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鬼谷"的記載最早于《史記》。《史記·蘇秦列傳》載:"蘇秦者,東周洛陽人(鄰洛陽市老城東南郊太平莊)也。東事師于齊,而習之于鬼谷先生"。《史記·張儀列傳》:"張儀者,魏人也。始嘗與蘇秦俱事鬼谷先生,學術,蘇秦自以不及張儀"。文中所言"俱事鬼谷先生","習之于鬼谷先生",無疑是說蘇秦、張儀從師于鬼谷先生,關于鬼谷先生,《風俗通義》載:"鬼谷子先生六國縱橫家"。其名由來是因居"鬼谷"得名。故《鬼谷子》載:"周有豪士居鬼谷,號為鬼谷先生,蘇秦,張儀往見之,擇日而學",可見"鬼谷"是地名。
鬼谷之地在今何處呢?就歷史上最早記載鬼谷先生所居"鬼谷"而論,較有影響的有潁川陽城(今河南省登封縣告成鄉)與扶風池陽(今陜西省涇陽縣云陽鎮)兩種說法。
《史記·甘茂列傳》載有蘇代游說秦王的一段話中提到了"鬼谷",蘇代說:"甘茂非常士也。其居于秦,累世重矣。自淆塞及至鬼谷,其地形險易皆明之。彼以齊約韓魏反以圖秦,非秦之利也。""王不若重其贄,厚其祿以迎之,使彼來則置之鬼谷,終身勿出。"南北朝時期南宋的裴骃在《史記集解》中引東晉學者徐廣的話說:"潁川陽城有鬼谷,蓋是其人所居,因為號。"唐代時,張守節則提出不同意見,他在《史記正義》中引劉伯莊所說:"此鬼谷,關內云陽,非陽城者也。案:陽城鬼谷時屬韓,秦不得言置之"。明確指出秦界內有鬼谷地名,唐代司馬貞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在《史記索隱》中寫道:"徐廣云在陽城,劉氏云此鬼谷在關內云陽,是矣。"因此,司馬貞折衷說:"鬼谷,地名也。扶風池陽、潁川陽城并有鬼谷墟,蓋是其人所居,因為號"。《后漢書·郡國志》中注引《地道記》說:"山在北,有鬼谷……案:《史記》鬼谷在潁川陽城,與地記不同"。云陽鬼谷又名清水谷。宋代樂史在《太平環宇記》中說:"清水谷,一名鬼谷。昔蘇、張師事鬼谷先生學即此谷也"。近代學者錢穆《史記地名考》也采用此說:"《郡國志》池陽注引《地道記》有鬼谷,晉池陽即唐云陽,今涇陽縣境。"扶風池陽鬼谷和關內云陽鬼谷都是指當年準備軟禁甘茂的那個鬼谷,在今陜西省涇陽縣云陽。故有學者據上史料認為,鬼谷先生所居鬼谷在今陜西涇陽的說法較為有力。
但有學者認為,《史記·甘茂列傳》中記載的鬼谷在當時是存在的,在秦境內無可置疑,但它不一定就是孫臏、張儀、蘇秦、尉繚求學的鬼谷,司馬遷僅指出了云陽鬼谷的地理位置,并沒有指出只有這一個鬼谷,唐代的司馬貞和張守節都指出有兩個鬼谷,即"扶風池陽、潁川陽城并有鬼谷墟",并借劉伯莊的話說,蘇代所說"此鬼谷在關內云陽","此鬼谷,關內云陽。非陽城也"。很明確,這里所說的鬼谷是指安置甘茂的鬼谷,而不是指孫臏、蘇秦所求師的鬼谷。司馬貞與張守節都依據劉伯莊之說
,劉伯莊是唐初學者,貞觀中期為弘文館學士,授崇賢館學士,曾著有《史記意義》、《史記地名》,是研究《史記》地名最早的學者,其說是比較可信的。但也所要糾正的僅是裴骃關于安置甘茂的鬼谷地理位置之說,而對徐廣、裴骃所說蘇秦求學,即鬼谷先生所居之鬼谷在潁川陽城之說并未提出不同看法,那么也可以說劉伯莊及司馬貞、張守節是贊同徐廣、裴骃之說的。《明一統志》即提出懷疑說:"扶風龍山崗縣亦有鬼谷先生所居,恐非秦事師處"。明嘉靖《河南通志》也采用此說,反對陜西鬼谷說。因此,有學者認為關于孫臏、蘇秦就學之鬼谷的地理位置,還是以潁川陽城之說為最有力。
