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秀美山水 >> 瀏覽相關信息

孔子與宋——“祖先之國 夢回之地”系列之二 孔子還鄉學殷禮

2013/7/31 10:45:43 點擊數: 【字體:

 

    2008年11月25日下午5時,記者和夏邑縣博物館館長張帆女士從還鄉祠出來,向西步行一里到彭林村。村西有一片楊樹林,林子北頭有一處磚墻圍起的院落,張帆說:“這兒,相傳就是夏邑孔林,是孔子老祖宗的葬地,據說從他的十世祖弗父何到他曾祖父孔防叔之前,都埋在這兒。”

  傳說當年夏邑孔林規模很大,但具體位置今已不存。張帆所指認的地方,是依據民間“官(棺)上官(棺)”傳說推斷而來的。

  張帆說:“明代,夏邑彭氏始祖帶兩個兒子自江西遷來,居住在夏邑縣北司道口。當時司道口是豫東重鎮,有水旱碼頭。彭氏始祖靠做生意養家。后彭氏始祖去世了,因彭家是外來戶,沒一寸土地,有人給他的兩個兒子出主意,說可以將其父埋在西南古黃河灘里那片荒地上。”

  出殯時天降大雪,沒法抬棺,兄弟兩個將老人的棺木放在牛車上往黃河荒灘趕。積雪太深,當他們走到古黃河東邊一片高地時,牛累得走不動了。雪越下越大,兄弟倆沒法,只好就地挖坑埋葬老人。沒挖多久,他們發現下面是一口大棺材。兄弟倆累得筋疲力盡,雪又打得人睜不開眼,就草草地將老人掩埋在古棺材之上。他們不知道,這兒正是孔林所在地,那口大棺材正是孔家先祖的棺材。“這以后彭家可就發了,僅進士就出了十幾個。還有人在山西、江西等地做了大官。很多人說,彭家占了孔家風水,棺(官)上加棺(官)。”張帆說。

  彭家認為這塊地好,就拿它當了祖墳,年深日久成了“彭林”。林子北頭院子里,還建了彭氏祠堂,村子也以彭林為名。在夏邑,彭林名頭慢慢蓋過了孔林。

  據《夏邑縣志》和《孔氏族譜》等記載,孔子四十五代孫孔良輔、孔彥輔在夏邑曾居住多年,后返魯。良輔死后葬曲阜孔林,彥輔則葬夏邑孔林,墓址無考。到了元代,孔彥輔九世孫孔思忠逃難到山西,夏邑還鄉祠無族人看管,有游僧到此,立了佛像,廢祠為寺。孔林情況,更沒人知曉。

  “元大德二年(1298年)至明萬歷三十年(1602年)的三百多年間,黃河八次決口,相傳孔林中孔氏先塋與孔氏諸靈皆淤埋地下,因此想解讀孔氏子孫歷代還鄉情況,資料極少。”夏邑師范學校原校長司英戰先生講道。

  那么,夏邑現在還有沒有孔子后裔呢?

  “有,有1600多人,主要集中在孔莊鄉孔莊村及縣北司道口村。這一支據說是明末清初由山東遷來的,屬于孔氏第十二派中第四十戶,即林門戶。”84歲的孔子七十四代孫孔繁聰先生告訴記者。

  孔繁聰先生已是四世同堂,他的孫子頗有孔姓榮譽感,告訴記者:“逢年過節時,我就到還鄉祠看看,也是慎終追遠。可惜的是沒人組織祭拜。我的父親還到曲阜朝拜過。”

  為復古孔子回宋國學“殷禮”

  孔防叔奔魯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紇。叔梁紇是孔子的父親,他是魯國陬邑宰(今曲阜市息陬鄉東南一帶)的長官,“縣級干部”。

  司馬遷說:“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野合何意?前人吵得一塌糊涂。很多人寧愿相信“野合”是說孔子父母年齡懸殊(父年近七十,母不到二十),婚姻不夠正式,而不是說野外交合。其實“野合根本沒這種復雜含義,司馬遷對孔子極為崇拜,他也不會故意污蔑圣人”。著名學者李零先生對這種“為尊者諱”不以為然。

  孔子是苦孩子,3歲死了父親。后來母親死了,他到處打聽父親埋在哪兒,打聽明白才把父母合葬。這說明他對自己的身世并不清楚。

  孔子視魯國為“父母之邦”,有感情。他對“祖先之國”宋國,也有情感牽系。《禮記》中記載孔子自道:“丘少居魯,衣逢掖之衣;長居宋,冠章甫之冠。”意思是我少年時住在魯國,穿袖子寬大的衣服。長大后住在宋國,戴章甫之冠。章甫是殷人的一種帽子,故殷人遺民孔子戴這種帽子。孔子死后,弟子們也給他戴了這種帽子。

