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秀美山水 >> 瀏覽相關信息

告訴你一個真實的袁世凱(3)

2014/6/20 14:23:22 點擊數: 【字體:



    從《二十一條》到“十二條”

   
晚清最恨日本的有兩個人,一個李鴻章,一個袁世凱。李鴻章臉上挨了日本人的子彈,雖然日本天皇及皇后派人送來親手折疊的紗布,可中堂大人就是留著子彈在臉上不取,以便在《辛丑條約》的談判中討價還價。

    袁世凱與日本的過節,可以追溯到駐朝鮮時期。1884年朝鮮宮廷政變中,袁世凱入宮救駕,平定了親日的“開化黨”人作亂,日本人很生氣,但伊藤博文看重他,當李鴻章感慨人才難得時,伊藤說:“以袁世凱的才干,只當小差,難怪貴國缺人才。”

    甲午戰爭時期,袁世凱對日本態度強硬。日俄戰爭時期,袁世凱實際上做了不少有利于日本軍方的事;在他所練的新軍中,日本教官也發揮了不少作用。

    日俄戰爭后,美國與日本、沙俄爭奪東北日益激烈,袁世凱“以夷制夷”,聯美、德制日,讓日本生氣。1908年建漢冶萍煤礦公司,盛宣懷向日本借款,日本要求一部分管理權,袁世凱卻主張將公司收歸國有,沒談成,日本也生氣。

    辛亥年間,袁世凱在外交上依賴英美,英美等國也公開支持袁世凱掌權,日本顯得落后,于是認為如果袁世凱當國,日本在中國就不可能獲得最大利益。1913、1914年,日本對德宣戰,強占青島,在山東半島登陸;到了1915年,就端出了《二十一條》。

    據曹汝霖(時任外交部次長)回憶,他收到的袁世凱批閱件上有這樣的文字——

    針對合辦礦業:“可答應一二處,須照礦業條例辦理,愈少愈好,可留予國人自辦。”

    針對建造鐵路:“須與他國借款造路相同,鐵路行政權須由中國人自行管理,日本只可允以管理借款之會計審核權,惟須斟酌慎重。”

    針對開商埠:“須用自開辦法,并應限制,免日本人充斥而來,反客為主。”

    針對漢冶萍礦廠:“這是商辦公司,政府不能代謀。”

    針對福建讓與:“荒唐、荒唐,領土怎能讓與第三國。”

    針對內地雜居:“治外法權沒有收回之前,不能允許雜居。”

    針對限制中國主權的第五號條款:“簡直似以朝鮮視我,這種條件豈平等國所應提出,實堪痛恨,萬萬不可開議,切記切記。”

    對照天津市歷史檔案館現存的袁世凱對《二十一條》說帖的朱批原件,可以發現更多的“字斟句酌”和“討價還價”,如日本政府提出的有關東部內蒙古借款、課稅、開埠、合辦農工業等方面的要求,袁世凱批:“辦不到”;有關日本臣民在滿州可租賃或購買土地,袁圏出“或購買”3字,批:“購買有礙完全領土”。最后,他寫道:“各條內多有干涉內政侵犯主權之處,實難同意。”

    曹汝霖在回憶錄里還披露了另一些情況:袁世凱特派日籍法律顧問有賀長雄回國,打探到日本天皇及政府尚未獲悉《二十一條》內容,是日本首相大隈重信借政府名義提出,帶有先斬后奏、事成邀功的意思。袁世凱獲信后高興地說:“得要領了,得要領了。滿洲以外的要求,當然半個字也不能答應他。”他同時派出耳目,探明日本天皇是否真會因談判破裂而出兵。

    一方面,陸徵祥(時任外交總長)、曹汝霖奉命想方設法拖延談判,譬如將每周談判從5次壓縮到3次,談判代表顧維鈞每次說完開場白即獻茶,盡量占用兩小時的談判時間;另一方面,袁世凱將此事透露給英、美、法、俄,想通過他們的利益爭奪給日本施加壓力;同時,他也將內幕透露給中外報界,借助國內民意和輿論。

    從1915年2月2日日本提出《二十一條》,到5月7日日本發出限時48小時答復的最后通牒,歷時105天,談判20多次。5月1日后,日本擺出大戰一場的姿態:軍艦在渤海一帶游弋;山東、奉天兵力增加;關東戒嚴,日僑紛紛回國。

