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的悲劇也是中國的悲劇(2)
2014/6/23 10:47:51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而辛亥以后,地方主義更加不可遏制,各地當權者,無論新舊,都是據地自雄的軍閥。孫中山號稱是獨立各省擁戴的大總統,但沒有一個省給他一分錢。連政府的開張費用,都是那個當了狀元不做官的張謇借來的。趕走國*民*黨人,唐德剛先生說是袁世凱在削藩,但是實際上是削了弱藩換上了強藩,龍濟光、張勛、李純甚至袁世凱最得力的大將馮國璋,占了國*民*黨人的地盤之后,都不太聽招呼了。二次革命后,看起來大獲全勝的袁世凱,實際上面對的是一個五代十國的局面,連昔日言聽計從的北洋諸將,此時都成驕兵悍將,不僅不聽政令,甚至連上解款也日益含糊起來。所以,我們才看到了一系列的變革,什么廢督,什么虛省設道,什么文官政治,甚至包括設立將帥團,統統都是沖地方的大小軍閥去的。
然而,這種與虎謀皮的舉措,具體實行起來,不用說是障礙重重,推行得好是艱難。在這時候,顯然袁世凱想起了當年在大清國的情景,皇帝的權威之重,即使像他這樣權傾朝野、盤根錯節的人物,想要拿掉,一紙詔書也就搞定。到了這個時候,某些謀士自以為聰明的鼓噪也就聽得進去了,而來自大洋彼岸的政治學權威的理論,則恰逢其時地成了讓火燒得更旺的東風(借東風的恰是那個堅持憲政的宋教仁,是他聘的古德諾)。從某種意義上說,袁世凱的洪憲帝制,實際上是又一次急進的中央集權運動,在這場運動里,皇帝不僅僅是一種名號,而是一種可以重樹政治權威的架構,一種古老但曾經行之有效的意識形態,顯然,這場運動跟清末那些少不更事的滿族權貴發起的運動一樣,以慘敗而告終。
諳于權術的袁世凱,顯然既迷惑于昔日帝制權威的幻象,又迷惑于社會上一般人對民國的反感。他忘了帝制權威已經被辛亥革命給打碎了,再度重建不僅需要時日,而且要有強大的武力作為背景(而此時連他的嫡系武力都不聽招呼了)。他更忘了,那些散在各地的驕兵悍將,正苦于沒有借口來反抗他重樹中央權威的舉措,而袁世凱的稱帝之舉,恰好他們提供了一個大舉反叛的合法借口,在歷史進化論尚未破產的時候,這種借口顯得是那么的堂堂正正。如果蔡鍔不起兵,或許袁世凱還可以拖些日子,只要蔡鍔舉起了討袁的旗幟,那么袁世凱的眾叛親離是必然的結果,大名鼎鼎的蔡將軍,其實也不過是那個恰好點了一堆本該燒起來的干柴的人。說實在的,蔡鍔那三千缺槍少彈的討袁軍能有多大力量,真正致袁世凱死命的恰是他自己曾經十分效忠的部下。
袁世凱遺臭萬年了,連十分曠達的唐德剛先生,都拿他的稱帝之舉,跟汪精衛的叛國當漢奸相類比,說他們一失足成千古恨,“卿本佳人,奈何做賊”?然而,細想想,這兩個人其實不一樣,袁世凱并沒有違反民族大義,賣國當漢奸,他的所作所為,只是不恰當地進行了一次政治體制的改革,開了慣常所謂的倒車而已,而且這個所謂的倒車,退得實際上也有限,絕非像后來人們批判的那樣,退到清朝新政之前去,他的帝制不過是君主立憲而已。
以今天的眼光觀之,其實古德諾的說法并沒有錯,在那個時代,君主立憲和民主共和制度并無優劣之分,關鍵看國情合適不合適。盡管如此,袁世凱還是遺臭萬年了,甚至比當了漢奸的汪精衛還要臭,這里,袁氏的臭,既有后來的主政者為樹立孫中山而做反襯的意識形態需要,也出于歷史進化論的強大拉動,當然,這也是一種意識形態,而且是國共兩黨所共同接受的意識形態。
人們寧愿相信,歷史只能向前走,不能哪怕稍微后退一點,而這個前進的方向,則是由西方現代史所規定的,離君主越遠的制度,就越先進,革命越徹底的制度也越進步,而先進和進步是不能違抗的,否則就是反動,凡是反動的人,跟漢奸賣國賊也就相差無幾了。
袁世凱的悲劇,其實并不只是他個人的悲劇,也是中國的悲劇。時間離袁世凱的悲劇,已經過去快100年了,如果還沒有人費心考察一下,歷史是否真的是按進化論劃的直線行進的,那可就是出上演近百年的悲劇了。
(原標題:袁世凱的悲劇也是中國的悲劇)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鳳凰網(2009-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