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訴你一個真實的袁世凱(2)
2014/6/20 14:23:22 點擊數(shù):
【字體:大 中 小】
暗殺時代——誰暗殺了宋教仁?
辛亥革命后,國內(nèi)和國際輿論一致認為:中國當時的局面,只有袁世凱有資格、有能力出面收拾。這個能力,主要是指他擁有武裝力量。
據(jù)美國陸軍參謀處資料,當時,袁世凱的北洋系部隊大約有16.4萬人;而南方革命黨的民軍,據(jù)日本陸軍武官估計約有40萬人——人數(shù)的優(yōu)勢與它的缺乏訓練、紀律不良、軍械龐雜、缺少合格官佐的劣勢相抵消。
1912年2月16日下午3時15分,外務部大樓,兩天前還不肯剪辮子的袁世凱興致勃勃,讓蔡廷干為他剃了個光頭。兩天里發(fā)生了許多大事:孫中山辭去中華民國第一任臨時大總統(tǒng)之職;南京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為第二任臨時大總統(tǒng);孫中山親電袁世凱:“民國大定,選舉得人。”象征著舊時代的辮子可以革掉了。
掌握政權(quán)時,袁世凱53歲。他深知怎樣使舊制度運轉(zhuǎn),但對新制度所知有限。事實上,他是一個舊式人物,孝順、迷信、封建。
1912年,中國多數(shù)愛國人士都接受一個觀點:中國在政治上落后于西方,因此必須迎頭趕上,應該有一個國會代表人民,有一個內(nèi)閣主持行政。
1912年3月,臨時大總統(tǒng)袁世凱任命唐紹儀為總理并組內(nèi)閣。這些閣員覺得他們應該聽命于袁總統(tǒng)而不是唐總理,一如北洋嫡系“只知有袁宮保,不知有大清朝”。這個總理沒有預算,沒有黨組織,沒有靠山,沒有權(quán)力。到6月,他只好辭職。
同盟會領袖宋教仁深深專注于代議制民主的西方理想,他已經(jīng)起草了一部臨時憲法。1912年8月,他發(fā)動同盟會4個小黨派聯(lián)合組成新黨——國民黨。他搞過一次全國性選舉,大約5%的人口有選舉資格。宋教仁希望用立憲手段管理國會,“駕馭袁世凱”,把他變成傀儡。
1913年3月20日夜,年方31歲的宋教仁在上海火車站遭槍擊身亡。6天后,國民黨人在長沙的追悼會上稱袁世凱是“絕大之兇犯”。
暗殺,大約是20世紀初從日本舶來的,常與革命黨人或“俠”如影相隨,成為清末民初的一道風景。袁世凱坐在馬車上遭遇過炸彈;晚清預備立憲,隨五大臣出國考察的袁克定也見識過著名的人體炸彈吳樾(生前寫過《暗殺時代》);袁世凱的手下搞過暗殺,孫中山、陳其美、黃興、蔣介石的手下也都搞過暗殺。
宋教仁案破得很快,3天里水落石出,牽連出袁世凱政府的內(nèi)務部秘書洪述祖、內(nèi)閣總理趙秉鈞。但在庭審之前,兇手嫌疑人武士英突然暴斃在特別法庭的監(jiān)獄里,幾位涉案犯或下落不明,或逃到租界,人證都消失了。一時間,《民立報》、《民權(quán)報》上滿是國民黨人的討袁檄文。一年后,趙總理被神秘地毒死,繼任者是段祺瑞。
近年來,海外學者對這樁公案提出不少新證,認為宋教仁是國民黨內(nèi)部權(quán)力斗爭的犧牲品——對破案出了大力的青幫大頭目、國民黨元老陳其美頗有嫌疑。陳其美最后也是在上海被暗殺的。
而上海東華大學廖大偉教授則從民初幫會與革命黨交惡、與社會關(guān)系緊張的視角,重新闡釋這一血案:應桂馨是中華國民共進會(1912年7月由青幫、洪幫、公口等幫會聯(lián)合發(fā)起,成立于上海)會長,在社會轉(zhuǎn)型中角色與地位與革命黨形成落差,因而產(chǎn)生報復心理;宋教仁在國民黨內(nèi)的實際地位和未來政治角色,決定了他不幸被選為報復對象。
稱帝鬧劇
“洪憲大戲”前,擁戴袁世凱做皇帝的公民、商會、乞丐、妓女、人力車夫等各種請愿團魚貫登場。與其說,袁克定及“籌安會”強奸了民意,不如說,他們操縱利用了一部分民意。當時的人民,實在搞不清大總統(tǒng)和皇帝有什么區(qū)別。
楊度一手策劃了乞丐請愿團。有一天,他驅(qū)車經(jīng)過鬧市口,看到有兩個乞丐吵架,其中一個厲聲道:“今天還有王法嗎?都是共和鬧的,假如皇帝復生,一定不會讓你們這些人如此橫行。我只有每天早晚祈禱老天爺,再給我們一個皇帝吧。”楊度大喜,這才有3天內(nèi)召集不下萬余乞丐請愿的壯舉。
袁家誠(袁世凱孫,十子袁克堅之子)在與家人聚會時也問:“我就是想不通,他為什么一定要當皇帝呢?”
