郟縣臨灃寨,紅石圍砌、雙溪衛護,雖已破敗但輪廓完整,充滿神秘。這座被譽為“中原第一紅石古寨”的村落,早在1400年前的《水經注》中已有記載。其“紅石堡壘”始按“九宮八卦”之理所建,迄今已有153年歷史。這個自古有著“汝河南岸第一府”稱謂的地方,至今保持著百多年前的容貌,講述著神奇故事。
守護古寨十五載
每日的上午8點半,堂街鎮文化站站長、臨灃寨保護開發辦公室主任尹亮亮就會開始他一天的工作。
匆忙趕到距家3公里的臨灃寨內,在寨子中仔細查看每一處建筑,清掃寨內的主街道,然后,回到辦公室,研究寨中那些至今未解之謎。
作為臨灃寨的“守護者”,尹亮亮日復一日的工作已經干了15年。
“15年前,鎮上派我來這個村子,每天檢查這些百年建筑,有領導和游客參觀,我就義務講解。”尹亮亮說,自己在閑暇之時,就研究臨灃寨的歷史、故事和建筑。
臨灃寨,地處平頂山郟縣城東南13公里處的堂街鎮,距平頂山市25公里,原名水田村、張家埂、朱家洼。
臨灃寨如今成為河南傳統村落的“標志”,清朝末年遺留下的紅石城墻,至今仍將村寨包圍。
城墻之中開著的三座寨門,成了百姓出入必經之處,寨前雙溪衛護,風水甚好,寨中建筑雖已破敗但輪廓完整,部分百姓仍居其中。
“臨灃寨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中國傳統村落、3A級景區,還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大銅器舞 ,但這些榮譽只能說明它的建筑和歷史古老,而臨灃寨里發生的傳說遠比村寨本身更為傳奇。”尹亮亮說。
一千四百年的底蘊
明朝萬歷年間,中原暴發瘟疫,人丁銳減,田地荒蕪。為穩固江山,神宗朱翊鈞降旨,從山西等地往中原移民。
山西洪洞縣的朱家,作為山西晉王的衰落遠支家族,奉命渡黃河南下,遷往河南定居。
當時,因為瘟疫,沿途的市集多破敗不堪,商業凋敝。行至河南郟縣“張家埂”時,朱家看此處灃溪、柏水交匯,屬風水好地,有良田又有千畝蘆葦蕩,便在此落戶。
其實,朱家落戶之地,早在1400年前的南北朝酈道元就于《水經注·河水》中有記載:柏水(今石河)經城(寶豐)北復南;灃溪自香山東流入郟境。一由村南而北,一由村北而東,環村一周,復東北至石橋入汝。因村在“二水”之間,故曰“水田”。
南北朝時的“水田”,在朱家落戶前已改名“張家埂”,朱家老少在村中便靠給張姓大戶“打工”、種田為生。
因當地盛產蘆葦,農閑時朱家便隨張姓學編織蘆席,進而收購當地的蘆編制品。村中灃溪往前流不遠即入汝河,沿汝河南下,可到安徽、揚州、蘇杭,朱家的蘆葦制品通過汝河,運販至豫皖蘇,受到了方圓百里的喜愛,這給朱氏帶來了財源。
隨著勤勞又善經商的朱家家產逐步擴大,其人丁更是逐漸興盛,成了村中第一大戶,“張家埂”因此改名為“朱家洼”。
城寨之“謎”
清朝中葉,朱家已有良田千頃,成了豫西無可匹敵的富戶。
清朝道光和咸豐年間,朱氏家族一分支的朱懷宗及其子朱紫貴、朱振南、朱紫峰三兄弟靠販鹽進一步致富,朱紫峰還當上了鹽運司知事。
當時所有河南人吃的鹽,皆出自朱紫峰之手。傳說三兄弟分家時,所存“元寶”不用秤來稱,而用筐來分。清朝后期,豫西匪患猖獗,朱氏擔心自己擁有的巨額財富被別人掠奪,三兄弟便商議將“朱家洼”建起堅固石寨,這便是日后的“臨灃寨”。
為建石寨,朱紫峰貼出告示,高價懸賞石寨設計者。前來自薦的設計者不計其數,卻沒有一人令朱紫峰滿意。
兩天后,一位神秘人揭榜,傳說按照九宮八卦之理設計臨灃寨,這讓朱紫峰大悅。
為加快建石寨的速度,朱氏兄弟在宅院門前大街上擺上八仙桌,堆滿2尺多高的金銀元寶,同時把糧食搬到街上,凡是建寨運送石料者的要錢給錢,要糧給糧。如今依然屹立的這座紅石村寨,就是當時耗資700多萬兩白銀,僅用時3個月拔地而起。
1861年7月15日,統治清朝11年的咸豐皇帝突然駕崩,與此同時,距北京城900公里外的郟縣臨灃寨建成,而當晚朱家三兄弟之一也莫名死亡,15天后,朱家另一“掌門人”被撤職查辦,從此,輝煌了近百年的朱家,徹底沒落了。
