鈞窯創燒于河南省禹州市,因宋徽宗在夏朝建都的禹州“鈞臺”設立官窯而聞名天下。“鈞窯”所產之瓷曰“鈞瓷”。她始燒于唐代,鼎盛于北宋,金元時期影響北方諸窯,形成了龐大的鈞窯系。為我國五大名窯、八大窯系之一。遺址遍布禹州西部山區及禹州城內,現已發現窯址150多處。保留完好的為禹州市鈞瓷研究所院內“北宋鈞官窯遺址保護區”和神后鎮瓷區。主要游覽觀光的遺跡有“古鈞臺”、“禹王鎖蛟井”、“鈞臺鈞窯遺址博物館”、“鈞神廟”、“火龍廟”、“神后鎮鈞瓷文化區”等。禹州,地處中原,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是一座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素有“夏都”、“鈞都”、“藥都”之稱。因大禹治水受封于此而得名“ 大禹之州” 。禹之子啟,在此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國夏朝,因此,禹州又有“華夏第一都”之譽。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禹州曾涌現出法家代表韓非、雜家鼻祖呂不韋、政論家晁錯、軍事家張良、三度臨朝輔佐五帝的褚蒜子、曹操謀士郭嘉,首創行書劉德升、百代畫圣吳道子、書法大家褚遂良、五朝元老馬文升等眾多歷史名人,境內名勝古跡星羅棋布。國寶鈞瓷就誕生在這片厚重的熱土之上。
古代鈞窯的造型多以器皿為主,盤、碗、鼎、爐、洗、尊、盆、缽等,式樣繁多,品種齊全。造型古樸、端莊、線條流暢、曲直得當,裝飾質樸簡約、吉祥如意。民間鈞窯釉色以天青、天蘭、月白、月白加紅斑為主,釉面瑩光玉潤,精光內蘊,幽雅自然,加斑者,或紅或紫,或紅紫相間,窯變天成,瀟灑自然,極富裝飾之美,非人之所能為,“鈞官窯”鈞瓷釉色以窯變紫紅釉為主,變化豐實自然,五彩滲化,交相輝映,宛如蔚藍的天空中出現的彩霞。古人曾用“高山云霧霞一朵,煙光凌空星滿天;峽谷飛瀑兔絲縷。
一、起源和鼎盛
禹州制瓷業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已出現陶器,商周有原始青瓷。到了唐代,制瓷業更加繁榮,盛產一種以黑褐釉為主體,局部施以蘭白色斑的“花瓷”,被識為鈞瓷的前身,因在夏啟開國大典的鈞臺之地燒造,而得名鈞瓷。稱之為“唐鈞”。
北宋初年,政治穩定,手工業、商業發展迅速,文化藝術得到社會需求。鈞瓷也從技術上和藝術上逐漸發展成熟,形成了獨特風格,成功燒制出窯變蘭色乳光釉和銅紅釉,打破了瓷器單一顏色一統天下的歷史,受到世人青睞。
北宋末年徽宗時期,鈞窯受到宮廷重視,把“鈞臺鈞窯”壟斷為“官窯”。集中能工巧匠按照宮廷設計,不計工本,精工制作。其造型端莊古樸,胎質堅實,工藝嚴整;釉色五彩繽紛,瑩光玉潤,變化神奇自然;挑選嚴格,殘次品一律砸碎深埋,禁止流入民間。這種高標準、嚴要求,對鈞窯的制作工藝、燒制技術、藝術品位起到了升華作用,從而鈞瓷由一般的日用瓷上升到純粹的藝術瓷,鈞窯成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金元時期,由于鈞窯的獨特風格深受人們的喜愛,加之宮廷壟斷的解禁,其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影響遍及河南、河北、山西、內蒙等地,在我國北方形成一個規模宏大的鈞窯體系。
明清時期,鈞窯風格影響到南方,出現了各種仿鈞的瓷種,如廣東佛山的“廣鈞”、宜興的“宜鈞”、景德鎮的“祭紅”、“釉黑紅”、“盧鈞”等,以及受鈞釉影響而創新出的各種高溫顏色釉。
嗣后,經過各個 歷史時期的不斷創新發展,時至今日, 禹州鈞瓷譽滿全球。