  從這個記載看,孔子年輕時,回過宋國。他回宋國做什么呢?學殷禮。

  周武王伐紂完成,標志商朝完結。周人雖以“天命在我”的姿態君臨天下,卻以一種“小邦周”的謹慎對待“大邦殷”遺民。宋國不僅殷民集中,更作為前代文化象征存在。宋微子代殷之后,“奉其先祀”,保留了對商歷代先王禮祭的禮典,也保留了殷文化傳統,這正是周代宗法禮樂文化成為主旋律后,對前代文化的大度以及自身的文化要求。宋國在周初地位提升,成為一等大國,其文化價值也是重要砝碼。所以李零先生強調:“當時人們關于商的知識,主要靠宋。”

  孔子早年外出學禮,先到杞、宋兩國。到杞國學夏禮,到宋國學殷禮。杞國是夏后氏后裔封地,但時日太久,夏代文獻蕩然無存,遺跡已被湮沒。孔子到此考察夏禮,僅得到夏時歷法之書。去宋國學殷禮,文獻也不多,得到《坤乾》陰陽卜筮之書。因為孔子到宋學殷禮時,已是春秋晚期,距微子啟周初立國(公元前11世紀),已有五百多年。“但從這些文獻中也能看到陰陽的功能和禮的區分等次,并由此看到禮的演變道理和周轉程序。”夏邑孔子祖籍文化學會副會長張今吾先生說。

  孔子為什么要學夏禮、殷禮呢?因為孔子是個復古主義者。

  孔子思想是貴族本位,他的祖上,是宋國大貴族,到了父親叔梁紇,也不算社會底層。但父親死得早,他又是庶出的孩子,小時候既貧且賤,前后對比強烈。他對生活的時代不滿意,覺得當時的貴族不像話,不像從前的貴族,有道德學問,有一套老禮兒——他叫做君子。就像《紅與黑》中的于連,看不起當時的貴族,因為他認為自己比他們高貴,比他們會背拉丁文。孔子的一切思想都以君子為中心,他的理想國是君子國。

  對當世不滿意,孔子就成了復古主義者。他認為,好人活在古代,道德和歷史戧著走。先秦諸子,幾乎都這么想。包括最激進、最標新立異的法家,也拿古代說事,拿死人嚇唬活人。“當時人都相信,誰懂古事越多,學問就越大。”李零先生說。

  所以,孔子說:“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于我老彭。”還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者也。”什么意思呢?孔子說,我是信古好古的人,只傳舊說,不創新說。我不是生而知之,只是比較勤奮,我的知識,全是從古代學來的。

  孔子所說的古,遠古止于堯舜禹,近古限于三代夏商西周,東周是近現代。他的歷史視野,就這三段。

  孔子的復古,就像歐洲的“文藝復興”,不是為復古而復古,而是有強烈的現實目的。他借古代批評現實,借古代寄托理想,目的是改造社會,挽救世道人心。他要“復”的“古”,也就是他的理想君子國,主要是西周盛世。他是“身在東周,心在西周”。

  孔子想怎么“復古”呢?就是講禮,即制度沿革。孔子的“禮”念又是從何而來?從夏、商、周三代。他認為,三代制度,核心是禮。三代相因,有連續性,主要在禮制的損益。如果能把握這種損益,這兒加點,那兒減點,就能做到長程預測,“雖百世可知也”。

  孔子到杞國考察夏禮,到宋國考察殷禮,從杞推夏,從宋推殷,類似現代人類學的辦法,但時日久遠,史料缺環不少。所以記者并不高估孔子在宋國能學到多少殷禮。

  三代文明,孔子是各有所取。他的弟子顏淵向他請教治國之道,他不講富國強兵,而是個人享受日常生活。他說,歷法是夏代的好,車子是商代的好,帽子是周代的好,音樂是古典的好,最好把它們捏到一塊兒。這有點兒像孔子在《子路曾 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對曾 的贊賞,認為曾 所講理想,是春天時穿著春裝,和朋友洗洗澡吹吹風唱唱歌,正是可以享受的日常生活。

