧桃夾道,湖面波光粼粼,景色宜人。龍亭湖分東、西兩個湖,西湖又叫楊家湖,東湖又叫潘家湖。
龍亭湖的形成
明末,黃河水淹開封城,煊赫的周王府也被滔滔黃河水吞噬。清初大水退后,劫后余生的老百姓紛紛到周王府遺址“刨古器物”,掘磚取瓦。居民生活用土也常常到此挖取,天長日久,這一代變得坑坑洼洼,每逢大雨必有積水,形成了幾個不規則的水坑。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修建萬壽宮時,曾對這些水坑進行修整。到了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開封城外地面越淤越高,致使城內低洼,形同鍋底,雨過積水,流淌街巷,無法排至城外。當時的河南巡撫雅爾圖思量再三,只有挖池蓄水,于是集中人力挖掘龍亭一帶的水坑,將不規則的水坑連成了池沼。從此,這里便分為兩湖,但當時無定名。
考究起兩個湖的名稱,還得從北宋楊家說起。在今天楊家湖的西邊,自明朝以來有一片水泊,因楊業之子楊延昭(即楊六郎)曾在此附近居住過,老百姓俗稱“楊六郎宅水泊”。清朝以后,龍亭南邊形成了東、西兩湖,龍亭西湖與楊宅水泊相通,所以人們就稱之為楊家湖。至于潘家湖的名稱,一直以來,百姓把潘、楊兩家作為對立的奸臣和忠烈的象征,所以,就把楊家湖對面的湖叫潘家湖。
龍亭湖的傳說
“潘濁楊清”故事的原委大概是這樣的:北宋太宗年間,遼國經常興兵南下,侵擾中原,圖謀大宋江山。楊家將第一代英雄是楊業,他文武雙全、英勇善戰、屢建奇功,人稱“楊無敵”。遼軍聞名喪膽,只要一見“楊”字大旗掉頭就逃。楊業聲威卓著,遭到了奸臣潘美等人的忌恨。
有一次,遼軍南侵,宋太宗派潘美為主帥、楊業為副將,統帥三軍北上抗擊遼軍。由于楊家將奮勇作戰,很快收復一些失地,但潘美卻和監軍王侁合謀,私自下令,從前線撤回楊業麾下的許多人馬,準備伺機加害楊業。遼國蕭太后得知這個情況后,親自率十萬精兵,乘機猛攻宋軍。宋軍損失慘重,請求潘美速發救兵,潘美制造借口,遲遲不予增兵。楊業眼看援軍無望,再次建議采取“聲東擊西”的方法一部分一部分地殲滅遼軍,卻又遭到潘美和王侁的堅決反對。他們還心懷叵測地質問:楊家軍素有無敵稱號,如今面臨強敵卻要躲開,莫非是有其他企圖?楊業是個正直的硬漢子,怎能識破他們這種借刀殺人的詭計。
楊業聽了那血口噴人的話后,不禁怒火中燒,把心一橫,明知是以卵擊石,還是硬著頭皮帶領人馬前去迎擊遼軍。臨出發前,楊業心中很明白此去兇多吉少,就耐著性子和潘美等人商定,在陳家谷口埋伏一支人馬,布置強弩,張開兩翼,守住谷口,準備接應。若他吃了敗仗轉戰到此處,就夾攻敵軍,配合作戰。潘美滿口答應,暗地卻根本沒有布置伏兵,率人馬早就一溜煙地撤走了。楊業統軍拼死同遼軍激戰,被團團圍住,楊業父子和手下將士雖然英勇,但因寡不敵眾,打得人困馬乏,只有且戰且退,希望退到陳家谷口有救兵接應,便可脫險。哪料到了陳家谷口竟然冷冷清清,連個人影也沒有。楊業目睹此情此景,氣憤到了極點,便奮不顧身回馬殺向遼軍。最后因戰馬傷重,不能行走,落入了遼軍之手。
被俘后,楊業絕食三天而死。楊業的夫人佘太君聞此噩耗,滿腔悲憤,怒闖金殿,告了潘美等人的御狀。由于潘美是宋太宗的親家,所以,昏庸的宋太宗只是裝裝面子,免了潘美的幾個虛職,并沒有過多追究潘美等人的責任。這怎能叫人心服?于是佘太君滿腔義憤,帶著一家老小離開了開封,回河東老家去了。就在這時,刮了三天三夜的狂風,下了三天三夜的暴雨。風雨過后,兩府蹤影全無,變成了兩個湖泊,由于潘奸楊忠,所以湖水也是一濁一清。