鈞瓷歷來被人們稱為“國之瑰寶”,在宋代五大名窯中以“釉俱五色,艷麗絕倫”的奇特“窯變”而獨樹一幟。其藝術成就主要在于:在釉中銅鐵等多種金屬氧化物為呈色劑,通過氧化還原的特殊燒成方法而燒制出五彩滲化的窯變釉彩,結束了中國陶瓷單一釉色的歷史,開創了我國彩釉瓷的新局面,對世界陶瓷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二、燒制
鈞瓷燒制工藝復雜。從選料到燒成,自古就有“七十二道工序”之說,無論哪道工序稍有不慎便前功盡棄,加之燒制極其復雜嚴格,這是鈞瓷珍品率極低的重要原因。因此,鈞瓷燒造“十窯九不成”。
禹州市西部山區,盛產瓷土、釉料,通過測試,除常規數據外,還含有40多種微量元素。煤炭和木材天然的制瓷燃料儲量豐富。再加上潁河水的浸潤和滋養,這是鈞瓷在這里發生、發展、延續千余年而不衰的得天獨厚的先決條件。
鈞瓷的成型技術早在唐代都已經相當成熟,釉則用多種原料配制,并對一件器物多次施釉,采用點、抹、涂、灑的技法,釉斑灑脫,變化萬千。
到了宋代,鈞瓷工藝日臻完善。特別是銅紅釉的成功運用,使鈞瓷燒造工藝實現重大突破,在我國陶瓷發展史上是一項重大貢獻。
建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鈞瓷燒制工藝又有新的發展,燃料從柴、煤到液化氣、天然氣燒制。新設備、新技術、新工藝層出不窮,新造型、新裝飾、新品種創新不斷,鈞瓷的成品率、珍品率明顯提高。
三、窯變
鈞瓷的窯變是指在燒制過程中所產生的不能人為控制的釉面色彩、色斑、紋路、釉畫、肌理等特殊藝術效果。
它的形成與鈞窯獨特的本土原料、配釉、施釉、燒成等工藝有密切的關系。特別是最先引入氧化銅的氧化物作為主要呈色元素巧妙篩選配比、精細加工,分層施釉,加上多次氧化還原、高溫、急冷卻等復雜的燒造,使鈞瓷 釉面產生了神奇的窯變現象。
鈞瓷窯變現象具體表現在五彩斑斕的色彩,如脂似玉的質地,自然玄妙的紋路、色斑、色線,或聚或散,或急或緩。最為神奇的是釉畫,意象豐富,鬼斧神工,奇妙無比,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增強了藝術的感染力,使鈞瓷升華到具有純粹審美價值的藝術品高度。
“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窯變打破了中國唐代以來高溫瓷單一釉色格局,開啟了陶瓷史上彩釉瓷的先河,瑰麗、豐富、神奇、靈動的美,形成了博大精深的鈞瓷文化。
四、鑒賞
鈞瓷藝術體現出傳統華夏美學思想。以儒家文化為基礎兼老莊、禪學等審美意識。突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重視集體情感志趣,但又不失個性與靈性。創作主題中庸和諧,造型端莊、穩健,表現形式多樣。
鈞瓷之美表現在造型、釉色、質地、紋路、、意境、音質等方面。
鈞瓷造型嚴謹穩健、或自由大氣,或清新高雅,或端莊古樸,渾厚大氣,或形象或具象,風格多元, 各具形態。
鈞瓷的自然窯變,青如藍天,紅如海棠、胭脂、雞血、玫瑰、朱砂、火焰;紫如茄皮、葡萄、丁香,綠如蔥翠、鸚哥等豐富的色彩變化把陶瓷釉裝飾美學價值推向極致。其窯變,千變萬化,形成了一幅幅神奇的圖畫,意象豐富,回味無窮。如旭日東升,高山云霧,峽谷飛瀑,伯牙撫琴等等。名人曾用 “ 雨過天晴泛紅霞,夕陽紫翠忽成嵐 ”、“ 峽谷飛瀑菟絲縷 ,窯變奇景天外天 ” 等來形容鈞 瓷釉畫所形成的意象和令人沉醉的意境。