    收到最后通牒的袁世凱召集政府要員開會,通告此事和不得不接受的原因,他說:“我國雖弱,茍侵及我主權,束縛我內政,如第五號所列者,我必誓死力拒。外交部恪守我的指示,堅拒到底,盡了最大之力……如今日人最后通牒已將第五條撤回,凡侵主權及自居優越各條亦盡力修改,并正式聲明將來膠州灣歸還中國。在南滿雖有居住權但須服從警察法令及課稅各條亦與中國人一律。因此,與初案相比已挽回許多……我國國力未充,目前尚難以兵戎相見。故權衡利害而不得不接受日本之最后通牒,是何等痛心,何等恥辱!……經此大難之后,大家務必認此次接受日本要求為奇恥大辱,本臥薪嘗膽之精神,做奮發有為之事業。舉凡軍事、政治、外交、財政,力求刷新,預定計劃,定年限,下決心,群策群力,期達目的……”他還引朱爾典的話,希望“埋頭十年,與日本抬頭相見”。

    5月25日,陸徵祥與日本正式簽訂討價還價后的《二十一條》,實際上是“十二條”。第五號共7條,沒有簽訂,此外刪除2條。

    當時留學美國的胡適說:“吾國此次對日交涉。可謂知己知彼,既知持重,又能有所不撓,能柔也能剛,此乃歷來外交史所未見。”

    30年代初,史家陳恭祿在其《中國近代史》中評點此事:“何可厚非。”

    民國著名記者陶菊隱雖對袁世凱評價不高,但在《袁世凱傳》中說:“外界傳說他與日本人訂立‘二十一條’另有密約,實在是沒有這回事情。袁世凱被迫在‘二十一條’上簽字后,好多天神志為之不寧。他讓丁佛言撰寫了一本書,叫《中日交涉失敗史》,印了5萬冊,密存山東模范監獄。他常對左右說:‘勾踐不忘會稽之恥,最后終于打敗了吳國;那些咄咄逼人的人終有肉袒牽羊之一日,到那時,此書就可以問世了。’”

    新近發現的一些資料表明,條約簽訂之前還有另一重壓力——

    日本駐華公使日置益向袁世凱面遞“二十一條”時,曾說“彼等(指中國革命黨)與政府外之有力日人有密切之關系,除非中國政府給予友誼證明,日本政府不能阻止此輩之擾亂中國”(引自王蕓生《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在“二十一條”談判過程中,日置益的說法顯然讓袁世凱感到了壓力。袁世凱方面(不是袁本人)曾因此罵孫中山“將效法吳三桂,引外兵擾亂本國”。二次革命之后,孫中山被通緝,流亡日本。現在日本外務省檔案館確實存有一份孫中山與日本人簽訂的《盟約》。按照《盟約》,如果日本人出錢或武器,幫助他重新在大陸奪取政權的話,(孫)就把滿洲割讓給日本。這個問題現在爭議得非常厲害。每次開學術會議,幾方的學者都恨不得打起來。日本學者都堅持認為這是真的,臺灣學者堅持說這是假的,部分大陸學者傾向于認為是真的。”

    駱寶善先生說:“中國,包括世界上任何一個落后國家和民族的政治勢力,想要在本國實現自己的政治目標,都要依靠外國的力量,不管打什么樣的旗號。在尋求政治上、經濟上支持的時候,只能拿國家主權、國家利益做交易。”

    被遮蔽的功績

   
袁世凱從1903年起在中國搞軍事現代化,在華北組建了6個師的新軍,這是中國近代第一支新式軍隊。他先后雇傭了德國、日本的教官,并且辦了步、炮、騎、工兵,甚至設立了現代化的通訊兵學校。北洋系軍事人才濟濟,至少有5個先后當上了中華民國的總統或總理。

    人們不太知道的是,袁世凱也是第一個在中國建立巡警制度的人。

    1900年以前,中國的城市里沒有巡警,維持治安由駐防軍或衙役負責。租界出現以后,中國人看到西方的警察。1902年,袁世凱擔任直隸總督和北洋大臣期間,在直隸省城保定建立了巡警總局和分局,并參照外國擬定了中國最早的《警務章程》。1905年,清廷在北京、天津也建立了巡警制度,4年后,全國各大城市都有了巡警。

    直隸總督任上,袁世凱推行新政的主要成績是支持創辦實業、發展商業,地點主要在天津。

    1900年以前,天津民族資本企業不過四五家,袁世凱重用周學熙,創辦直隸工藝總局,幾年后發展到一邊辦廠,一邊辦相關學堂,使天津成為中國北方的實業中心,其中機器造紙、織造、電燈、自來水、煙草企業,特別是年產水泥20萬桶的啟新洋灰公司,都是全國規模最大的。

    1910年的南洋勸業會(一個國際性的實業博覽會)上,參觀了直隸館的實業家張謇在當天日記中寫道:“袁世凱確能干事,此人與別人畢竟不同,在工業上尤有擅長過人之處,遠遠勝過了江蘇。”

