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峪寺景區
2015/8/19 12:02:36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正在建設中和重修中的香峪寺景區,分為上,中,下香峪寺三部分。我們現在所在的位置和所看的這所寺院,是中香峪寺。
話說當年,在鳳凰山一帶還沒有寺院的時候,有一天來了一老一小兩個和尚,他們就在現在香峪寺這個地方搭建了一座茅草庵,在附近開荒種菜。一年之后,兩個和尚竟然張羅著修建了一座寺院,寺院修成,“佛放毫光照滿塵世”整個山谷都飄滿了醉人的芳香,所以便取名叫做香峪寺。
據《密縣志》記載:“在密縣西北四十里,古寺曰上香峪寺,唐天寶七年(公元748年)建。”距近有近1300年的歷史,而中香峪寺建于開寶元年(968年),距近也有1100年歷史了。據碑文記載:“密縣西北之剎甚多,而惟中香峪寺號獨勝,殿宇參差岌立,翼飛于林巒紫翠,若畫圖然。”“今每游屐一至未嘗不俯仰低徊,留連不能去。”香峪寺在歷代當時已經是名勝游覽的絕佳景處。
香峪寺正殿了,殿內正中央供奉的是釋迦摩尼佛,佛前香案是個長方形的石槽,三面都刻有經文,香爐是蓮花香爐。西廂房墻根處還有一塊方石,這叫云龍石,上面有云彩和游龍的圖案。兩邊是他的兩個隨從一個叫摩可伽耶,一個叫做阿難。相貌看起來滄桑的是摩可伽耶,他曾經是釋迦摩尼的老師;另外一個就是阿難了,他是釋迦摩尼同父異母的弟弟。香峪寺上中下三座寺院分別供奉著過去、今生和未來三世佛,我們的中香峪寺供奉的就是今生佛,大家剛才參拜了今生佛釋迦摩尼佛,已經修到了今世的佛緣。
大家看在正殿的東北角也供奉著兩尊神像,一尊是太上老君,一尊是財神。這兩尊道教的神像供奉在佛教的大殿里自然不能喧賓奪主了。這種兩神共居一室的現象,是咱們鳳凰山香峪寺的一絕,這體現了我們鳳凰山的山民對宗教的包容心態,往大處說也體現了中華民族寬廣包容的胸襟!
在正殿左側的東配殿,是觀音殿殿。里面供奉的是文殊、普賢、地藏和觀音四位菩薩。大家要問了,為什么供奉了四位菩薩偏偏只叫觀音殿呢?
這就要從四位菩薩在民間的影響力說起了!觀音菩薩全稱觀世音菩薩,唐代為避諱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諱而稱觀音菩薩了。他在民間普遍被認為是大慈大悲消災解難的保佑神,此外在民間,觀音菩薩還被尊奉為送子送福的觀音娘娘。所以在民間觀音菩薩就成了所有菩薩的代表了,當人們默念菩薩保佑的時候,大多數人心里想到的就是觀音菩薩的形象。把菩薩殿叫做觀音殿也正是民意的體現。這和大殿里的道教神像一起體現了香峪寺與少林寺、大相國寺、白馬寺等官辦寺院的不同之處,香峪寺是一個真正的民間寺院,他所承載的是普通百姓真正的、原汁原味的宗教崇拜,所以香峪寺在當地民間有很大的影響。
深山藏古寺,由來已久,名山僧占多,實不虛言。伏羲山山珍遍布,花香盈峪,故《密縣志》有香峪山記載。中香峪寺古寺北依香峪山南嶺,東西兩側各有一座山嶺,地勢狀如圈椅,是風水學中負陰抱陽的絕佳位置。據史書記載:在一千多年前,香峪寺“旭日朝升,山色晃耀,翠碧丹砂,燦爛如錦,亦勝地也,覽勝者多游觀焉。” ,香峪寺與蓮花峰隔澗相望,屬五指嶺的姊妹峰,站在寺前可眺望“三龍戲水,魚躍深潭”的奇景。這也于當時鳳凰落于此處有很大的關系。
香峪寺幾千年來毀了建,建了毀,幾經滄桑,金鐘佛寺,普度眾生,經過收集整理散落在附近農家或寺院碑刻上的碑文等記載,中香峪寺經歷了大明天順已卯年仲呂月(1459年7月),乾隆四年七月(1739年七月),乾隆五十示年陽月(1789年十月),清道光十一年歲次辛丑又三月(1831年)經歷了四次較大的修緝。其中1831年重修的香峪寺諸殿并創鐘鼓樓“皆諸檀越之施”,也可見當時香火之旺盛,信徒之虔誠。距古寺不遠的山崖上還有座保存完好的東魏年間的佛龕。因為景區還沒發開發完全,所以現在我們還不能見到。
站在香峪寺門前,這在三角形的光滑石頭,被當地人稱做“掩門石”。我們向對面看,寸草不生的山崖峭壁有一個形似門形的印記,叫做“ ”。而這把“掩門石”就是用來開啟“ ”的工具。傳說宋開寶年間,上香峪寺主持方丈大寺院規模,派一老一小兩名和尚籌建中香峪寺。當時,建寺廟的資金主要是靠和尚化緣籌措。兩個和尚為建寺資金無著落而為難。方丈說:“心中有佛,自有佛助”。于是大和尚和小和尚就找地脈、尋地氣來到這里,待寺院選址后,搭了個窩棚在此種了糧食和蔬菜住了下來,并積極化緣。春花秋實三年過去了,化緣的錢物并不多。有一天晚上,老和尚夢見所種的茄子結了兩個對把茄果,便拿著這茄子到對面半山腰形似屋門的地方說了聲:“茄子開門”。頓時,石門徐徐開來,屋內金銀珠寶,正高興之即,石門又自動關閉。待他醒來,天已微紅,他到菜地真見到了有夢中一樣的茄子。隨后,他把夢境告訴了小和尚,并吩咐小和尚看住茄子,等他到登封去背一塊石頭回來,找到石門開開后把門掩上,方可取寶。老和尚走后,小和尚取寶心切,就摘了茄子,找到石門,進了石屋。見有一老伲正在用石磨磨金豆,他說明了來意,老伲讓他自己取。小和尚把茄子放在磨盤上,取了一碗金豆,想倒在外邊,重回去取,不想他剛剛出門,石門就關上了,無論他怎樣喊叫,石門都不見動。老和尚回來聽小和尚一說此事,就氣得隨身丟下石頭。從此,他們的菜地里再也沒有長出過對把的茄子,寶屋的石門也再無人能夠打開。這塊從登封遠道而來的“掩門石”也就被遺棄在這里。
而在“ ”正東邊,看那個形狀像不像念經的五指,在五指的下面那座突起的圓丘叫做“缽盂石”,登上缽盂石,拿起身邊的石塊敲打圓丘,會發出清脆幽遠的缽盂敲打聲,回聲陣陣入耳,四面八方群山回應,使人頓時如受佛禮心神俱寧。那合攏的五指,清脆的缽盂,使人不得不想到就像坐禪念經的佛袓靈顯人間。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梧桐子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