另,唐代貞觀年間編纂的《隋書·進理志》載:"馮翊郡韓城有鬼谷"。該鬼谷在今陜西省東部,黃河西岸,韓城市城東。就此,古今又有學者持韓城"鬼谷"說。錢穆《史記地名考》寫道:"韓城有鬼谷,今陜西韓城縣境,此說是正確。"韓城原為古梁國,戰國初屬魏國,秦設夏陽縣,漢襲秦制,隋始稱韓城縣,其后雖有變遷,多稱韓城。該城郊現有龍門黃河古渡,縣城之南的芝川鎮是司馬遷的故里,可見古代當地的經濟、文化比較發達。《隋志》載當地有鬼谷是可信的,但此鬼谷地名則很可能與孫臏、蘇秦等就學之鬼谷無關。司馬遷出生在此地,而《史記》中卻沒有提到這里有鬼谷。此鬼谷最晚在隋代或唐初應已有其名,極有可能是由于受到鬼谷學說影響的隱士曾居于此。
由以上所引歷史文獻可見,所有關于鬼谷的地望實際上都是戰國以后學者的注釋,有漢時鬼谷,唐時鬼谷,也有宋時鬼谷,明、清時鬼谷,是否可靠,都只能是推論。本文限于文字篇幅,不可能將全國所稱"鬼谷"之地詳情一一羅列,在此擬用大范圍地區劃片排除法來闡述這一問題。即首先將聚焦點圈定在中原地區,理由是:
1、從史料看,鬼谷的成名弟子絕大多數是中原人,活動范圍也在中原地區,這說明鬼谷校址的地望不會偏離中原。鬼谷子的事跡雖然不詳,但孫臏、張儀、蘇秦、毛遂早年的生活地區則比較清楚。如孫臏"生阿、鄄之間"(《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地點在戰國衛齊之間,今魯豫交界處"張儀籍貫在魏國,《史記索隱》說明張儀為晉大夫之后,河東(今山西南部)人,早年曾游說楚國;蘇秦籍貫在東周洛陽,早年事師齊;毛遂是今河南原陽人。從這些史料記載看,孫臏、張儀、蘇秦、毛遂的早期活動主要在中原一帶,他們所從師的鬼谷先生所居校址地理位置由此當可作推論,很可能就在中原地區。
2、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況下,孫臏、張儀、蘇秦等就近師從鬼谷子學習是確有可能的;反之,要遠離中原地區去外地就學的可能性則不大。尤其是蘇秦,農民家庭出身,家境"貧窮"(《戰國策》卷三,秦一)、"臣東周之鄙人也"(《史記》和《戰國策》記蘇秦見燕王所說),他不可能舍近求遠外出學習,遠到陜西、湖北、湖南、浙江等地去求學則有悖常理,他的就就近求學地點當在中原地區。故《史記·蘇秦列傳》說;"蘇秦者,東周洛陽人也,東事師于齊,而習之與鬼谷先生。出游數歲,大困而歸"。司馬遷再此談求學不言東西南北,只言"習至于鬼谷先生",也表明蘇秦就近求學,沒有去遠處。而鬼谷子作為學者,無論是淇縣人、汝陽人、臨漳人,也很難一開始就云游天下,到千里、數千里之外隱居授徒,而中原地區應是他就近授徒之首選地。
3.從蘇秦、張儀學成畢業后出游地點看,鬼谷校址不在秦、楚、魯。史料記載,蘇秦先"東事師于齊",后"而習至于鬼谷先生",學業有成后,先去秦國游說未成,后改去燕、趙。《仙傳拾遺》中說"蘇秦、張儀學成別去,先生與一只履,化為犬,北引二子即日到秦"。《史記·張儀列傳》載:"張儀已學而游說諸侯,嘗從楚相飲。"如果說蘇張從鬼谷學成后,先去別國謀事,那么就可初步判斷,鬼谷之地望當時不在秦,也不在楚。因為若鬼谷在秦或在楚,就不會有他們去秦、去楚之說。
