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十九世紀中葉以后,西洋繪畫發生了這樣一個革新趨向:最高的藝術應當是“表現”的,而不是“再現”的。“再現”是客觀而機械地照自然物一模一樣描摹,使畫像有如照相機一樣再現,“表現”則注重主觀感覺和個性發揮,即所謂“自我表現”,甚至以自然模仿藝術,并不是藝術模仿自然,鄙棄那種照相機式的“描摹”。此風一起,許多新的藝術流派產生了,如印象派、新印象派、野獸派、未來派、表現派、立體派等。
實際上,早在八世紀,大畫家吳道子便已經以表現為畫風在藝壇上實行了革命。他把以前死板的鐵錐所雕的線條一變而為活潑的、曲折粗細、變化無窮的新線條,這就是人家所稱的“莼菜條”。他的革新比西洋早了一千年。
同樣奉玄宗之命繪四川嘉陵江三百里山水,李思訓用金碧青紫精勾細描地畫了幾個月,吳道子卻用水墨潑辣地揮寫,只一日就完成,這就是個性。
他以獨創的佛教美術樣式“吳家樣”盛名傳世,至今讓“天衣飛揚、滿壁風動”的“吳帶當風”獨步畫壇。
所謂“吳帶當風”,是指吳道子所畫人物的衣帶臨風飛揚,飄逸灑脫;所謂“滿壁風動”,是說吳道子所畫的壁畫充滿動感。簡單地說,吳道子畫的人物是運動的,是有速度的。
時下的武打片,利用鼓風機讓演員衣袂飄飄,就是一種“風動”的效果。
但吳道子用的不是鼓風機,他用的是筆。
“莼菜條”的說法,出自北宋大書畫家米芾。他用“行筆磊落揮霍,如莼菜條”來形容吳道子筆下的線條。所謂莼菜,是一種睡蓮科植物,有浮在水面的圓形綠葉,根莖在水中生長。表面附有膠質黏液,給人的手感非常潤滑。西晉文學家張翰在洛陽任官時,“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莼羹、鱸魚膾”,于是,就借口思戀故鄉的莼菜、鱸魚,辭官歸鄉去了,因此有了“莼鱸之思”成語。
這個說法讓人想起一句廣告詞:甜甜的,滑滑的,不想嘗嘗嗎?
這在表現手法上稱為“通感”。自然法道道法自然
畫是有形的,更是有聲的,有靈性的。
好的畫幅,應該走進人的心靈深處,抵達靈魂的彼岸。
“匠”與“家”的區別在于:匠的手是自己的,心是別人的,所以技術再高,描摹得再像,活兒做得再精細,還是個匠人,而家則不同,有時他的手或許是別人的,但心永遠是自己的,所以無論他隨意潑墨也好,任意抒寫也罷,表達的都是自己的思想。
農歷乙酉年的正月,我走進畫圣祠,站在了吳道子的畫前,那個時候我的心里有一種惶惑,因為我不知道我是否能讀懂吳道子。
巧的是,吳道子的第五十二代孫吳娜回來了,她是個畫家。
她最得意的是畫貓,據說她畫的一幅貓圖頗仿祖上,因為拿到她“貓畫”的一位日本朋友說,自從把她的畫掛在家里,老鼠都沒了。
眼前是吳道子摹本的復印件,《送子天王圖》和《八十七神仙卷》,雖然這摹本也不知是吳道子畫第幾個摹本的摹本,但專家認為,這還是比較接近吳道子畫風的。
《送子天王圖》,是根據《瑞應本起經》創作的,描寫的是佛教始祖釋迦牟尼降生以后,他的父親凈飯王抱著他進入寺廟,諸神向他禮拜的故事,所以又名《釋迦降生圖》。畫的前段,描繪送子之神騎著瑞獸,向前奔跑的情景,送子之神的表情既緊張又愉快。端坐的天王,神情雍容自若而略帶沉思。兩旁的文武將相以及侍女的表情,也都表露出各自的性格特征。
