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寺情緣
2014/5/14 11:40:42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會善寺一切向好,香客也越來越多,楊清廉很是欣慰,但磨難不知不覺地向她逼近了。
楊清廉為了兌現對古寺的承諾,雖然在官司中煎熬了13年,但是她心里仍充滿力量,因為她有信仰,她堅信有好因必有好果,有付出必有回報。
楊清廉本叫楊青蓮,取名清廉,只是近期的事,之所以執意這樣做,只為證明自己的清白——在會善寺問題上,自己既不為名也不圖利。“真正有佛心的人,都應該做到與人為善、與事為公……”
一位曾經的女企業家,怎樣與古寺建立佛緣,又執意打起了馬拉松式的官司?如深海般的緣怨又是怎樣產生的?她到底為了怎樣的終極信仰?
與佛結緣
楊清廉與佛是有緣的。在楊清廉老家,幾代人都信佛。楊清廉的祖母是一個虔誠的佛教信仰者,楊的母親很快也入了行。
在楊清廉兒時,祖母和母親時常會與交心的朋友一起做功課,做善事,修功德。耳聞目睹得多了,楊清廉不免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人活著,就要多行善心,做善事”“信佛能讓人寬心、快樂”“唯有學佛,學出功夫來,有了真的覺悟,才能救贖自己,幫助他人”。
楊清廉對佛一直心存敬意。自小時候,她就一直相信這個世界除了“我”能看到的人類以外,一定還有“高人”在。
青少年時,與同齡人一樣,讀書考功名,畢業后,楊清廉做的第一件事,并不是經商做生意,而是到家鄉的一所醫院婦產科做了一名接生醫生。這可是一個純粹的技術活,很受尊重的——尤其在鄉下。“當時的社會,講的是干事業,為人民服務,拿佛家的話來講,這也是在做善事,修功德。”楊清廉工作熱情也很高,默默無聞扎根醫院,一干就是15年。
后來,由于工作出色,楊清廉被調到了婦聯工作,勤奮、敬業的她,同樣把工作做得有聲有色,很快就被提拔為了副主任。在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的春風,很快從沿海吹到了位于內陸的濮陽。當時,看到身邊很多人,都投身到創業洪流中,楊清廉激情滿懷,很快做出下海的決定。在當時,放棄體面的工作不干去從商,親朋好友沒人能理解。
起初,楊清廉選了一個簡單生意——涂料銷售。平時信佛的楊清廉,自然有自己的優勢:她為人平和,做事活道,坑蒙拐騙的事不沾,她所賣的涂料,一定是質優微利的。有好因必有好果,很自然她的生意做得紅紅火火。
其時,因為涂料生意很掙錢,做的人越來越多,生產廠家也越來越多,質量參差不齊,這讓楊清廉很是頭疼。當時,為促進民營企業的發展,政府推出了扶貧貸款的辦法。楊清廉貸款建自己的涂料生產廠,自己既生產又銷售,解決了上游產品的質量問題。
“企業就是人,企業的產品就是一個人的行為規范”,在經營涂料廠中,楊清廉逐漸有了自己的生意經,“要做好企業,首先要講信譽,并以誠為本,把消費者利益放在第一位,不做假不銷假,不偷稅、不投機取巧。”
后來,楊清廉逐漸向其他行業延伸,事業一步步獲得壯大。最輝煌時,除涂料廠外,她還有自己的化工廠、香廠、油氈布廠、飼料添加劑廠、房地產公司、大酒店。楊清廉創業成功,還當上了濮陽佛學研究會副會長。
楊清廉一直沒有忘記自己的信仰,以及祖母、母親的諄諄教誨。“得道多助,無論你做什么,在自己獲益的同時,還要益于他人,益于社會,只有這樣,幸福快樂才會如期而至。”平時,她經常慷慨解囊,不是幫助那些貧困的鄉鄰,就是資助上不起學的學生……