鈞瓷的質地包括胎質和釉質,鈞瓷的釉質好的如脂似玉,宛若彩霞,晶瑩剔透,軟潤滑膩,。由于鈞瓷釉面在煅燒過程中開裂、熔化、流動、沉積、結晶、拉絲、分相等變化,使鈞瓷表面出現多種奇妙美麗的紋路,如蚯蚓走泥紋、冰片紋、菟絲紋、魚子紋等。冰片紋開片之聲清脆悅耳有詩曰 :“展卷當受益,賞鈞眼更新。夜深人靜時,開片亦驚心。”
五、名窯
禹州境內發現的古窯遺址多達140多處,其中的宋代古窯遺址就達40多處。宋初鈞窯中,其形狀多為饅頭狀,依土崖而建。劉莊窯鈞瓷 不但造型規整,更重要的是釉質細潤,其中一件鈞瓷盒,胎釉總厚度不足1.8毫米,足見制作之精良。釉色艷麗,窯變自然,是其它窯口所難見。
鈞臺窯在成為官窯以前已經是唐宋時期一個很重要的窯廠,制作精良,品種豐富,宋徽宗選中后,被宮廷壟斷。官窯獨特的雙火膛窯爐結構,既易于溫度的升高,又解決了燒成中的氣氛控制問題。現存的長方形雙乳狀火膛窯爐,為中外陶瓷窯爐所罕見。
著名的扒村窯屬磁州窯系,它保持了以燒制白地黑花瓷為主的特征,兼燒鈞瓷,富有鄉土氣息和民間色彩,其精湛的燒制技藝中外馳名,是宋代瓷窯中的佼佼者。
建國后,禹州市創建的國營瓷廠、鈞美一廠、鈞美二廠,對鈞瓷的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尤其改革開放以來,禹州市委、市政府實施名牌和精品戰略,鈞瓷文化和產業快速、健康發展,形成了以名牌鈞瓷廠家為龍頭的上百家鈞瓷生產企業。產品享譽海內外,遠銷世界各地,倍受各界人士的喜愛與贊揚。
禹州市鈞瓷研究所是市政府成立的鈞瓷研究生產機構,依托國家級重點文物宋鈞官窯遺址,逐漸發展成為集科技、博物、文化為一體的禹州文化窗口。為行業的健康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拉動了鈞瓷行業的整體提升。
中國美術家協會韓美林鈞瓷研究室引領鈞瓷的時代潮流,對鈞瓷的創新、發展起了引導作用。
孔家鈞窯、榮昌鈞瓷坊、星航鈞窯、神州鈞窯、金堂鈞窯、御鈞齋鈞窯、楊志鈞窯、苗家鈞窯、劉家鈞窯、王府鈞窯、韓冬藝術工作室、金陽鈞窯、尹家鈞窯都是規模較大的鈞瓷生產企業,為鈞瓷文化和產業的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六、發展
鈞瓷經過歷史的淘洗,依然絢麗奪目,充滿魅力。新中國成立以后,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民族文化遺產的保護,鈞瓷得以快速發展。90年代,禹州市委、市政府在宋鈞官遺址保護區建立宋鈞官窯遺址博物館,成立了禹州市鈞瓷研究所。1996年,舉辦中國鈞瓷(香港)國際研討會及珍品展。1999年,國家郵政局發行了《中國陶瓷—鈞窯瓷器》特種郵票,鈞瓷以郵票為載體走出國門。
進入二十一世紀,鈞瓷的發展又迎來了嶄新的發展階段。從2004年開始,禹州市每年舉辦一屆 “鈞瓷文化藝術節”,通過藝術節弘揚光大鈞瓷文化。2005年成功舉辦鈞窯國際學術研討會。2006年,禹州市被命名為“中國陶瓷文化之鄉”。2007年,成立鈞瓷發展委員會,加強了新時期鈞瓷文化產業的組織領導。2008年,禹州市被河南省確定為文化改革發展試驗區,確立了以鈞瓷文化為主線,以神垕保護開發和鈞瓷產業相結合,建設鈞瓷文化旅游試驗區的目標。2009年,鈞瓷獲得了國家原產地域產品保護。現在鈞瓷燒制技藝已經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舉辦了香港鈞瓷珍品展、東京鈞瓷珍品展、上海世博展、鈞瓷寶島行等活動。鈞瓷這一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將在世界陶瓷藝術史上寫下輝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