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秀美山水 >> 瀏覽相關信息

葉縣縣衙講解詞

2016/1/5 15:26:48 點擊數: 【字體:

葉縣縣衙講解詞

    各位女士、先生們,大家好:

    歡迎大家參觀游覽葉縣明代縣衙。葉縣又稱昆陽,地處河南省偏西南,全縣轄5鎮13個鄉,580個行政村,86萬人。葉縣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夏為豫州地,商為應侯國,春秋時期曾是許國國都,也是世界葉姓華人始祖沈諸梁的封邑。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昆陽之戰”就發生在這里。孔子、李白、杜甫、蘇軾、于謙等歷史名人均履及于此,留下許多美好的詩篇。古人曾以“青山不墨千秋畫,澧水無弦萬古琴”來盛贊葉縣的優美風光。

    今天我們參觀的葉縣縣衙是全國現僅存的古縣衙中唯一的一座明代縣衙。它始建于明代洪武二年即公元1369年,占地面積16848平方米,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級旅游景區。

    縣衙大門為面闊三間的硬山結構建筑,顏色朱紅,并有挺拔的青漆門柱映襯,使人望而生畏,顯示出古代縣級政權機構的威嚴。葉縣縣衙大門建筑與一般七品縣衙大門建筑還是有區別的。原來葉縣早在春秋時期做過許國的國都,歷史地位較高,加之漢代葉縣又是由昆陽、紅陽、舞陽、古葉邑及犨縣的部分合并而成,人口眾多,每年為國家繳納糧租均在十萬石以上,所以明清時期來此任職的行政長官多為同知銜、正五品官銜,按照《明史》規制,葉縣縣衙就可享受三間大門及青碧色門柱的待遇。

    縣衙大門上方一黑漆大匾,上書的“葉縣縣署”四個字,是葉氏后裔葉選平所書,匾額下方的楹聯“天聽民聽天視民視,人溺已溺人饑已饑”,是清同治六年即公元1867年葉縣知縣歐陽霖在到任之初所撰寫的。

    由大門進入,兩側就是古代“皂、壯、快”三班衙役值班及更夫居住的場所——班房。若有百姓擊鼓鳴冤,在此值班的衙役就要問明情況回稟知縣酌情辦理。緊接大門的這個門叫儀門,它面闊三間,中門平時關閉,每逢新皇帝登基、國家慶典、新官到任時方可打開。儀門的設置取“有儀可象”之意,不僅提醒知縣要為民做表率,也為縣衙增添幾分嚴謹。

    通過儀門,便是大堂。按照“左文右武”的規制,大堂東側是“吏、戶、禮”科房;西側是“兵、刑、工”科房,是中央六部在地方政權上的延伸。根據中央吏部的規定,享受五品待遇的縣衙六科房工作人員不得超出二十名,看來“精兵簡政”確是由來已久。

    位于大堂前中甬道的這塊“御制戒石銘”正面所書“公生明”三個大字出自《荀子·不茍》篇:公生明,偏生暗。意在警示為官者,凡事應以公正的態度去處理,這樣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碑陰則是由北宋著名書法家黃庭堅書寫的“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十六字官箴。立戒石始于宋代,由宋太祖趙匡胤首倡,宋王朝建立后,他總結后蜀不戰而敗的歷史教訓,取后蜀主孟昶《誡諭辭》中四句,勒石成碑,敕令全國各級衙署都必須立此碑,使署內人員于進出之間舉目可見,達到時時自省的效果。

    繼續前行就是大堂。古代縣衙建筑基本可以說是大同小異,然而在葉縣縣衙的大堂前,我們卻可看到有一座狹長的棚式建筑與其相連,這便是卷棚。卷棚本源于宮殿、廟宇中拜殿的建筑形式,用于官署衙門就成為了居官者身份地位的象征。由于明清時葉縣知縣多享受同知銜(正五品)待遇,所以這里的卷棚便是他們高級別官銜在建筑形式上的反映了。

    現存卷棚建于清同治年間,由當時知縣歐陽霖主持增修。歐陽霖原在中牟任職,后任上加任調署來到葉縣,加上葉縣本身較高的地位,于是便增修卷棚來突出本地縣署的特殊。值得一提的是,葉縣縣衙還是我國現存縣衙中唯一有卷棚的一座縣衙。

    在卷棚的柱子上,我們還可看到“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以及“山色壯金銀惟以不貪為寶;江流環鐵石居然眾志成城”的楹聯,深刻地表達出上至朝廷、下至百姓對為官者的殷切期望。