其實,湖水的清濁跟人的好壞并沒有什么直接的聯系。究其原因,主要是周圍環境造成的。當時潘家湖周圍人口稠密,岸邊造紙作坊、制皮作坊、粉坊和豆芽作坊毗連,百姓時常在湖邊洗東西,污水都倒入湖中,湖本身又是死水,久而久之,湖水就被污染得渾濁不堪了。楊家湖的情形則大不一樣,因其周圍居民稀少,因而在此洗刷的人較少,也沒有那么多的臟東西排泄,湖水自然比較清澈。
龍亭湖與明周王府
考古學家驗證,現在潘家湖的位置,在北宋的時候是皇宮,在明朝的時候是周王府,潘、楊兩家根本不可能在此居住。1981年春,龍亭湖清淤工程剛開始時,并沒引起人們的注意,隨著工程的進展,人們在湖底不斷發現有殘磚碎瓦,最后竟發現了一座大型建筑基址。根據地層中出土的器物如一個龍紋青花碗及遺址的位置,考古工作者們認為這里就是明代的周王府。
明太祖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朱元璋封其第五子朱橚于開封,號周王,復在宋、金故宮遺址上營建周王府。據《如夢錄·周藩紀》記載:周王府坐北朝南,周圍府墻名蕭墻,周長九里十三步,高二丈許,上覆琉璃瓦,下有臺基高五丈,上安欄桿。四周有四門:南為午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北為后宰門。各門俱 “極大宏敞,碧瓦朱門,九釘九”,氣勢宏偉。蕭墻內設紫禁城一座,城高五丈,上有花垛口,內有欄馬墻。紫禁城中軸線上有銀安殿、存信殿、寢殿、棋盤宮、養老宮等,其后有煤山,圍繞煤山的是一座人工花園。
明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李自成率義軍圍攻開封,明軍決黃河堤企圖淹沒義軍,不料水灌城內,全城被淹沒。這座龐大的周王府亦被沖垮毀盡。
據勘探查明:周王府蕭墻墻基淤埋于地下3~5米深處。其南墻東起今南京巷南口,向西經西大街、新街口、前營門,止于大興街南口;西墻南起大興街南口,向北經大興街、小旗纛街西口,穿過楊家西湖止于體育館西口;北墻西起體育館西口,向東經體育場門內、汽車三隊,止于原開封市第28中學;東墻從原開封市第28 中學向南,經卷棚廟、三元街、磨盤街止于南京巷南口。
周王府的建筑名稱,給今開封城內的街道名稱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如家廟街,即周王府祭祀祖先的家廟所在地;老府門即周王府的大門,在今新街口附近。據《中州雜俎》記載:“明季河南諸藩最橫,汴城即有七十二家王子。”這些王子均為周王后裔的分支,故稱周王府為老府;輦子街即周王府停放車、轎處;三元街舊名后馬房,又稱馬房坑、馬糞坑,系周王府的馬廄。
今日風采
如今的龍亭湖風景宜人,兩湖之間增筑大型拱橋,流水相通,加上多次治理,基本上消除了龍亭東湖的污染問題,兩湖一濁一清的現象已經成了歷史陳跡。兩湖岸邊松柏挺立,楊柳依依,青翠欲滴;湖水清澈如鏡,波光閃爍,游艇點點,還有玲瓏的湖心亭、蜿蜒起伏的湖心島、彩虹似的玉帶橋置于其中,令人心曠神怡。
在如此美妙的殿閣湖光中游覽,人們不禁觸景生情,腦海里浮現著潘濁楊清的生動傳說,龍亭又增添了許多迷人的色彩,吸引著更多的中外游客……【原標題:歷史淵源深厚的龍亭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