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巖畫的分布傳統上認為都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而2008年在河南省具茨山發現的大量古代巖畫,分布范圍之廣、體量之巨大、形式之多樣,在世界范圍內,也實屬罕見。盡管具茨山發現的巖畫數量、密度國內罕見,但是斷代工作一直難以解決,影響巖畫的價值認識和保護。
近日,由世界巖畫組織聯合會執行主席羅伯特·貝德納里克、印度巖畫協會會長庫瑪爾、南京師范大學教授湯惠生、具茨山巖畫中心主任劉五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蔡全法、樊溫泉等中外巖畫專家組成的科考隊來到新鄭市,就具茨山巖畫的斷代工作展開了深入研究。
在幾天的考察過程中,專家們對具茨山山區巖畫點和摩崖石刻進行了認真細致的觀察、比對,并采用當下最前沿的巖畫微腐蝕斷代技術,分析具茨山巖畫的創作年代和創作方法。
資料顯示,具茨山的巖畫以圓形凹穴為基礎的抽象構圖為主,間以方形凹穴和各種溝槽,主要形象包括梅花狀圓形凹穴、雙排狀圓形凹穴、棋盤狀網格和混合圖形等;此外,還發現了一些類似字符的巖畫和少量人物形象,以及多處石棚、石圈和疊石等,由此構成了數量眾多、形態多樣、內涵豐富的具茨山巖畫體系。
新鄭市具茨山區發現的上千處巖畫點,分布在30多平方公里的山區,被專家稱為“古人類巨大的三峽工程”。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李學勤認為,具茨山巖畫的發現和確認應該是一個劃時代意義的重要發現。
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會長、十屆全國人大附委員長許嘉璐先生在新鄭博物館考察時指出,“具茨山的巖畫是個寶,要好好研究”。
具茨山凹穴巖畫的發現和探索不僅為探索中原史前文化提供了新的考古學資料,同時也為探索整個華夏文明,特別是探索中華民族精神文明體系的起源、形成以及發展,提供了彌足珍貴的物質材料。鑒于凹穴巖畫全球性的分布特征,早日弄清具茨山巖畫的奧秘,對于整個人類早期精神文明的探索,也同樣具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