    卷棚下有跪石一方,為石英巖質地,經過六百多年的磨擦和風雨侵蝕,長方形跪石上已呈現了明顯的凹痕,成為葉縣縣衙悠久歷史的證明。

    站在大堂,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海水漲潮日出”圖,它象征著知縣清正廉明的政治形象。在它的兩側,有楹聯“丹毫一點乃吾民利害攸關須念悖出必將悖入,白日三竿即爾室公私畢照莫謂知顯不在知微”,配以正前方的黑漆公案及公案兩側的“水火無情棍”、“肅靜”、“回避”牌、兵器架等物品,使大堂更顯示莊嚴肅穆。

    在大堂頂部正中嵌檁上,還留有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同知銜知縣歐陽霖整修大堂的題記,內容為:“大清同治八年歲次已巳夏四月同知銜調署葉縣事中牟縣知縣彭澤歐陽霖重建運同銜戶部主事邑人杜鶴慈監修”。這一題記見證了縣衙前后數百年的滄桑歷史,在“官不修衙”的說法廣為流傳的中國封建時代,能伴隨著古縣衙一直保存至今便顯得彌足珍貴了。

    大堂后緊接為宅門,它是大堂通往二堂、三堂的屏障,而并非我們通常所說的住宅之門。門上有楹聯“受半文不值半文莫謂世無知者;作一事須精一事庶幾心乃安然”。意在提醒公務人員,拿人錢財的同時就把自己的人格一并出賣了,不要以為別人會不知道。在工作中,也只有兢兢業業,一絲不茍,才能夠無愧于自己的良心。宅門通常是關閉的,只有迎送重要客人和奉行重大慶典方才打開,衙署人員均由側門出入。

    進入宅門,東西廂房分別為會文館和會武館,是知縣接待外來文武官員的場所。

    二堂面闊五間,正中檐柱上有楹聯“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意為弘揚人間正義,學習古今德操完備之人,在于激勵署內公務人員不斷進取,提高道德修養。二堂正中有四扇屏門,屏門上方有一金字大匾“清、慎、勤”,取意于三國時期魏國司馬昭訓長吏言:“為官者,當清、當慎、當勤,修此三者,何患不治乎?”清初康熙皇帝御筆親書此匾,敕令懸掛于全國各府、州、縣。匾聯互為映襯,時刻警醒衙署工作人員,為公應清廉勤勉,為民謀福。二堂中間三間為穿堂,東西梢間各辟一室,東為幕廳,為知縣與其幕僚、師爺進行案件會審的場所;西為招書房,是文書人員對六科房呈送給知縣的文件進行審閱、把關的場所。

    另據清同治年《葉縣志》記載,清朝咸豐七年,二堂曾發生火災。今天,我們仍可在西側山墻上及二堂頂部梁檁上清晰地看到當年失火留下的痕跡,同時,在二堂正中嵌檁上還有當時知縣鈕達璋于次年重修二堂的題記“咸豐八年歲次戊午年春三月榖旦同知銜葉縣知縣鈕達璋重建”。

    進入第三進院落,便可看到一幅醒目而特殊的楹聯“今古今古今今古,古今古今古古今”,它以有限的兩個字的變化,開啟人們無限的遐想空間,著實是耐人尋味。

    三堂,又名知縣廨,其東二間為知縣辦公及公務間暫時休息的場所,西三間為審理涉密案件及“花案”的場所。三堂的東西廂房,則是與知縣近身的幕僚、師爺們的辦公場所。

    葉縣縣衙是由中軸線及東、西側副線三部分建筑群組成的,除了以上位于中軸線上的建筑外,在縣衙建筑的西側副線上,依次為知縣會見鄉紳、名流的西群房;有知縣受到嘉獎表彰后回顧以往工作、提醒自己不可虛受功名的虛受堂;虛受堂后,更有知縣反省自身工作失誤以求補過的思補齋,如此功能的建筑,在我國現存同類建筑中也是獨一無二的,而懸掛于其上的楹聯“虛心竹有低頭葉,傲骨梅無仰面花”和“孔子乃至圣先師每日猶潔身三自省,吾儕本無名后學時刻須補過多反思”更是質樸無華,令人回味。

    在其東側副線上,由南向北依次還有獄房、廚院和知縣宅等建筑。獄房自始建一直沿用至民國時期,有出土石碑為證;廚院為衙署內工作人員日常膳食的場所,院內一眼幽深的古井保存至今;在知縣宅內我們還可看到一個特殊功能的房間——西退室。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里,每當知縣需在家中會見一些重要客人時,家中女眷就必須回避,位于正房西側的這間小退室,便成為知縣家眷們臨時的棲身之所。

    我們今天不僅能充分享受到這些,還可以在文物展廳及編鐘演奏室欣賞到70余件全國僅有的珍貴文物,體會2600年前春秋編鐘帶給您的強烈震撼和獨特感受!
 
    我的講解結束了,歡迎再次光臨葉縣明代縣衙。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平頂山旅游資訊網(2014-12-05)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