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是農歷的九月十九,對于具有1800余年歷史的洞林大覺禪寺來說,這一天更是不同凡常,因為這一天是洞林寺一年一度的傳統廟會節日,年年持續不斷,延續了上千年。而在今年,更加意義不同的是,有著300多年歷史的洞林書院重新開院,讓古色古香的洞林寺又添加了文化的氣息。
皇家龍脈佑眾生,千年古剎香火靈
上午9點鐘左右,筆者趕往洞林大覺禪寺時,沿途的道路上已經停滿了車輛,進入院中,上千人已經早早到來。他們之中有來做義工,為洞林寺服務以盡善心的,還有從四面八方趕來的信眾,有來自焦作云臺山的,更有來自山西五臺山的。“洞林寺的名氣雖然比不上少林寺、相國寺,但是要說淵源歷史,那相國寺、少林寺誰也比它不上”。長期在洞林寺修行的劉居士說,“很多人寧可舍近求遠,來到洞林寺就是因為洞林寺的靈驗,有求必應。”
根據《滎陽縣志》記載,洞林寺初建于東漢末年,距今1800多年,曾與“少林、竹林”并稱“天中三林”,又和少林寺、相國寺、白馬寺齊名,并稱為中原四大名寺。尤其是在明代,洞林寺的名氣更大,香火十分鼎盛。因為,據說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曾在洞林寺附近出生,并且在洞林寺長大,后來朱元璋的內弟無緣真公曾在此修行并圓寂于此,現其圓寂塔被列為河南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長期在洞林寺修行的居士劉先生說,洞林寺是個風水寶地,“從整體來看,洞林寺三面環山,門前屋后便是村落,地理環境很不錯,這里的環境十分安靜寧謐,同時又不離人間世界,體察蕓蕓眾生。當年選擇在這里建寺弘揚佛法,的確是非常有先見之明。
劉居士還說,洞林寺原有“三寶”,一是原寺后山洞中供奉的“南天日光菩薩——白玉佛”,明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傳旨雕就;二是“洞林晚鐘”,是明代周王府命寺內住持于景泰年間鑄造;三是焚金爐,造于明嘉靖年間。洞林晚鐘曾每天響震四方,焚金爐的香氣沁人心脾。明代曾有人寫詩贊曰:“晚鐘滎陽古洞林,漢唐宋元立石存。爐蒸寶乳功勞大,千斤鐵鼎難度成”,足見焚金爐之大。目前焚金爐藏在鄭州市,玉佛在滎陽市博物館,具有很高的歷史和文物價值。
關于洞林寺香火的靈驗,劉居士說很多人不遠千里來這里許愿上香,尤其是洞林寺后院的送子觀音菩薩,十分靈驗,“一年前,一對快四十歲的夫婦專門從湖北十堰趕來許愿,原來他們結婚十年未曾得子,后來聽說了洞林寺的送子觀音,就來試一試。這不,上個月抱著孩子來還愿了,皆大歡喜。”在送子觀音像前面,擺滿了道謝的錦旗,從文字內容看,有的已經放了幾十年了。
“香火旺不旺、靈不靈,關鍵是看這個寺的風水好不好。洞林寺再這里存留了1800多年,期間歷經兵荒馬亂、朝代更迭,但是延綿不絕,足以見證這里的風水好,是塊福地。”劉居士坦然地說。
祈福開光祝民生,洞林書院喜開張
今年的洞林寺九月十九廟會,由洞林寺的主持釋延若大師親自主持。延若大師帶領眾弟子唱念佛經,并為信物開光、為放生魚超度。整個儀式莊重神圣,整個環節震撼人心,現場的上千信眾雙手合十,正襟起立,大殿內香煙繚繞,唱諾聲縹緲空靈。
而在大殿外的廣場上,一注注香或高或低或粗或細,都代表了信眾們對美好愿望的寄托。有求財的,有求子的,有求健康的,有許愿的,有還愿的,雖然每一個人的心愿不一樣,但是大家都帶著一顆朝圣的心,從不同的地方來到相同的洞林寺,足以表明洞林寺作為佛門圣地的重要地位。很多信眾將自己帶的信物諸如手鏈、掛件等至于佛祖之前,由延若大師主持統一開光。之后,延若大師又為放生魚進行超度、作法,再由信眾將其放入洞林湖。
洞林寺廟會當天,位于洞林寺西側的洞林書院開院。相比于洞林寺廟會的熱鬧和人聲鼎沸,洞林書院則顯得安靜雅致。當然,這符合書院的特色,它需要一處安靜的環境來修身養性增學識,這里環境優雅、鐘靈毓秀。洞林書院的工作人員介紹說,今后這里每天都將舉行一些講座,儒釋道在這融合。“尤其是每個周六,免費對外開放,我們的目的就是為了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讓更多的有志之士參與其中”。
工作人員還介紹說,洞林書院由三個部分組成:禪語經堂、禪境養生、禪意會所。包含了禪道、茶道、琴道、棋道、書畫道、養生、會務等方面的內容,在這里打得禪師的智慧、千年古剎的靈氣、幽靜舒適的環境,幫助人減少煩惱的困擾和貪欲,讓心靈凈化并得到解脫,讓自己向善、覺悟方向前進,最終悟道。
歷史記載,在清咸豐六年(公元1856年)即建有洞陽書院,1915年-1925年間更名為“洞陽高等學堂”和“洞陽私立小學”,民國二十二年,更名為“洞陽學校”。如今,洞林書院重建開院,對洞林寺乃至周邊的地域來說,實在是一件好事。再加上附近新開的鄭州一中實驗初中等學校,可以說這個地塊的文化氣息將越來越濃。
(原標題:洞林廟會暨首屆佛禪文化節盛大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