為了一個事業
楊清廉與會善寺結緣,始于一場車禍。
事情發生在1999年,楊清廉與幾個朋友結伴到嵩山游玩。正游玩中,楊清廉突遭一場車禍,車禍地點恰好就在會善寺寺門外。她的雙腿被撞得血肉模糊,幸好骨頭沒斷。當時,楊清廉就被送到了洛陽正骨醫院。經過一番精心治療,她的傷情得到了迅速的好轉。楊清廉即將出院時,一位居士邀約她來會善寺養傷,這才有機會一睹千年古寺的風采。“當時,之所以來,是因為會善寺是佛家圣地,自己又有這樣的信仰,來主要是為了祈求佛的恩賜,以求靜心養傷。”
來到會善寺后,楊清廉被震驚了。藏身深山的會善寺竟是一個具有2000多年歷史的皇家寺院。珍稀的文物,厚重的歷史積淀,抬腳便可踢著被遺棄的唐磚漢瓦……但是鋪在眼前的一幕幕,讓她既吃驚又惋惜——一片片殘垣斷壁,破舊的殿宇岌岌可危,元代大雄寶殿、凈藏禪寺塔、唐代宗敕牒戒碑、琉璃塔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損壞,乾隆御碑已斷成了兩截,落寞地躺在一個角落,千年銀杏、千年古柏仍被人為地破壞著。在接連8次考察后,楊清廉產生了修復會善寺弘揚傳統文化的想法,她甚至把這當成了自己最后的事業。
當時,楊清廉心里很明白,要投身其中,就意味著放棄一切。平時,楊清廉遇到過許多成功人士,有著百萬、千萬財產,可是他們并不快樂。“擁有豪華別墅不一定能安然入睡,面對滿桌的美味佳肴,卻不一定開心快樂……只有為人為善,做一些有益眾生的事,才能體會到幸福、快樂。”
短暫的思考后,楊清廉下定了決心,一如她在生意場上一樣雷厲風行,說做就做。
于是,楊清廉賣掉或關停了正運行紅紅火火的各項生意。2000年年初,楊清廉帶著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迎寒風頂大雪來到登封。楊清廉的一片誠心,打動了登封市政府有關領導。很快,登封市有關部門等有關部門就把有關會善寺景點地形圖和景點規劃修繕平面圖交到了楊清廉的手中。
2000年4月,在經過友好協商后,楊清廉與求“資”若渴的登封市相關部門簽訂為期39年的聯合保護、整修、開發會善寺的協議。在協議中,登封市相關部門把解決其職工2000年3萬元的工資款也寫了進去。2000年4月24日,楊清廉從登封市相關部門拿到了鑰匙,正式接管了會善寺。楊清廉對未來信心十足,她曾創業十幾年,在財富上本就有些積累,同時一些企業界朋友也曾表示會慷慨解囊。在他人看來,本是安享天倫之樂之年,完全應該愜意地游山玩水,享受人生。但是這些,她卻偏偏都不要,她認為這是能讓自己快樂的事。
楊清廉一心想盡快修復會善寺,好讓人們早日一睹這所皇家寺院的風采,讓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早日得以發揚光大。接管會善寺后,楊清廉立即投入到工作中,一心撲在寺院的恢復修繕上。
楊清廉帶領眾人把四處散落的碑刻、塔銘、戒壇碑、散存的唐碑等歷史的實物資料和書法價值頗高的“天中山”題刻,移回寺院精心保護起來。為解決會善寺的日常所需,楊清廉不僅為寺院安裝了電話,還從濮陽拉來了一大批香、碗碟、被面、被套、被罩、布匹、床單、縫紉機、大米和一尊價值不菲的檀香木彌勒佛像。為保證寺院用水安全,2000年5月9日,楊清廉自己出資把會善寺的龍泉水,拿到河南省地礦局環境水文地質總站進行了化驗。另外,楊清廉特別裝修布置了會議室,購置了高檔會議桌椅,購置裝裱了名人字畫,還制定了各項規章制度……會善寺的工作、學習、生活和接待等各項工作,才逐漸地得以恢復。