章太炎、汪鳳瀛都曾點明袁世凱的私心所在:“元首不及世”,“特一繼承問題而已”。說白了,就是想把王位穩(wěn)穩(wěn)地傳給兒子。
他曾對五子克權(quán)說:“你大哥是個拐子,你二哥成天和一些清客鬼混。你們哪里見過天下有拐皇帝、書呆子皇帝呢!”
類似的話,他對部下馮國璋、李鴻章的侄子李經(jīng)羲也講過。據(jù)徐世昌記,他對馮說:“我絕無皇帝思想,袁家沒有過六十歲的人(指男性),我今年五十八,就做皇帝能有幾年?況且皇帝傳子,我的大兒子克定殘廢,二兒子克文假名士,三兒子克良土匪,哪一個能繼承大業(yè)?你盡管放心。”
記者在駱寶善、劉路生夫婦家中,看到一份珍貴的日本外務省檔案影印件。這是1915年11月22日出版的美國《獨立周刊》對袁世凱的專訪,題目是《中國的共和制將繼續(xù)下去》。
編者按中說:
“鑒于從遠東傳來的驚人消息——袁世凱總統(tǒng)正在策劃顛覆中國的共和制度,以便他自己做皇帝,我們很高興提供他親口給出的內(nèi)容相反的保證。”
袁世凱對《獨立周刊》記者說:
“你們的雜志一定有能力讓美國官方和人民深刻地明白:說我贊同恢復帝制,希望成為皇帝的論調(diào),并不是由我的朋友,而是由我的敵人虛構(gòu)的。
“中華民國是否會失敗?現(xiàn)在我申明,不會。……的確,在我國的一些地方,有復辟帝制呼聲。就在昨天,國會建議我下令召集國民大會,制定新憲法。命令正在制定,將在兩個星期內(nèi)頒布。我希望,在12月末或1月初召集大會。大會將有重要行動,但并不與變動政府形式發(fā)生聯(lián)系,盡管我希望某些部門,特別是行政部門的管理,以及省級選舉方式發(fā)生重大變化。可能會出現(xiàn)恢復君主制的問題,我相信會有相當長時間、相當認真的討論,但是,并沒有出現(xiàn)帝制派成氣候的跡象。”(劉路生譯)
然而,就在訪談還沒發(fā)表的11月20日,國民代表大會以絕對多數(shù)票批準了君主制。12月11日,各省代表假民意請求袁就任中華帝國皇帝,袁以無德無能婉拒;12月12日,他“不情愿”地同意了代表們的第二次請求。13日,他下令1916年新朝開啟,名為“洪憲元年”。
北京最大的綢緞莊“瑞蚨祥”承制了袁世凱的龍袍、于氏的娘娘服、眾妾的嬪妃服和皇子皇女服。那件龍袍,代價是70萬金;僅一雙文襪,就值4000金。
短短兩個月,袁世凱改主意了?
清末政局,不是一般的混亂。政壇角逐的目的在輸贏,而不在是非,每個人都沒有固定的敵友,卻都有諱莫如深的行為。
劉成禺在《世載堂雜憶》中披露了一次袁世凱和老友英國公使朱爾典的秘密談話,呈現(xiàn)出袁的另一種心態(tài)。
朱爾典:大總統(tǒng)實行君主立憲的日子一定不遠啦?
