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名士黃叔度
2014/5/13 14:39:30 點擊數(shù):
【字體:大 中 小】
位于淮河之濱的正陽縣,不靠山,不臨海,人口不足百萬。然而在東漢末年出了一位可傳可頌的人物,他就是被歷代尊稱為“賢士、人鏡、征君”的東漢清流名士黃叔度。
黃叔度,現(xiàn)代人對他恐怕不太了解。《后漢書·黃憲傳》開篇說:“黃憲,字叔度,汝南慎陽(今正陽)人也,世貧賤,父為牛醫(yī)。”就是這位牛醫(yī)的兒子,勤勉好學,修為操守,淡泊名利,不僅成為飽學之士,而且做到了如孔子所說的“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論語·季氏》),其德行修為方面受好評的程度卻很高,造就了漢末亂世的一個道德楷模,被歷代士人尊稱為“顏淵”、“人鏡”,與他同時代的荀淑、戴良、陳蕃等達官顯宦清流人物對黃叔度更是推崇備至。
先說荀淑。荀淑(83~149),字季和,潁川潁陰(今許昌人)。荀況的第十一代孫,三國時曹操謀士荀彧的祖父。荀淑是漢末“海內(nèi)所師”的大名士,素有“清識難尚”之譽。《后漢書·黃憲傳》說,潁川荀淑至慎陽,遇憲于逆旅,時年十四,淑悚然異之,揖與語,移日不能去。謂憲曰:“子,吾之師表也。”
既而前至袁閬(閎)所,未及勞問,逆曰:“子國有顏子,寧識之乎?”閬曰:“見吾叔度邪?”這段文字的意思說明,潁川名士荀淑,有一次到慎陽游學,在一家旅店里偶遇相當于今天的初中二年級學生黃叔度,是何等的風流儒雅,彬彬有禮,談吐之間所表現(xiàn)出的不凡氣質(zhì),令荀淑如此敬仰,口服心服呀!再看荀淑去拜訪慎陽的另一位名士袁閬(字奉高),一到袁的住所,就問:“你這個地方有個當世顏回,你可知道?”袁閬馬上說:“你一定見過我們的叔度了吧?”由此可見,十四歲的黃叔度在鄉(xiāng)里早有當世顏回的聲譽。
《后漢書·黃憲傳》接著記載另一個故事:是時,同郡戴良才高倨傲,而見憲未嘗不正容,及歸,罔然若有所失也。其母問曰:“汝復從牛醫(yī)兒來邪?”對曰:“良不見叔度,不自以為不及;既睹其人,則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固難得而測矣。”戴良,字守鸞,慎陽人,曾祖父戴尊,平帝時為侍御史。《后漢書》本傳上說戴良“才高倨傲”,自比大禹、仲尼,曾發(fā)出“獨步天下,誰能為偶”的豪言。這樣一個狂放不羈的人見到黃叔度卻“未嘗不正容”,甚至悵然若失。可見他對黃叔度是真心服膺。
當時還有兩個人最推崇黃叔度,一個叫周子居,一個叫郭泰。他們都把黃叔度比作“人鏡”。《世說新語》說,周子居常云:“吾時月不見黃叔度,則鄙吝之心已復生矣。”周子居名乘,東漢汝南安城人,曾為泰山太守,在職時品行端莊,勵精圖治,是一位為人稱道的地方長官。就是這樣一位品德很高的人物還常說:一個月不見黃生,淺薄庸俗的壞毛病就又犯了。《后漢書·黃憲傳》說,同郡陳蕃、周舉(周子居)常相謂曰:“時月之間不見黃生,則鄙吝之萌復存乎心。”陳蕃,字仲舉,平輿縣人。曾為豫章太守。陳蕃后來官至太尉、太傅、位列三公,還念念不忘黃叔度,他常在朝堂上感慨說:“假如叔度還在,我不敢先佩相印啊!”這句話《后漢書》的原文是“及蕃為三公,臨朝嘆曰:叔度若再,吾不敢先配印綬矣”。
再說郭泰。郭泰(128~169),字林宗,山西太原人,漢末太學生領(lǐng)袖,是當時出名的人物品評大師。“叔度汪汪”的典故,就是他創(chuàng)出來的。
《世說新語·德行》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郭林宗至汝南,造袁奉高,車不停軌,鸞不輟軛;詣黃叔度,乃彌日信宿。人問其故,林宗曰:“叔度汪汪如萬頃之陂,澄之不清,擾之不濁,其器深廣,難測量也。”
用現(xiàn)在的話說,郭林宗到汝南先造訪袁奉高,車子都沒滅火,見過面,又急忙登車離去。而拜訪黃叔度時,兩人“話逢知己千言少”,談得天昏地黑,連日整宿,流連忘返。別人問他什么原因,郭說:“黃叔度好比萬頃的湖泊那樣寬闊深邃,澄之不可能使其更清,攪之也不可能使其更濁,他的器量淵深廣大,很難測量啊!”后人評論說:“澄之不清,擾之不濁,大海之度;斟之不盈,酌之不虛,大海之量。”由此可見,黃叔度氣勢恢弘的君子風格,是周子居、郭泰等人深深折服的主要原因。他們不僅從內(nèi)心崇拜,而且把黃叔度視若“人鏡”,自覺以黃叔度為榜樣,“吾日三省吾身”,照去自身心靈上的雜塵,像黃叔度那樣潔身立世,清白做人。