    袁世凱在直隸總督任上創辦的各式新式學堂不下幾十所,除了小學、中學、大學,還包括專科、技術、師范、醫學、政治、軍事等多種學堂。

    1905年,他督修了中國人自己建造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他出面籌錢,資金很快到位,進口的鋼軌、枕木、機器、器材還都免了稅;他任命當年的“留美幼童”詹天佑為總工程師兼辦路務。這段鐵路雖然只有170多里長,但途經居庸關、八達嶺,地形復雜、工程難度高。詹天佑發明了許多新技術,比如用兩個車頭一拉一推,巧妙解決了牽引力不足的問題。兩年后,袁世凱奏請朝廷任命詹天佑出任漢粵川鐵路總辦。此外,新易鐵路、中國和比利時合資建成的蘆漢鐵路,都有袁世凱的功勞。

    辛亥革命后,南京臨時政府在“節制資本”思想的影響下,反對保護私有財產,而北京臨時政府提出“保護私產”、“經營自由”。財產私有,主要表現在“土地私有”,當時大批旗人變相出賣土地,許多封建官地和公田轉到私人手里。譬如,從1910年至1929年,黑龍江省95%的土地歸私人所有。

    現在公認,民國初年有一個民族資本發展的“黃金期”。一方面,它是“一戰”造成的,另一方面,如果沒有袁世凱的近代化意識和對外開放,“黃金期”不可能形成。學者蘇全有認為,袁世凱的對外開放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自開通商業“特區”,擴大開放范圍;二是引進外資,尤其注重僑資。

    北京民國政府解除了呈請開辦企業的若干限制,從1912年到1914年這3年間,新開的工廠為4000家,民族資本興建的面粉廠、火柴廠、卷煙廠、造紙廠以及采煤、冶煉企業,有了一個長足的發展。這其中,北洋系將領大多是新式工業的直接投資者和參與者,民國政府自總統、副總統以降,幾乎人人染指企業。如袁世凱是開灤煤礦、啟新洋灰公司和自來水公司巨額股票持有者;黎元洪參與銀行、企業12家;曹錕7家;段祺瑞9家;徐世昌7家。

    駱寶善斷言:盡管有私利交織其間,但袁世凱在推動中國走向近代化的路上確實做了很多實事,比孫中山做得多。

    咎由自取

   
1916年正月十五,當了15天皇帝的袁世凱正吃元宵,忽然,六、八、九3位姨太太為了“妃”、“嬪”之稱當著他的面爭起來了。袁世凱長嘆一口氣,說:“別鬧啦!你們都要回彰德,等著送我的靈柩一塊兒回去吧!”說完回辦公室去了。從此,這個精力旺盛、除了腿部有輕微風寒幾乎從不生病的男人食量漸減,懨懨成病。

    七子袁克齊回憶了父親的彌留之際:“記得我父親死的那一天,曾把我大哥叫到里屋去,我們在外屋聽見我父親說:‘這個事我做錯了,你以后不要再上那幾個人的當。’過了半小時,他就死了。”

    那幾個人是誰?是北洋系蔡鍔、稱病拒絕討蔡的段祺瑞、袁克定的把兄弟陳宦、北洋弟子陳樹藩、湯薌銘?還是趁勢斂財、最終富比王侯的管家袁乃寬?

    帝制失敗后,袁世凱曾對幕僚張一麟吐露:“吾今日始知淡于功名、富貴、官爵、利欲者,乃真國士也。仲仁在予幕數十年,未嘗有一字要求官階俸給,嚴范孫(嚴修)與我交數十年,亦未嘗言及官階升遷,二人皆苦口阻止帝制,有國士在前,而不能聽從其諫勸,吾甚恥之。……總之,我歷事時多,讀書時少,咎由自取,不必怨人。”

    袁世凱身后,留下一個軍閥混戰、武夫當國的亂局。各省督軍,加上大約200名佩戴勛章的將軍,率領他們步履蹣跚的隊伍,從一地到另一地。每到一地,就將苛捐雜稅強加到百姓頭上。

    看看幾十年里人民背上的種種捐稅吧:燈膏捐、肉捐、車馬捐、厘捐、酒捐、煤炭捐、房捐、蠶絲捐、茶攤捐、鋪捐、統捐、茶捐、茶碗捐、船捐、靛捐、旱挑捐、展簾捐、獵捐、漁捐、剃發捐、糖捐、雞鴨捐、小商品捐、學捐、車帖捐、器具捐、柴草捐、糞捐、國民捐、米捐、路礦捐、花布捐、警捐、花捐、畝捐、牛馬捐、果捐、秤捐、竹木捐、牌照捐、戲捐、出口捐、契紙捐、戶口捐、文廟捐、油坊捐、染坊捐、紙捐、河捐、路捐、教養捐、煙絲捐、轎捐、檳榔捐、瓷器捐、巫道僧尼捐、紅事捐、農會捐、洋藥統捐,等等。

    12年軍閥混戰與袁世凱主政時期相比照,章太炎的評價是,“一蟹不如一蟹”。

(原標題:告訴你一個真實的袁世凱)作者:李宗陶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南方人物周刊(2009-11-04)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