袁世凱:近年來各省將軍、巡按使,還有文武各官,都說不實行君主立憲不能鞏固國基。到了今天,全國都贊成了,我只有順從民意。
……
朱爾典:現(xiàn)在各國,不論實行君主制的還是實行民主制的,都沒有像大總統(tǒng)一樣,權(quán)力如此之大,責任如此之重的。英國女皇的權(quán)力不用說了,就是德皇、日皇、美國大總統(tǒng),他們的權(quán)力都不如您啊!
袁世凱:您這個說法,頗合情理。我現(xiàn)在所處的地位,一百分責任,我自己承擔了八十分,而各部加在一起擔了二十分……
朱爾典:如果換一個人擔此重任,那他就寢食俱廢啦!
袁世凱:我考慮帝制的事情,不過就在這幾年,只是與我的子孫,甚有關(guān)系。中國歷史,王子王孫,年深日久,到頭來沒有不弱之理,這也是可憂慮的……當初提出創(chuàng)立共和制的人,根本不知共和是什么東西;今天主張立憲君主,也不知立憲君主是什么東西。多數(shù)人民,腦海中存留的不過是漢、唐、明、清的專制君主。也許一百個人里有一個知道日本的君主制、美國的聯(lián)邦制。至于我要實行的這個立憲君主制,他們恐怕做夢也猜不出是什么東西……
5種人鼓動袁世凱稱帝
據(jù)幕府里陪伴十多年的張一麟與劉成禺在南京的長談可知,民國元年,袁“尚知在《約法》中討生活,無違背民國意”,然而,他辦不成事。
駱寶善告訴記者:分攤權(quán)利的機構(gòu)太多,議會、參議院、眾議院,且國民黨占議員的多數(shù),幾乎任何一件法令都通不過;任何事情都反對,又說不清原因,永遠在扯皮。這種花樣翻新的選舉和分散權(quán)力,對于習慣了獨斷專行的中國首腦來說,近乎謀害。而分散權(quán)力有什么好處,當時幾乎沒有人能看出來。
“民初那幾年,中國真的不具備實行民主共和的條件。真正制造輿論和接受輿論的人就那么一小層,老百姓不懂,他們也未必真懂,包括孫中山領導的主張共和的革命黨人也不懂。孫中山制定《臨時約法》,并不是用來實行共和、約束自己,而是用來約束袁世凱的,這一點他自己承認,今天的學界也沒有異議。總之,就中國當時的思想基礎、制度基礎,想要實行共和是非常困難的。”駱寶善說。
《王筱汀日記》的作者王錫彤(字筱汀)是袁世凱興辦實業(yè)的得力助手,他在日記中描述了袁稱帝前一個月已經(jīng)四伏的危機:表面上各省紛紛成立籌安會分會,請愿帝制者頻頻組織上書,但云南、四川已在興師,中央雖派兵討伐,但將帥一直都在觀望,不肯用力;“內(nèi)則段芝貴別有懷抱,外則閻百川(錫山)、馮華甫(國璋)均另作主張”;大典籌備處興高采烈,各種費用目不睱接地攤派給各省,跟前清祝壽時沒什么兩樣;各省督撫雖然口頭上都答應認捐巨款,但實際上“虛與委蛇,待時而動矣”!
即位當天,護國軍內(nèi)亂再起;第54天,袁世凱宣布推遲登基。四面楚歌的皇帝當?shù)降?0天,袁世凱不得不召秘書張一麟起草撤銷帝制的文告。國號、年號、國旗都定了,龍袍、龍椅也做好了,還沒來得及登基,朝代便告終結(jié)。
張一麟憶述當時情形:“那天,項城把我叫去說:‘我糊涂,沒能聽你的話,以至于此。’……他意思是直接命令取消,并將擁戴書焚毀。我說,這件事你是被小人蒙蔽了。袁回答說,這件事是我自己不好,不能怪罪別人。”
閻錫山在回憶錄里細致分析過當時鼓動袁世凱稱帝的5種人:一是長子袁克定太想通過立太子而承大統(tǒng);二是清廷的舊官僚,意在封公封候;三是滿清的親臣,意在促袁失敗,好復辟;四是副總統(tǒng)黎元洪的羽翼,意在陷袁于不義,使黎能夠繼任總統(tǒng);五是日英俄三國,意在促中國于分崩離析,使之永陷貧弱落后之境地,以保持它們在中國的利益。
閻錫山對擁帝派朋友說過:“你們這是要把大總統(tǒng)往爐火里推。”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南方人物周刊(2009-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