在楊清廉入主古寺的一年里,寺里香客漸多,她心里很欣慰。
為信仰而戰
然而楊清廉并沒能欣慰多久,磨難不知不覺地向她逼近了。
楊清廉按照協議支付部分員工2000年薪資后,當地相關部門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但要楊清廉繼續解決其員工2001年的薪資,還提出了5萬元圖紙設計費用,同時還要求其立即支付20萬元,以使協議中涉及的條款生效。
面對當地有關部門的如此要求,楊清廉拒絕了。楊清廉的這一舉動,讓當地有關部門認為她不肯出資修繕會善寺,矛盾迅速升級。2003年,當地有關部門一方面把楊清廉告上了法庭,提出解除雙方協議等要求。另一方面,還通過行政訴訟,要求當地工商局撤銷給楊清廉頒發的營業執照。當地有關部門敗訴后,并不執行法院判決。
楊清廉為討回公道,很快打起了第二輪官司。2004年在鄭州市中院進行的二審中, 地方有關部門提出的相關要求被駁回。握著鄭州市中院“繼續履行協議”的判決,楊清廉長出一口氣,但是還是出現了執行難的問題。
為奪回寺廟,楊清廉開始上訪,依舊顯示了過人的意志與能力。2006年、2008年,她兩次趕在省里開門“大接訪、大執行”的當口送去材料,案件很快被列入河南高院督辦案件。但是再經過一連串的踢足球后,問題依舊沒有解決……
事情一直這樣懸著。后來,楊清廉在登封的一朋友建議說,要想奪回會善寺,受戒是個好辦法,這可能使她增加一個名正言順的優勢。楊清廉覺得有理。
楊清廉真的走上了這條路。當時,河南沒有“二僧”(即比丘尼)受戒的地方。當她聽說,在浙江奉化大慈禪寺可以傳授三壇大戒后,便決意前往。
2012年9月,楊清廉決心削發為尼。她揣上身份證、戶口本、體檢報告、3萬元現金和從前的居士戒牒,坐上往南的臥鋪列車,直奔大慈禪寺。
入住大慈禪寺,對身陷糾葛10余年的楊清廉而言,無疑是段短暫的解脫。但是,求戒本身也并不簡單,寺院下發的信戒必讀、佛經,楊清廉必須加班加點地背誦……潛心向佛數月后,穿僧衣的“延會”回到會善寺。
然而,就在楊清廉心中燃起希望時,會善寺里又突然出現了一個叫“延武”的和尚,號稱是少林寺方丈釋永信的弟子、少林武僧隊總教頭(后來被釋永信親自否認)。后來,“延武”和尚時常以會善寺住持的身份,組織、出席各種活動。
矛盾激化在2012年。當年的12月28日,在會善寺開幕的“中國善文化節”上,自稱“中國第一武僧”的延武身披袈裟,踏著紅地毯,成了會善寺的主角。此時,剛獲得法號“延會”的楊清廉一手拿營業執照,一手拿機構代碼證,出現在活動現場,讓活動頓時亂了套。
為了恢復會善寺由正規僧人管理寺廟的正常狀態,楊清廉豁出去了。楊清廉組織了10來位居士,拉起抗議橫幅,后曾一度轉戰到修葺一新的大雄寶殿……到如今,事情還是沒有得到徹底解決。
但是,楊清廉說,自己不怕磨難,因為自己心中有信仰,自己是在積德行善,從來沒有斷過對佛法的追尋。為了會善寺,母親臨終前,楊清廉都沒能看上一眼。為了會善寺,她先后耗費上百萬元。盡快把會善寺修復好,還人類一個古老、完整的寺院,成了她最大的心愿。
楊清廉堅信自己可以調整好心態,以放松、從容而又健康的精神面貌面對各種挑戰。“13年了,天大的委屈,都咬咬牙忍了,再多的苦楚都嚼碎了咽了,還有什么可讓自己怕的。這是自己認定的事業,不能為人生留缺憾。”(原標題:古寺情緣)作者:王占鋒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企業觀察家(2013-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