4、從鬼谷先生教學所授內容看,重點在于外交和軍事,縱橫術即興起于此。而縱橫術的運用,多是小國由于國力不濟而周旋于大國之間的需要。春秋戰國時期,中原地區多是小國,東齊南楚、北魏、西秦都是大國和強國,中原小國為防備大國的蠶食鯨吞,就必須在外交和軍事上加強籌劃,招攬人才,這也說明,戰國時的鬼谷校址當在中原地區。
5、實地考察證明,在今陜西、湖北、湖南、山東等地的一些"鬼谷"地名,現多僅存于史書和傳說中;個別地方雖有其名,但當地文物管理所的同志卻不能指出鬼谷遺跡,也說不出個所以然;采訪當地老百姓,這些地方也極少有關鬼谷子教學及其弟子孫臏、蘇秦等人求學的傳說,即使有傳說也明顯多是源自中原地區的版本。由這些鬼谷之地眾說形成的地理范圍看,跨越豫、陜、鄂、湘、魯等省界,可見中心區在中原地區的黃河南北,今鄭州、洛陽附近。
二、河南登封之說史料較充足,但實地考察尤顯史跡不足,與史錄出入甚大說到鬼谷子洞,河南人多首提登封,幾位在鄭州工作的朋友和同學向筆者首先介紹的就是登封。然而,若再問詳細地貌狀況,則都言沒有親自去過。
登封"鬼谷"之說,從東晉徐廣開始主張"鬼谷"在潁川陽城始,至今在史學界一直較為著名。原因就是因為登封之說的史料比較"充足"。除前文所引的裴骃《史記集解》、司馬貞《史記索隱》外,東晉王嘉《拾遺記》、葛洪《神仙傳》都言鬼谷子在陽城北之鬼谷隱居授徒。《說嵩》、《東周列國志》也記鬼谷子在陽城北教授孫臏、龐涓、蘇秦之"學術"。唐朝李吉甫在《元和郡縣志》中說得更具體:"鬼谷在告城縣北,即六國時鬼谷先生所居也"唐代的告城,即是裴骃和司馬貞所說的潁川陽城。史載約公元前21世紀,倉帝史皇氏建國都,名陽城;公元696年,女皇武則天舉行登封大典"登嵩山,封中岳",乘興把嵩山下的嵩陽縣改名為"登封縣"把陽城縣改名為"告成縣",免掉兩縣百姓3年賦稅,表達了她"登封告成"的心情。"陽城"由此變為"告成"。唐代詩人李白在《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中云:"西涉清洛源,頗警人世喧。采秀頤王屋,因歸洞天門。碣來游嵩峰,羽客何雙雙。朝攜月光子,暮宿玉女窗。鬼谷上窈窕,龍潭下奔淙。"李白在此提到了"清洛源",又提到王屋山和嵩峰,地望與今河南登封鬼谷比較相符。宋代的王應麟編《玉海》引《史記正義》說:"鬼谷,谷名。在洛州陽城縣北五里。"以后《明一統志》、《清一統志》也都采用此說。錢穆《史記地名考》有記"陽城鬼谷今登封縣東南"。相傳為戰國時鬼谷先生所居。唐李白《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詩中有:"鬼谷上窈窕句"。2000年冬,筆者在實地考察期間,獲友人贈送1985年印行的《河南登封縣告成鄉志》,其中第九編第三章"古建文物"中專門有一節對"周·鬼谷宅"作了介紹,有"鬼谷子教學"內容,書前所附《告成鄉文物古跡分布圖》,在緊鄰"戰國陽城遺址"處,明確標有"鬼谷宅",同一圖中,在今告城之西偏南的王村附近,還標有"鬼谷寺"。
