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謁開封倉頡墓:天下文字祖 古今翰墨師
2014/12/4 11:30:55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由于文字的發明及其應用于文獻而過渡到文明時代。”
我將恩格斯的這段話寫在前面,只想證明創造文字是多么偉大的創舉。迄今為止,人類可以證明的是古埃及、古巴比倫和古中國創造了古代文字。在遠古輝煌一時的古埃及文字、古巴比倫文字徹底消亡的今天,古老的漢字仍然保持著其青春與活力,沒有停頓地使用,成為世界上唯一有著嚴密體系的表意文字,這本身就是蓋著創造者印章的無與倫比的民族光榮。
倉頡(在古典籍中,倉頡也作蒼頡)據傳說是漢字的創造者。正是一年好春景,楊柳吐翠,花朵綻放,我們于一個炎熱的正午前去拜謁倉頡墓。
倉頡墓在郊區柳園口鄉劉莊附近,黃河大堤之外。穿過郁郁蔥蔥的艾草與莊稼掩映的土路,便可以看到倉頡墓的身影。它北望黃河,南臨大堤,在青翠楊樹與周圍肥田沃野的映襯之下,甚為顯眼。走近它,其上芳草萋萋,有市文物部門立的碑。現在,倉頡墓墓高3米多,周長50米。據明、清時的記載,此處原有石牌坊、倉頡廟等建筑。這些建筑的遺跡,20世紀60年代還有人看到,“文革”后就不見了。這座寂寞的黃土似乎在訴說上古時代,人類是如何地撕裂和梳理蒙昧與文明的纏繞扭結,渲染5000年文明的漢字從這里是怎樣地走到人世間,磅礴于世界的。
上古時代,在文字發明之前,人們主要采取結繩記事方法,既不方便,又非常晦澀,嚴重影響了正常生產生活秩序和社會發展。《易經·系辭》說:“上古結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人們一般認為“后世圣人”指的是倉潁至少在戰國時期,已有倉頡造字的說法。《韓非子》、《淮南子》、《說文解字》等書都認為倉頡創造了文字。《辭海》雖然沒有肯定倉頡是文字的發明和創始人,可是根據《荀子·解蔽》所說的“好書者眾矣,倉頡獨傳者壹也”,還是作了“可能只是古代整理文字的一個代表人物”的解釋,依舊把倉頡和文字拉上了關系。
倉頡,號史皇氏,姓侯岡,司馬遷、班固等史學家認為他是黃帝的史官。由于年代久遠,倉頡的情況缺乏記載,加之他活動的地域廣泛和后人對他的敬仰,所以倉頡的陵墓僅河南境內據傳就有開封、虞城、南樂等幾處。
開封的倉頡墓歷史久遠。據南宋人羅泌所撰《路史》所引的《禪通紀》稱:“倉頡居陽武而葬利鄉。”關于利鄉的位置,羅泌稱,浚儀縣即春秋之陽武高陽鄉也,或曰利鄉。北魏時期,酈道元在《水經注·渠水》中就指出:“大梁,本春秋之陽武高陽鄉也。”酈道元還引《陳留風俗志》說(浚儀)縣有倉頡師曠城。北宋末年,孟元老在所著的《東京夢華錄》中幾次提到,倉王廟在外城東北,都人燈節后出城探春,重陽節赴郊外登高,都是去州北倉王廟。宋代以后,開封人口銳減,城墻縮小,倉王墓便顯得極為偏僻。明、清時的地方志都指出:倉頡墓和廟在府城東北20里。明代《汴京遺跡志》載:“倉頡墓在城北時和保俗呼倉王冢是也。按《禪通紀》倉頡居陽武而葬利鄉,所謂利鄉即時和保之墟也。”由此可見,陽武和利鄉,都是開封在春秋時期的名稱。倉頡死后葬于他居住和造字的地方——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黃河岸邊的開封,是很自然的事。
倉頡曾被人們神化。《論衡》說倉虬龍顏侈侈四目靈光”。黃帝命他造字。一個大雪初霽之晨,倉頡上山打獵,看到從白雪皚皚的山谷中兩只小鳥在覓食。小鳥蹤跡遠去,只留下兩行爪櫻又有兩只山鹿竄出山林遠遁而去,留下清晰的蹄櫻倉頡思忖良久,頓然大悟:兩種動物其形不一,爪跡迥異,各繪其形,以示其狀,不就可以創造出代表萬物的文字嗎?于是,他“窮天地之變,仰觀奎星園曲之勢,俯察龜文鳥羽”,創造出我國最早的象形文字。《淮南子》中說“頡作書,天雨粟,鬼夜哭”。這種想象雖離奇荒誕,但其中卻孕育著深刻的含義。這是對文字威力形象化的贊歌。文字的發明,使千百萬人的經驗得以流傳,也使那些在黑暗中活動的魑魅魍魎無所逃其形、無處隱其身,歷史上永遠記錄他們的劣跡、罪惡,“鬼”怎能不躲在黑暗的角落里流淚哭泣呢?
倉頡踞今已經5000多年,我們中華民族5000年文明即是從他創造文字算起的。正是因為文字,5000年中華文明才得以保留到今天。據說,黃帝對倉頡發明和推廣文字的功勞非常看重。倉頡死后,他命人將其懸棺而葬之。為了紀念倉頡,奴隸社會就有人在他創造文字的地方為他造“倉頡造字臺”。解放前一些學堂,往往設有倉頡的牌位,初入學的學生先要對著倉頡的牌位磕頭,然后才啟蒙識字。
其實,在古文字的創造歷程中,除了倉頡外,還有傳說中的神農作穗書,黃帝作去書,祝融作古文,少吳作騖鳳書,曹陽氏作蝌蚪文,曹辛風作仙人書,帝堯作龜書,大禹鑄造九鼎而作鐘鼎文等等,不一而足。這些人均為上古時期神話或傳說中的人物。無論歷史上這些人是否真的存在,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歷史的每一次進步,都離不開勞動人民的實踐,文字從無到有也絕不會例外。人們對發明文字的祖先無限敬仰和欽佩,把發明文字的功勞歸于倉頡,正像說伏羲發明畜牧、后羿發明弓箭、神農后稷發明種植、夏禹的父親鯀發明筑城一樣,將祖先的創造力賦于一身,才使神話和傳說如此神奇動人,流傳不斷。
江澤民同志說:“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帶來生機,創新意味著活力,創新孕育著發展。在這個春日的正午,我們觸摸的該是怎樣博大英明的靈魂呢?我們得益的又豈止是漢字呈現給我們的博大與恢弘?面對一個創造性的先祖,你就會理解生活的真諦,理解生命的本質,理解勞動和創造的全部意義了。
據有關資料記載,1992年6月3日的《開封日報》報道了我市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18處,倉頡墓名列榜首。但陜西白水的倉頡廟仍搶在了前面,已經成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92年8月29日的《人民日報》報道:“由社會各界集資重塑的倉頡廟倉頡圣像,最近在陜西省白水縣舉行開光儀式后,已對中外游人開放。”因此,我市一些有識之士一直呼吁修復倉頡墓,使之成為一個旅游景點。據悉,郊區有關部門已經有初步的規劃。相信不久的將來,開封倉頡墓一定會受到越來越多的人們拜謁的。 任崇熹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開封日報(2004-05-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