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秀美山水 >> 瀏覽相關信息

五花寺塔:寫滿滄桑“洛陽斜塔”

2014/5/21 14:46:02 點擊數: 【字體:


    究竟是唐塔還是宋塔

    三鄉鄉位于宜陽縣城西40公里處,原名三箱,后因3個小村合為一村而得名。

    來到三鄉鄉,看到五花寺塔,正是日落西山之時。塔西北不遠處的漢山和山頂上的漢光武帝廟,在夕陽下形成的剪影,恰似一幅美麗的風景畫,五花寺塔就成了風景畫中的風景。

    五花寺塔北面緊鄰連昌河,那是洛河的一條支流,盛唐時期,它連接著東京和西京(洛陽至長安)的要道南崤道。出洛陽沿洛河北岸到達三鄉后,折向西北,沿連昌河上行過雁翎關即抵達陜州。三鄉驛遺址和連昌宮遺址,就是這條繁忙古道的歷史見證。五花寺塔南邊不遠處,就是曾有“靈龜負書”的洛河。流逝的歲月,猶如滔滔東去的洛河水,無情地沖刷著一切,改變著一切……

    越走近五花寺塔,心靈受到的震撼越強烈。這座高約30米的“九級寶塔”,如今已向東北方向傾斜,就像一位風燭殘年的老者,疲倦得隨時都會倒下!

    這座磚石結構、八角密檐式的古塔,底部周長31米,塔體外部下層以石條筑砌。每層斜角處向外伸出一根木頭,原來掛有鈴鐺,可惜木頭已經朽了,鈴鐺早已不在,“風吹鈴鐺響”只能成為記憶中的風景。塔的第一層、第三層、第四層、第六層正南面均設有假門,第二層為真門。門兩側裝飾著磚刻浮雕力士或菩薩畫像,刀法洗練,線條流暢。

    據三鄉東村51歲的村民李友民介紹,當初的五花寺規模比較大,寺院山門和少林寺的山門造型一樣。后來,在扒廟建校和搞水利基本建設運動中,五花寺被拆毀了,現在五花寺其他建筑已經蕩然無存,只剩下一座孤零零的古塔。五花寺塔的建造年代,成了一個難解之謎。《宜陽縣志》這樣記載:塔實際修造年代不詳,舊志記載為“唐塔”,但經有關人員鑒定為宋代遺存。

    三鄉鄉文化站站長劉福亞說,縣志中所說的“有關人員”,是我省的一位著名專家,數年前他來此考察后,根據此塔為磚木混合結構的建筑特點,推斷五花寺塔為宋塔。可是,66歲的馮振偉認為,五花寺塔應是唐塔。馮振偉在五花寺塔附近居住,原是一名國家干部,退休后專心研究當地的歷史文化。他說,他查閱了大量古塔資料,印象最深的是一本名為《古塔》的書。該書收錄了國內97座古塔的資料,遺憾的是沒有五花寺塔。該書介紹說,唐代以前的塔為磚木混合結構,唐代以后就沒有這種結構的塔了,所以馮振偉認定:磚木混合結構的五花寺塔是唐塔。

    五花寺塔究竟是唐塔還是宋塔?劉福亞也很想搞清楚。聽說塔上有一塊石碑,可能記載著建塔年代,劉福亞就從底層的塔門進入塔內,但到第二層后就沒有臺階了。他將3個梯子綁在一起,這才上到第三層,看到了那塊石碑。遺憾的是,石碑早已碎裂,碎塊上的字跡因風化難以辨認。劉福亞失望地對記者說,也許只有發掘地宮,才能確定建塔年代。

    蘭昌宮里的人鬼情

   
不管五花寺塔建于何時,只要你踏上這塊古老的土地,不管是游覽帝王行宮連昌宮還是探尋交通要道上的三鄉驛,不管是拜讀“詩鬼”李賀的嘔心瀝血之作還是聆聽唐玄宗的《霓裳羽衣曲》,都會看到烈烈唐風在此吹過的歷史痕跡。