實地考察見,登封"鬼谷洞"位置確如史書所載,在告城鎮之北約5華里。當地人稱此地為北溝,"鬼谷洞"西北200余米處即是"戰國陽城遺址",南300米處是北溝村。北溝中部東岸有一懸崖,崖中部現存有兩個洞,洞口相距約60米,南邊洞口向西北方向,當地人稱"鬼谷子洞"洞內正面現有當地人泥塑比較粗糙的鬼谷子、孫臏(盤腿坐椅)等人像,一側有深洞,因無燈光而難測深淺;北邊的洞口向正西,當地人稱"孫臏洞"據說這兩個洞在內部相聯通。洞口高都近2米,寬2米余,里洞高寬都僅1米左右。洞是人工挖掘的黃泥土洞。崖高約20米,下是一條寬約50余米的河溝,冬日積雪中可見有涓涓溪水由北向南在流淌。自溝底有一條小道通洞口。河溝內現遍植楊樹,冬日樹葉全落,隔溝正好透過樹枝干觀察土洞,若在夏日樹葉茂盛時是看不到這兩個洞口的。此地非常荒涼,沒有任何有關"鬼谷洞"的標志。如果沒有當地人引路,很難找到此地。
若不是實地考察,很難想象多史書中言之鑿鑿、大名在外的登封"鬼谷洞"會是這個樣子。對照史料,筆者對此地是鬼谷先生授徒所居之處產生了懷疑。一是山水地貌與史料記載和傳統說法不一致。此地無石山,洞是土洞,而非石洞;即使史書上所說的潁水(今潁河)距之處10余公里之外。二是此地看不出有任何險要之處(《史記》有"地形險")。盡管兩千多年過去了,當年的土洞會面貌全非,甚至蕩然無存,但基本地貌應該相符。三是當地有關"鬼谷子教學"的傳說并無特色,并且數量很少,現流傳的僅有"鬼谷子收徒"、孫龐初斗的"百擔有余"、"請師出屋"、"五個饅頭"等。四是與名聲顯赫的古觀星臺雖為近鄰,兩者在歷史方獻上卻找不出任何關聯。北溝"鬼谷洞"距1961年被定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的"中國古觀星臺"僅3華里,此觀星臺是世界最古老的天文臺,現仍保存有郭守敬觀星臺和周公姬旦測影臺。3000多年前,周公姬旦用圭、表測量日影,定四時。此地是周代國土之中心,今天仍是我國南北長度之中心,因此此臺自古被稱為"天地之中心",唐代有"天心地膽在告城"之說,有史料稱"中國"、"中華"、"中原"、"中州"、"中岳"等詞,以及當地人把先贊成之詞說成是"中、中、
中"即淵源于此。2000多年前的鬼谷子若是在此地長居教學,想必會留下不少與古測影臺相關的史料或傳說,然而在所有鬼谷子及其弟子的史料或傳說中,沒有只言片語與測影臺有關;查閱觀星臺文獻檔案及采訪觀星臺申潁濤所長,也證明觀星臺的史料甚至傳說與鬼谷子及其門生弟子無任何關聯。
因此,就地望結合史料判斷,筆者認為登封"鬼谷洞"不可能是孫臏等人受教于鬼谷子的校址所在地,這里有可能是鬼谷子或其弟子游歷教學的地點之一。回頭再細品味最早言"鬼谷在潁川陽城"的東晉徐廣和唐司馬貞句中"蓋是其人所居,因為號",可見二人也都沒有對鬼谷先生的隱居處作出肯定回答,僅說"蓋其所居"。"蓋"在古漢語中有"大概"測度之意,并未確定。
此外,鄭州市西南滎陽縣境內有神仙洞,該地也立牌"鬼谷",傳為孫臏等人求學處。此洞幽深,有朋友入內行走1公里稱仍未到底即返,此洞算是目前所知稱為"鬼谷洞"最長者。此地目前已辟為旅游地,但沒有可史文獻資料可佐證鬼谷先生曾在此辦學,從其地望來看,本文也持懷疑態度。