  這就是孔子的復古主義,渾身都要古典,但他最欣賞的,還是西周。他想率領大家奔西周。

  想“復古”的孔子,不僅到杞宋學殷禮、夏禮,還到周朝師事老子。司馬遷曾給孔子羅列了十個老師,但只是推測。孔子弟子子貢說,孔子傳“文武之道”,是跟很多人學的,沒有固定老師。

  孔子一生好學,到宋國學殷禮,不過是學習生涯中的尋常事而已。

  不尋常的是,他在宋國,不光是學習,還娶了個宋國太太。

  學禮期間孔子娶了個宋國太太

  據中國孔子基金會原會長、著名學者匡亞明先生《孔子評傳》中所述孔子年譜:公元前533年,孔子19歲,娶宋人亓官氏(又名并官氏)之女為妻。

  孔子結婚時,還在游學四方。一些學者推斷,他是在考察殷禮期間,與宋國大夫亓官氏相識,締定百年之好的。

  我國婚姻形式在周代已比較規范,《禮記·士婚禮》中記載,古人求婚,從開始征婚到正式結婚,要經過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迎親六道程序,簡稱“六禮”。孔子“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他一定是嚴格遵守禮節的。

  納采是男方提著一只雁到女方家提親。問名是切實問清楚女方出身,嫡出庶出,出生年月日等。納吉指問名之后,男方卜于家廟,以占婚事吉兇。如果占得吉兆,則再請媒人攜雁赴女方家告知,定下婚事。

  “孔子少也賤,當時在魯國不可能建有祖廟。那么他去哪兒納吉呢?他回了夏邑。相傳夏邑縣城北孔子還鄉祠南二里,核桃園村西側的三教堂,就是孔廟舊址。孔子納吉之禮很有可能在此進行。”張今吾先生分析。

  納吉之后是納征,男方送聘禮至女方家。女方受聘,婚姻關系正式確立。聘禮一般是彩色絲帛或成對鹿皮。依孔子少年貧寒的家境,聘禮不會太豐厚。

  之后是請期,即男到女方家商定結婚日期。

  最后一道禮節是迎親,指新郎在結婚那天黃昏,乘車前往新娘家接新娘。這是婚禮中最復雜、最隆重的一個環節。我們可以依古禮記載,還原一下當年孔子大婚的場景:

  黃昏,按照婚姻禮儀,19歲的孔子穿戴好衣冠,提著雁進了亓官氏家門,作揖謙讓登上廟堂,再下拜擺好雁,表明他是遵父母之命來迎娶的。然后走下堂,出門上新娘坐的馬車,把上車引繩交給新娘,駕車讓車輪轉過三圈,再改由車夫駕駛。自己乘車先到家門外等候。新娘到達后,仲尼向新娘作揖,請新娘進門。進行“合巹”儀式,即把一個瓠子做成兩個瓢狀飲酒器叫“巹”,兩人各持一“巹”飲酒,叫“合巹”。吃飯時,夫妻共享同一牲牢的食物,這都表示合為一體,尊卑同等,結為親眷。第二天清晨,新娘沐浴梳妝拜見公婆,婚禮才算基本結束。

  孔子重禮,亦重視“追遠”祭祀,他曾說:“祭如在……吾不與祭,如不祭。”意思是說祭祀祖先時,就像祖先真的在那里。如果自己不能參加祭祀,決不請人代理。祭祀時還要“祭之以禮”。從情理推測,孔子“長居宋”學殷禮期間,“順道到祖先采邑內的祖墓前,舉行祭祀儀式,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張今吾先生分析。

  而夏邑還鄉祠名由來,當地志書載為:“孔子居宋考察殷禮期間過此祀先省墓,乃名其地為還鄉里,后人思而立祠以祀之,因里而取名還鄉祠。”雖然志書晚出,也可作為參考。

  孔子居宋、適宋、之宋、過宋,都稱還鄉。文獻缺環太多,我們無法厘清孔子“還鄉”的次數和具體時間。但無論是還鄉學殷禮、行迎親禮、祀先“祭之以禮”,都有一個“禮”字在內。孔子一生,在“禮”字上花費了太多精力。孔子的規矩是禮,他的自由是合乎禮,這是其一生要旨。

  孔子視魯國為“父母之邦”,但對“祖先之國”宋國也有感情,他不僅曾到宋國學殷禮,而且娶了個宋國太太。圖為夏邑孔子還鄉祠里的孔子銅像。(盛夏)【原標題:孔子與宋——“祖先之國 夢回之地”系列之二 孔子還鄉學殷禮】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大河網-大河報 2008-12-12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