畫的最后一段,是畫的中心內容。面目清秀的凈飯王,懷著崇敬的心情,小心翼翼地抱著初生的釋迦牟尼,持重地向前緩行,充分透露出凈飯王的崇敬心理。在凈飯王的前面,畫有一個神怪伏地而拜,從神態看,這個神怪張皇失措、驚恐萬分,透露出他從精神上完全服從釋迦的心理狀態。緊跟在凈飯王后面的是美麗端莊的摩耶夫人,即釋迦牟尼的母親,表情莊嚴大方,安詳自然。
這段描寫天王召見送子之神的情節之所以生動,主要的不在于人物動作的富有變化,而在于表現了這幾個人物對待這件不平凡的事件“應有的”各種不同的心理變化。其重大成就在于雖各人的心理變化不同,卻因這一件不平凡的事情將要發生,他們還有著共同的表情特征,那就是虔敬。
“雖然是臨本,但《送子天王圖》的確再現了吳道子佛教繪畫的風格及特點。”吳娜女士說。
“吳道子所畫佛像樣式,當時稱為‘吳家樣’。在這之前,有南朝佛畫藝術家張僧繇創作的‘張家樣’佛畫和北齊畫家曹仲達創作的‘曹家樣’佛畫。‘吳家樣’是繼‘張家樣’、‘曹家樣’之后的一種中國宗教畫的藝術樣式。宋代繪畫評論家所說的‘吳帶當風,曹衣出水’,高度概括了這兩種佛畫樣式在表現人物衣紋上的特點。‘曹家樣’的作品現在已經看不到了,但從現存的北朝雕刻風格上看,人物的衣紋大多為規則的垂直線構成,衣飾緊貼身體,體積感很明顯,所以有‘曹衣出水’之說。吳道子運用傳統的線描,特別是他中年以后創造出遒勁奔放、變化豐富的‘莼菜條’,能表現物的‘高側深斜,卷褶飄帶之勢’,產生‘天衣飛揚、滿壁風動’的藝術效果。這一獨具風格的佛教繪畫,被喻為‘吳帶當風’。”
但,就連這樣一幅摹本畫卷,也被日本人搶走了,它如今藏在日本大阪博物館內。
《八十七神仙卷》以道教故事為題材,純以線描的手法表現八十七位神仙出行的宏大場景,神仙形象的刻畫細致入微。畫面筆墨遒勁灑脫,根根線條都表現了無限的生命力,線的組合有如行云流水,充滿著有節奏的動感。使人似乎覺得仙樂聲中,眾神仙腳踏祥云,御風而行,而頓生虔敬之心。整個畫面構圖繁復卻益顯空靈,甚至達到了以線條替代渲染的高妙境地。它代表了我國唐代白描繪畫的最高水平。
《八十七神仙卷》現珍藏于徐悲鴻紀念館,是徐悲鴻先生傾全部積蓄保存下來的,畫面上沒有作者姓名,也沒有題跋。它是怎樣流傳下來的?這是千古之謎。1937年,徐悲鴻在香港舉辦畫展時,經友人介紹,偶然從一個德國駐華外交官親屬的手中“驚見”此卷,當即以重金購回。他評價說:“此卷規模之恢弘,豈近代人所能夢見,此皆偉大民族,在文化昌盛之際所激之精神,為智慧之表現也。”從此便朝夕不離左右,視為銘心絕品。
1942年,這件被視為“悲鴻生命”的畫卷,在云南一次日軍空襲中卻不翼而飛。這個致命的打擊使徐悲鴻寢食不安,日夜擔心國寶再次流落海外。事隔兩年,他忽然得到消息,畫卷在成都出現,于是立即通過朋友,不惜以高昂的代價,再次將《八十七神仙卷》購回。但此時,畫卷上徐悲鴻的題跋和印章被人割去。得到寶物的徐悲鴻欣喜之極,再次書寫了長跋,又分別請齊白石題寫卷名,張大千、謝稚柳二人題寫跋文,再由著名裱畫師劉金濤將其重新裝裱成長卷。