三、河南汝陽鬼谷洞的地望和史料不容忽視今洛陽市南汝陽縣云夢山,古屬伊陽地,唐設伊陽縣,1959年因與宜陽縣諧音,以縣城居北汝河之北改稱汝陽縣至今。汝陽云夢山位于縣城南約4公里處,現有鬼谷村鬼谷洞,有學者肯定認為此地為"鬼谷"校址,1993年在此地曾舉辦召開"鬼谷子古軍校遺跡研討會"。考察此地有關史料和地理位置,本文認為此說有其合理性,在沒有確鑿的史料確實證明某地為"鬼谷"校址前,此地之說暫不能輕易否定。
現見歷史文獻最早明確記載汝陽云夢山為"鬼谷"校址的時間是宋代。此后,元、明、清各時期又有不少地方志史料,也記載鬼谷先生所居"鬼谷"在汝陽云夢山。主要史料有:清道光年間編撰的《伊陽縣志》記載:宋寧宗嘉定22年(金至寧年,公元1213年)《創修丹陽觀碑記》刻石有"水簾洞為鬼谷子成道之處"文字。《明汝州全志》引《廣輿記》記載:"鬼谷子嘗隱此,俗傳蘇秦、張儀授書處"。明正德《汝州州志》記載:"云夢山在伊陽縣城南七里,相傳鬼谷子修道處。"明成化《河南總志》卷七記載:"云夢山在嵩縣東九十里(即今汝陽),昔鬼谷子游息于此,一名鬼谷山,前有水簾洞"。《清一統志》記載:"云夢山,在伊陽縣東南七里。縣志相傳鬼谷子修道處,其北有水簾洞,懸崖石,洞闊數武,內穿一道,崎嶇約二里許,洞口有澗隔之,一小石塔,自頂滴水下注"。《河南通志》記載:"鬼谷子楚人,今伊陽縣東南八里,有石洞存焉"。清道光《伊陽縣志》記載:"云夢山,東南五里,鬼谷子隱處,蘇、張授書于此"。可作輔證的《東周列國志》有載:"鬼谷子在云夢山采藥。
有學者又引《史記·甘茂列傳》"自淆塞及至鬼谷,其地形險易皆明知之",從其地形解釋此鬼谷即汝陽鬼谷,此說有一定道理。古淆塞在今河南省三門峽市區東南14公里,陜縣菜園鄉境內,系山東段山隘。古代有盤淆、石淆、千淆之分,合稱三淆。該關口為鷹嘴山和菜山結合部,馬鞍狀隘口。從西東至關口地勢稍緩,路線較直。坡頂為關口最窄處,從坡頂到坡底僅約1華里,相對高度卻有百余米,呈現雄險之勢。三門峽至洛陽公路由此通過。此關口是這段險路的北端起點,今河南汝陽縣云夢山的"鬼谷"則是其南端終點。
東晉郭璞有詩云:"清溪千余仞,中有一道士,借問此何誰?云是鬼谷子。"說明鬼谷子所居之地有清溪相傍。《伊陽縣志》記伊陽馬藍(蘭)河即古清溪。清溪在桃源山邊,有古洞,位于鬼谷村邊。《伊陽縣志》又記載:"而南里許有桃源山,碧樹清溪猶然輝映","歡之東數百武,有鬼谷洞,傳稱其居清溪,得馬藍水耶"。這與歷史文獻記載的"鬼谷"地理位置有相似之處。
"鬼谷洞"內有出土文物佐證,此洞自戰國時期始,古代各時期曾有人在此居住。在古清溪河旁的鬼谷村鬼谷洞內,近年出土一批古代文物有20余件。經鑒定,其中有時間較早的東周青銅戈,有漢代陶罐和宋代瓷器,還有鐵斧等。洞內還出土有供奉鬼谷先生的石碑一通。這些文物的出土,證明此洞的始用年開始于戰國,歷經漢、宋、元、明、清都曾使用。
汝陽云夢山有關鬼谷子辦學及弟子門生遺跡,現有鬼谷洞(本地人又稱云夢洞)、孫臏洞、傳兵洞、桃源宮、說淚井、試劍石、石八陣、演兵場、鎮奸石、孫臏墓、鬼谷墓等分布于山周圍,此地的遺跡似乎較突出孫臏。
一地區流傳有關于鬼谷先生居"鬼谷"和孫臏、龐涓等人的一些傳說,但數量不多,內容與別地傳說基本類同,并無新意。