    三鄉鄉是唐朝詩人李賀的故鄉,天不永年的“詩鬼”,在這里寫下了不少嘔心瀝血之作,其中就有描寫連昌宮的詩篇。當然,描述連昌宮最為淋漓盡致的,還是唐代詩人元稹的《連昌宮詞》。這部長篇敘事詩,形象地描繪了唐玄宗李隆基和楊貴妃巡幸連昌宮的盛況。

    連昌宮又名蘭昌宮、玉陽宮,是唐代皇家最大的行宮之一,唐高宗李治、女皇武則天、唐玄宗李隆基等,都曾到此游玩。據宜陽縣旅游開發顧問喬文博介紹,從隋朝大業年間初創,到唐代肅宗年間廢置,連昌宮見證了約150年的歷史變遷,也留下了許多動人的傳說。張云容蘭昌逢春的故事,就是在這里演繹出的人鬼愛情傳奇。

    張云容何許人也?她原是楊貴妃的一個侍兒。楊貴妃死了,侍兒張云容也跟著同赴黃泉。不過,張云容死前服了一粒絳雪丹。這粒仙丹是一個名叫申天師的人送給她的,申天師同時還叮囑她:死后要做一個大棺材,埋葬在洞穴相通的墓中。百年后,只要活人與她“親熱”,張云容不僅能獲得新生,還能成為地仙。她死后,家人按申天師的吩咐把她埋葬在蘭昌宮。

    百年之后,有個名叫薛昭的金陵人,因做縣尉時意氣用事,私放了一名囚犯,結果自己被流放他鄉。流放途中路過三鄉時,薛昭趁著夜色逃跑了,在蘭昌宮一座破舊的大殿附近躲起來。此等荒涼之地,是上演人鬼故事的好舞臺,于是就有3個漂亮女子翩翩而來。“落難公子”薛昭眼前一亮,皎皎明月下,簇簇野花香,相會當然別有一番情趣。傾訴衷腸之后,薛昭才知道緣分到了。3個女子都是楊貴妃的侍兒,一個是與他有緣分的張云容,另兩個是蕭鳳臺和劉蘭翹。她們都葬在蘭昌宮,等他已經等了百年!

    “英雄救美”結下美好姻緣后,蕭鳳臺和劉蘭翹當即為新人舉辦了婚禮。雖然沒有樂隊助興,但鳳臺和蘭翹載歌載舞,把婚禮推向了高潮。恩愛數日后,張云容對薛昭說:“我的身體已經復蘇了,請開棺吧!”就這樣,薛昭帶著復活的張云容,一起回到金陵老家,過好日子去了。

    人與鬼的愛情故事太神奇了!如果不相信,你可以翻一翻《全唐詩》,其中收錄的4首《與薛昭合婚詩》,吟唱的就是這個故事。

    三鄉驛的動人詩篇

   
如果說發生在蘭昌宮中的故事神奇得有點離譜的話,《霓裳羽衣曲》卻是實實在在的一首音樂杰作。其作者是唐玄宗李隆基,而譜寫這首名曲的地點,就在三鄉驛。

    三鄉驛是東京和西京交通要道上一個重要驛站,至今還保留著當初的馬道遺址。馮振偉把我們帶到村南,指著一個蘋果園說,這里就是當時的驛站所在地。如今村南莊稼地里的馬道遺址,是當時專門用來遛馬的大道。

    《霓裳羽衣曲》是唐代歌舞的集大成之作,也是中國音樂舞蹈史上的璀璨明珠。此曲成于公元718年至公元720年。據說唐玄宗來到三鄉驛,眺望女幾山(即如今的花果山)時,靈感突發而作此曲。另一種說法稱,此曲是唐玄宗根據西域樂曲《婆羅門曲》改編。還有一種說法則折中了前兩種說法,認為此曲前半部分是唐玄宗望見女幾山后悠然神往,回宮后憑想象而作,后半部分則是他改編《婆羅門曲》而成。

    唐玄宗創作《霓裳羽衣曲》后,曾親自教梨園弟子演奏,由宮女演唱,用女藝人30人,每次10人。全曲共36段,分散序、中序和曲破三部分。有關此曲的表演情景,白居易、元稹在詩中均有精彩描寫。

