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倉頡(又稱蒼頡),人們會油然想起倉頡造字。《淮南子·本經訓》載:“昔者倉頡作書(創制文字)而天雨粟,鬼夜哭”。《說文解字》序說:“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爪之跡,知今之可相別異也,構造書契。”自古相傳,倉頡是中華文字的創造者,被后世稱為“天下文字祖,古今翰墨師”。
倉頡與商丘有什么關系呢?這要從遠古黃帝時期說起。
黃帝是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為五帝之首,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 《周本紀》張守節正義云:“黃帝自窮桑(東海之濱)登帝位。”《帝王世紀》也有同樣的記載。黃帝部落在向西部擴張中,與炎帝等部落相互融合,形成了華夏民族主體。為了生存和發展,黃帝部落向西和西南移動,其順序是:曲阜、商丘、淮陽、濮陽、許昌、開封、偃師、鄭州、鎬京、洛邑、咸陽、長安等。黃帝部落遷移到商丘地區時,史官倉頡也曾在商丘地區居住,因此在商丘地區留下了倉頡造字的故事。
相傳,倉頡愛向人學習知識,久而久之,成了一個知識淵博的人。黃帝知道了,親自找到他,向他問了許多事情,他都對答如流,黃帝便讓他做了史官。那時候,人們認為世界和人的命運都掌握在天地鬼神手里。黃帝時刻將祭祀掛在心上,對倉頡說:“我掌管天下,事情太多,生怕有時忘了祭祀給人們招來禍災。我想選一個記性好的人,把一年里所有祭祀的日子和事項都記得牢牢的,能夠隨時提醒我。你就干這樁事情吧。”倉頡答應了下來,而且將此事做得很好。但倉頡覺得許多事情光憑腦子記實在吃力,于是便想了個結繩記事的好辦法。一天,黃帝來到了倉頡的住所,見倉頡屋里有許許多多的繩子,結著大大小小的疙瘩,整整齊齊地掛在屋墻上,疙瘩上還涂著各種各樣的顏色,便問倉頡搞的什么名堂。倉頡說:“這是給各種祭祀活動作的標記。有大的祭祀,我就結個大疙瘩作為標記;小的祭祀,就結個小疙瘩作為標記。到時候該做什么樣的祭祀準備,我就可以隨時向您提醒,絕對不會誤事的。”黃帝問他為什么還涂著顏色,他說:“為了區別祭祀時間。春天的祭祀我用青色作記號,夏天的祭祀我用綠色作記號,秋天的祭祀我用黃色作記號,冬天的祭祀,我就用白色作記號。”黃帝問他發生在同一個季節里的同樣大的祭祀怎么記,倉頡說:“現在我發愁的就是這個。”黃帝讓他想一個更好的辦法,更加無誤地把事情記準確。
為完成黃帝交給的任務,倉頡好下了一番功夫。一天,他來到一條小河邊,見有人在河里捉到一條魚,來到河岸上,魚從那人手上滑掉到沙土上,被撿起來后地上留下一個魚形印痕。倉頡心里豁然開朗:若把魚、鴨、牛、羊、鳥……的形狀畫下來作為標記,不就可以完成黃帝交給的任務了嗎?由此,他創造了像形字。
中原地區流傳的一則關于倉頡造“商”字的故事很有趣。故事說,有一天,倉頡來到商地的一座土丘下,有人見他眉頭緊鎖,問他在想什么。他說,因為不能把人們要用的字全造出來,感到苦惱。有人說:“和人商量商量就好了。”倉頡覺得有理,就和人商量著造字,結果造了無數的字。他想把這件很有意義的事情記下來,但當時還沒有商量的“商”字。他就造了一個。這個“商”字因為是在一座高丘下造出的,所以用高丘作了標記。許多專家研究現在的“商”字,都認為其下部的結構是表示丘崗。這一傳說說明倉頡造字與商丘有不解之緣。據傳,倉頡造的商字,“丘崗”下邊不是一個“口”,而是三個“口”,表示眾人商量之意。遠古時人們以貝殼當錢進行交易,所以,倉頡造的商字到閼伯的孫子相土時,就由“眾口”為字心的商變成了以“貝”為字心的商。后來有的商人賣東西信口要價,還以買空賣空賺錢,讀書人給這樣的商人寫對聯時寫到商字,就把“貝”字心寫成“單口”心,挖苦有的商人憑一張嘴賺錢,做沒良心的事。人們都認為改得好。這樣寫起來也方便。于是,從此之后,“商”字的里邊就成了一個口,流傳了下來。
由于年代過于久遠,歷史上水災頻頻,商代之前的文字被沒于地下。我國發現的最早記載歷史的文字是商代的甲骨文。商代之前的歷史是口頭流傳下來的,倉頡造字的歷史也只能靠口頭流傳下來。虞城縣西北35里王集鄉有倉頡墓,也可視為倉頡與商丘的關系之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