四、實地考察比較看,以河南淇縣鬼谷現存史跡較多,但歷史文獻較少河南淇縣云蒙山系太行山支脈,位于山脈最東端,由東出山即是冀魯豫交界處的平原地區。此山又名蒼峪山、蒼巖山、青巖山,在今淇縣縣城西南15公里,主峰劍秀峰高584米,山南屬汲縣。"鬼谷"處在群山環抱的盆地中,九條山脈匯聚鬼谷祠,山勢險峻,鬼斧神工,泉水涌流中云蒙霧繞,環境優美,如世外桃源,適合于隱居。唐時甄濟曾隱居于此,說明這里自古以來就是名士隱居之地。1994年"鬼谷子學術研討會"曾在此召開;2000年此地辟為省級風景名勝區,公路雖修到了山門,但見路上多是徒步游人和機動三輪車、轎車在行走,小客車極少見,不見大客車,原因是山路彎道太急,大車仍不能于彎道行駛,路途又不近,因此現今到此地旅游仍非易事,這從一個側面印證了史書所記"鬼谷"地形險。
探討此"鬼谷"說,首先要對"鬼谷"所在山"云蒙山"作一正名,因為這是確定"鬼谷"校址的重要因素之一。現今淇縣"鬼谷"作為旅游地,山門上所寫是"云夢山"。區內絕大多數現代石刻和旅游讀物也如此。本文認為其真實山名應為"云濛山",現旅游區內新中國成立之前的許多石刻都如此寫,舊版《淇縣志》也如此。由于當今漢字簡化,可寫作"蒙",1996年版《河南省交通地圖冊》在淇縣圖幅中標示的就是"云蒙山",這是正確的,此山名的來歷,據傳就是因為此山四季云霧蒙蒙,夏秋山嵐繚繞,云蒸霞蔚,一些有關鬼谷子、孫臏的傳說即與此云霧蒙蒙的自然景觀有關,孫(武、臏)氏傳人至今仍將此作為鑒別真假"鬼谷"的一個重要條件。因此,就當地人來說改"蒙"為"夢",若知原委,不應有此所為。
從史料有記載的年代講,淇縣之說要比登封、汝陽之說晚,且史料較少。淇縣之說的最早文獻記載是近年發現的元代摩崖題記,石刻有"鬼谷先生隱處"幾字。明嘉靖二十四年《淇縣志》在介紹云蒙山水簾洞時稱"世傳鬼谷子隱居處"。水簾洞口至今保留有明代萬歷十一年竇文的摩崖題記:"鬼谷先生隱處水簾洞",并書七絕贊頌當年鬼谷子辦學盛況:"天開玄竅授名賢,地涌靈泉在里邊,萬古水甘簾不卷,有誰讀易絕韋編。"淇縣沒有再早的志書,明代的記載應該說是有其依據的。清順治六年何士琦撰寫的《云蒙山游記》中說:"水簾一洞尤極幽玄,乃鬼谷先生仙棲之處。"河北省臨漳縣谷子村清光緒九年《鬼谷先生祠堂記》:"先生名詡姓王氏,道號鬼谷,曾修道于云蒙山"。民國三十一年重修毛遂洞碑刻:"云蒙山鬼谷先生隱居地也。"從明嘉靖至民國400多年的文獻碑刻,都記載鬼谷子在云蒙山隱居。太行山脈是我國較古老的山脈,其石質風化嚴重。唐代甄濟在此隱居較鬼谷子晚1000多年,他的遺存現已全部不見,即使元明時期的碑刻也早已風化得難以辨認。
有學者引證司馬遷在《蘇秦列傳》中所寫:蘇秦最初曾供職、求學于齊國,但不是一直事師于齊,后以拜師于鬼谷子。這一點和鄭樵《通志·藝文略》中所說鬼谷子曾東游于齊相吻合。有傳說記蘇秦與張儀的途中遇鬼谷子而學習,結合戰國時期衛國、魏國所在地理位置,毛遂從今河南原陽北去鬼谷學校求學,衛國之鬼谷(今淇縣)則正處于東到齊的必經之路,就在這條路上發生了"墨子回車"與"弟子掩目"的故事。其他"鬼谷"之說卻不符合這個地理條件。
有關此地為"鬼谷"校址的歷史文獻現見到的也就這么多,但其地遺跡、景觀則比別說之地多,依據較為充分。
從山川地貌看,此地"清溪"、"鬼谷"與史書相吻合。云蒙山西南2公里即是滄河,原名倉河。《汲縣志》載:"倉河,古名蒼溪,又名清水河。"清水上游即汲縣衛河,漢、魏以前于朝歌(今淇縣)南入黃河。倉河、滄水,就是清水,蒼溪就是清溪,當地人認為此清溪就是鬼谷先生居地所傍之水。清溪原出河南輝縣蘇門山,南流合小丹河,東北流合清、淇、堰、漳諸水。云蒙山為清水發源地之一,此山從東北向西南到塔崗口,當地人認為這段山谷就是"鬼谷"。