“是誰設計的這個紅石寨,皇帝駕崩、城寨完工、主人死亡中間有什么關系?這個偏遠的村莊和紫禁城有什么聯系?為何如此龐大的家族會瞬間瓦解?這些古籍都沒有記載。”尹 亮亮介紹,從朱家瓦解之后,村中至今都沒有出過富甲大戶。
巧妙風水拯救古寨
現回頭研究城寨設計,仍感巧妙。步入臨灃寨發現,寨中不僅有彎道,還有許多看似通卻不通的死巷,盜匪進入,無人帶領便會迷向,加些防盜機關,就成易守難攻之勢。這也許就是那位神秘設計者按“九宮八卦”建造的巧妙之處,也成為令朱紫峰滿意的原因。
臨灃寨外四周,如今仍皆有護寨河,雖不寬,但水系完整。據傳,當年的護寨河有三四丈寬,溪水相聚,匯流后入兩里外的汝河,后進淮河,隨向東入大海。尹亮亮說,因地理位置,臨灃寨從古至今在軍事地圖上都有標記。
臨灃紅石寨建成后的百年間,土匪曾數十次對其進行圍攻,但誰也沒有打進過寨子。
“文化大革命”時期,全國各地都開始拆除寨墻,臨灃寨卻有幸得以存留了下來。那年,郟縣政府準備拆除這座古寨,誰知連降暴雨,整個臨灃寨所處的堂街鎮都被淹沒,洪水淹至臨灃寨時,水位卻停止上漲。
“全鎮只有臨灃寨沒有被淹,整個寨子猶如龜背一般在水中凸現,全鎮人躲入寨內,因此為了防汛,縣里決定不再拆除。”尹亮亮認為,是柏灃交匯的風水格局拯救了臨灃寨。
“汝河南岸第一府”
臨灃寨外,弧形的小河圈繞著紅石寨墻。護寨河沿著弧形的寨墻向兩旁延伸,內側的河岸在寨墻下形成通道,其部分路段鋪設的地板石,已被踩得溜光。
寨墻全長1100多米,均為外石內土結構,石材為天然紅石,中間的填土則全部來自開挖的護城河。尹亮亮說,現在除南段一些地方出現坍塌外,其余保存完好。
臨灃寨歷來只有3個寨門,“溥濱”、“臨灃”、“來曛”,但都不是按東西南北朝向所建。村民常說的西門,其實在西北方向,南門則在西南方向,究其成因,則有地勢、八卦和風水的說法。每個寨門樓的內側寨墻上,還設置有水槽,通向寨門上方。
“這是防止敵方火攻的一個設計。從里邊灌水,可以直接澆在城門上,達到滅火的目的。”尹亮亮說三個寨門外,兩側均加砌有兩道石槽,是當年的水閘,主要用于封堵洪水。
在方圓1.5平方公里的臨灃寨內,位于寨內龜背形地貌中心的朱紫貴、朱振南、朱紫峰三兄弟宅院,在400多間明清民居中,最為高大,保存得也最為完好。
走進朱家宅院,臨街門樓威武高聳,配合精美的磚雕、石雕、木雕、彩繪及條石大臺階,更顯氣派。這個號稱“汝河南岸第一府”的清代鹽運知事朱紫峰官宅,至今仍保存著東、中、西三套各五進深的院落格局。
傳承
如今,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中國傳統村落、3A級景區等,都成了這個古寨的“名片”。
有如此多的頭銜,曾吸引了中央電視臺在內的眾多媒體前來報道,臨灃寨無疑也被寄予了復興和騰飛的厚望。
尹亮亮腦中,有無數種對臨灃寨未來的暢想和計劃。比如讓寨子附近交通便利,修復房屋,讓寨中居民搞農家樂,賣農副產品,讓朱家老宅定時開放……
2006年,古寨墻和朱家大院中朱紫峰的住宅,部分被修復了,護寨河也被疏通;2007年開始至今,臨灃寨外的千畝蘆葦蕩也在逐步恢復;寨中有近300人已搬遷至寨外。
“老百姓家2014年才通了自來水,現在大家都還在用柴火和蘆葦草生火做飯,我現在最擔心發生火災殃及老建筑。”尹亮亮說,按照歷史文化名村要求,需要保持原住居民血緣傳承的完整性,需要從保護建筑的角度減少居民,寨內只能保留150人,而現在寨中的居民還是有點多。寨中百姓多不愿搬出,政府在執行時有些困難。
現在,每天來臨灃寨參觀的人,也逐漸多了起來,只憑尹亮亮一個人,也有些忙不過來。他還擔心游客過多會對傳統建筑產生損壞,而神秘的臨灃寨還有很多未解開之謎,尹亮亮也怕自己講解得不夠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