    三鄉驛上不僅回蕩著唐玄宗的絲竹之音,還留下了文人騷客的無數感慨。在眾多題詠三鄉驛的詩中,最引人注目的,當數一位女詩人的《題三鄉詩》:昔隨良人西入關,良人身歿妾空還。謝荊衛女不相待,為雨為云歸次山。詩人說,自己以前跟隨丈夫西入函谷關,現在丈夫死了,只能獨自一人回來。經歷了這段恩愛日子,回來后備感孤寂。

    喬文博介紹說,這首詩寫得哀怨悱惻,頗具功力,初讀以為出自文人之手。借怨女棄婦之口,抒發離愁別緒,是古代文人慣用的手法,但這首詩前有一段小序,還有字謎一樣的落款,細讀之后方知,該詩出自一個從良歌妓之手。

    這首詩的落款很獨特:“時會昌壬戌歲仲春十九日二九子為父后玉無瑕弁無首荊山石往往有題。”“會昌壬戌歲仲春十九日”是題詩的時間,會昌是唐武宗李炎的年號,查對后可知題詩的時間是會昌二年,即公元842年。“二九子為父后”是“李”字,“玉無瑕弁無首”是“弄”字,“荊山石往往有”是“玉”字。解讀后可知,題詩者是一個叫李弄玉的女子。

    說起弄玉之名,人們還是很熟悉的。秦穆公的愛女名弄玉,長于歌舞,色藝出眾,后來愛上了一個叫蕭史的人。蕭史精通音律,善于吹簫。秦穆公不僅成全了這樁婚事,還在京城的鳳臺建造了館舍,讓他們盡情享受愛情的甜蜜。忽然有一天,“弄玉乘鳳,蕭史乘龍升天而去”。弄玉、蕭史的故事,一向被人們傳為美談,“佳婿乘龍”、“吹簫引鳳”也成了美滿婚姻的代名詞。

    不過,在三鄉驛題詩的李弄玉,愛情生活卻并不美滿。從“閃爍其詞”的小序可以推斷出,李弄玉原是一名歌妓,從良后隨老公由江南到長安,夫妻恩愛時間不長,老公就死了。她返鄉時再次路過三鄉驛時,想起當初夫妻雙雙從此經過的幸福時光,不由感慨萬千,“絕筆慟哭而去”……

    憐香惜玉的詩人們,讀了李弄玉的詩后,難免會有一番感觸,紛紛題詩抒發情懷。《宜陽縣志》收錄的《題三鄉詩》等詩作有18首,且多出自唐人筆下。

    浩浩蕩蕩的歷史之河,沖毀了連昌宮的宮墻,也沖毀了曾經興盛的寺院。當歷史跨入宋朝后,詩人張綬路過三鄉,想找到李弄玉題詩的蛛絲馬跡,結果不僅詩作無處尋覓,連當年題詩的墻壁也不復存在。張綬只能把自己的感慨,化為一首《宿三鄉驛》詩:三鄉廢寺今何在,暫解征鞍已日西。弄玉有靈應怪我,等閑尋遍壁間題。

    日落西山之時,宋人張綬來到這里,尋覓唐人李弄玉的遺跡。如今,我們也站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站在寫滿滄桑的古塔之下,尋覓到的除了無盡感慨,還是無盡感慨!

    五花寺塔是今日洛陽唯一幸存的宋代(一說唐代)佛塔。那么,城闕巍峨、宮宇壯觀、寺觀林立的古代洛陽,為何地面遺存如此之少呢?我市著名歷史學家徐金星解釋說:直到宋代,西京洛陽依然繁華異常,甚至堪與唐代比肩,故司馬光有“問君何處不如唐”的詩句。可惜北宋后期,尤其是到了徽宗、欽宗統治時期,金、元相繼南侵,河洛大地慘遭蹂躪,昔日勝跡紛紛化為廢墟。五花寺古塔堪稱鳳毛麟角,因此,也應盡最大努力,予以修葺和保護。(原標題:五花寺塔:寫滿滄桑“洛陽斜塔”)作者:劉保軍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洛陽晚報(2005-08-30)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