實地考察云山10平方公里區域,可見有許多關于鬼谷子師徒的景物。從隋朝開始,此地就建起王禪老祖廟。鬼谷子隱居處水簾洞,位于云蒙山、盆地南山(主峰劍秀峰)半崖上,坐東南面西北,高10米,寬50米,深80余米,石室深幽,內有泉潭。相傳鬼谷子當年經常坐牛車出入洞內,現在洞中還留有"車轍"和"牛蹄"的痕跡。水簾洞周圍有王老圣母(鬼谷子母親)洞、鬼谷祠、孫臏洞(洗坐洞)、毛遂洞、青牛(鬼谷子坐騎)洞、天書樓、試心石、映瑞門、映瑞池;附近有鬼谷子考試學生的場所舍身臺、鬼谷墟;北山有龐涓洞;不遠處有大峰門、小峰門、無字天書崖、南天門、石屋、孫臏龐涓下棋處、南北桃園、演兵嶺(子孫嶺)、孫臏墓、太陽洞、徐福洞、鬼谷清溪等;共有景觀30余處。此外,淇縣城南有千百年來一直供奉王禪祖先的王氏家族村――王莊村,現有鬼谷子墓,俗稱王禪谷堆。臨漳縣谷子村,本為紀念中國最早的谷子(小米)產地而得名,后有人傳為鬼谷子生地,并于清光緒年間建一鬼谷子廟。清代有藝人根據孫臏龐涓曾在淇縣云蒙山求學鬼谷子的某些情節,編成劇本《孫臏下山》。民國初年,淇縣窩班大平調同樂班,四處演出此劇。至今冀魯豫蘇皖結合部幾十個縣的平調劇團,還保留有這一劇目。
尤其令筆者驚異的是在對孫(武、臏)氏傳人的進一步采訪中,他們的所述暗合了淇縣云蒙山鬼谷說。孫氏族人如今遍布天南海北,可他們在關于始祖問題上的說法有相通、相似之外,許多言說鮮為人知。自孫武至今2400多年過去了,考察中發現,全國各孫氏家族的不同分支分別獨立保持了其獨特的傳家譜、授兵書方法,其運作方式至今并不被外人全知。現今掌譜人僅如山東的孫志一、東北的孫百君等,對他們的深入訪談可知孫氏傳譜授書的規矩非常嚴密。按照孫氏祖上家傳之言,有"先王傅道"、"歸宗"、"濫世不濫數"、"廟示"、"宏學"等規矩,其中說孫武是鬼谷子的老師,鬼谷子是孫臏的老師,孫武和孫臏的生平也與目前所流行的說法有許多不同。調查采訪中也聽到,今日淇縣附近一帶也流傳有"先師后徒"的故事。說是孫武本系孫臏的祖父,鬼谷子的老師,孫臏拜師鬼谷子,又成了鬼谷子的徒弟。似可印證孫氏族人的家傳之說。孫氏家傳之言中雖然不乏難解或牽強之處,但仍不失為是一條探隱之路。在歷史文獻資料極度缺乏的現狀下,至少對研究孫氏兵學提供了一種啟迪思維的方法,有著輔助史料不足的作用。
從以上志書、碑刻記載,結合云蒙山地理位置、自然環境分析,還有孫氏族人的家傳之言并論,本文認為,鬼谷子曾在淇縣云蒙山隱居辦學的可能性是比較大的。特別是孫氏族人的說法如果成立,淇縣云蒙山古軍校的開創者似為孫武,這還需進行深入的探索。
綜上所述,本文結論是中國古代第一所"軍政學校"鬼谷似在今河南省淇縣云蒙山。但是,在沒有確鑿的證據給予確認之前,也不能就此否認其他地方的"鬼谷",那些地方有可能是鬼谷子或其弟子門生游歷、教學的去處,有的地方大概具有現代教育體制中的"分校"性質。東周時代私人教育興盛,大教育家孔子曾周游天下講學,鬼谷子大概也是周游多處講學,他云游陜西、河南、湖北、湖南、山東、浙江等地,至今多處留有其遺跡,故也形成了數個鬼谷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