最讓人稱道的是“叔度不仕”德行。史書上說,黃叔度直性高邁,屢征不仕,多次拒絕做官的機會。起初他被選拔為孝廉,又召到公府,他就是不接受。汝南郡太守王龔,禮賢下士,擢拔了許多人才,但終究無法請黃叔度出道為官。黃叔度居家長期過著不與世俗同流合污、閉門謝客的生活。所以,在他四十八歲去世時,天下號為“征君”。征君者,屢征不仕的君子也。被褐懷玉,甘居貧賤,追求精神自由,這讓那些利祿之輩自慚形穢。
“黃叔度不仕”即堅持不從政為官,到底為什么?這得從漢末亂世說起:奸佞當?shù)溃骰枵裕毟徊痪瑥妱萑菏虊m上,皇權(quán)統(tǒng)治者的道德資源告罄,酷吏治國、官場傾軋、吏治腐敗,不同利益集團明爭暗斗,各種社會矛盾已展現(xiàn)無余。“春江水暖鴨先知”。聰明的文人,是社會的魂靈。他們理所當然已經(jīng)敏感地察覺出深刻的社會存在問題,開始喚起了人性的覺醒,這點點覺醒在今天看來是極其難能可貴的。
黃叔度就是這些徹悟達觀之士的一個代表。他們個人主體性特別強,到達學問自覺的層次,不為官用,也不去當點綴升平的“時髦”圣賢,徹悟世道和官場滄桑,卻不乞求神靈、皈依宗教、遁入空門,其精神境界又高于一般隱士君子之流。
黃叔度清靜無為觀念,其思想和行為受到當時社會的局限,不犯上,不作亂,安貧樂道,與世無爭。在某種程度上給當時出類拔萃的精英文人一個精神導向,或歸隱田園,嘯傲山林,或暗珠明投,或老死田間。
黃叔度身處濁世,正直純潔,耿介有度,不趨炎附勢,不同流合污,在漢末亂世,選擇“不仕”,這些正是他的不凡之處。其高尚的道德品格不僅被同時代達官名流所折服,而且令后世名人賢俊所仰慕。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于建中四年(783年)拜謁黃叔度墓并親書“漢黃叔度墓”5字碑文。其字“端莊篤實,清勁豐潤”,歷近兩千余載,仍然光彩照人。自魏晉以后,歷代文人墨客,慕黃公高名,吟詩作詞,頌其懿德。唐黃滔《祭翠補闕道融文》稱:“多君子士元廊廟,待我以叔度陂湖”。“叔度陂湖”成為贊美人格雅量的一種象征。
北宋大文學家黃庭堅《汴岸置酒贈黃十七》曰:
吾宗端居叢百憂,長歌勸之肯出游。
黃流不解涴明月,碧樹為我生涼秋。
初平群羊置莫問,叔度千頃醉即休。
誰倚柁樓吹玉笛,斗杓寒掛屋山頭。
明張睿(張璇)游覽黃憲故里后,詩云:
麒麟高冢臥蓬蒿,千載芳名北斗高。
郭泰有言真國士,陳蕃推羨見人豪。
鳴騶入谷非容致,鴻鵠沖天未易招。
自恨晚生無復見,也將鄙吝自潛消。
明末人士曹文談拜謁黃叔度墓詩曰:
探奇偶爾向天中,仰止高山拜下風。
鉤黨姑從陳跡論,芳靈應(yīng)許夢魂通。
千年馬鬣欽黃子,七尺螭碑重魯公。
仿佛懿型如可即,遙看云跡羨飛鴻。
縱觀黃叔度一生,一沒做過一天官,無功可言;二沒有什么著述,無言可立,但他卻以清白之身而入正史《后漢書》,并為他單獨列傳,奇哉!據(jù)傳黃叔度死時正陽縣城萬人空巷,享盡哀榮。這對于今天來說,似乎是一個遙不可及的神話。其事跡或可供好古者嘆賞唏噓,其精神在當下社會,則早已成為絕唱。特別是當今價值觀日益多元化的情況下,雖然“官本位”意識古已有之,然而今天則更為強烈。
黃叔度在那樣一個污濁的世道,堅守住了自己的道德底線,張揚了自己的個人意志,擯棄了根深蒂固的傳統(tǒng)奴性,活出了與眾不同的自我。然而令我們敬仰的黃叔度,不僅自己的品格高尚,而且能將自己的品格傳播給他人的可貴精神,或許正是當代社會所缺失的。在物欲橫流的時代,少之又少的人將精神傳播出去,感染他人,恢復高尚道德風尚,發(fā)掘出人性的真諦,他們是道德與人性化的時代英雄。(原標題:漢名士黃叔度)作者:王淑和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駐馬店新聞網(wǎng)(2012-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