畫人傳情 畫鬼撼人
繪畫造型,既要形似,也要神似。沒有形似,神似落空;徒有形似而無神似,畫就刻板,了無生意,因此繪畫以有神為貴。
奪人魂魄,其實就是“神”的作用。
“寫其神,專其一”,吳道子具有精練的功夫,作起畫來,充滿激情,往往“彎弧挺刃,植柱構梁,不假界筆直尺”,自由自在到了極點。畫起人物來,即使是巨幅作品,可以“或自臂起,或從足先”,“既會其身,果應其口”,因而獲得“膚脈連結”的效果。
對吳道子的這種表現,張彥遠的闡釋是“守其神,專其一,合造化之功,假吳生之筆,向所謂意存筆先,畫盡意在”。徐沁在《明畫錄》“人物序”中所說:“(繪畫)造微之妙,形模為先,氣韻精神,各極其變。”
吳道子的繪畫藝術風格,為中國繪畫開辟了新路。
吳道子之前的人物畫,像顧愷之、陸探徽等,都注重于筆跡周密。而吳道子則一改前人成規,往往“筆才一二,像已成矣”,這就是一種全新的繪畫藝術風格——疏格。同時他還創造了許多前所未有的繪畫手法。
吳道子的“吳帶當風”采用自己所創的“柳葉描”、“棗核描”和運動感強烈的“莼菜條”描法,通過線條的粗細和干濕的變化,體現事物的質地、明暗和凹凸變化。吳道子的有些作品,甚至采用了“白描”的手法,被人們稱為“白畫”。雖然這些作品簡單到以“墨蹤為之”,卻使后人“莫能加彩”。
吳道子的設色畫,也不像當時的一般作品那樣絢麗多彩。郭若虛在《圖畫見聞·論吳生設色》中說:“嘗觀所畫墻壁、卷軸,落筆雄勁而敷彩簡淡”,“至今畫家有輕拂丹青者,謂之吳裝”。關于“吳裝”,元代湯垕在《畫鑒》中也有類似的論述:“于焦墨痕中略施微染,自然超出縑素,也謂之吳裝。”吳道子在設色濃艷的盛唐畫壇,首創敷彩簡淡的繪畫風格。
吳道子的繪畫,實際上已非一般意義上的繪畫,它是物我兩忘的人生境界,是自然與人生的統一。也正因為這樣,他的畫超越了一般。
他畫神鬼,竟如虬須云鬢,數尺飛動,毛根出肉,力健有余。
吳道子的佛教壁畫中,最有名的是《地獄變相》。這是吳道子在洛陽景云寺墻壁上所畫的壁畫,變相即陰司罪人像,跪的姿態沒有一個相同的。《東觀余論》對這幅壁畫的評價是:“視今寺剎所圖,殊弗同。了無刀林、湯鑊、牛頭、阿旁之象,而變狀陰慘,使觀者腋汗毛聳,不寒而栗。”《唐朝名畫錄》中說:“京都屠沽漁罟之輩見之而懼罪改業者,往往有之。”
畫《地獄變相》,表現了“金胄雜于桎梏”的情景:不管是王公貴族、帝王將相,陽世作惡的,陰間都得到了報應。
《地獄變相》圖,描繪地獄陰森凄慘之狀。在各殿閻王之下,這些被小鬼抓到陰司的“罪犯”,受到了各種刑罰,有的被挖眼,有的被鋸殺。有一屠戶,當受審時,面前放著一面“前相”鏡,鏡中現出屠戶當日宰殺黃牛的行為。
據景云寺的老僧說,吳道子《地獄變相》圖完成之后,許多人看了都因害怕再犯“殺戒”而改過向善,當時更有許多殺豬宰牛的屠戶,看了之后紛紛改了行當,不敢再當屠戶了。
這就是吳道子畫的神奇魅力。
段成式《京洛寺塔記》中載,吳道子所畫常樂坊趙景公寺門南的“《執爐女》竊眸欲語”。而他畫的千福寺菩薩像,居然“現吳生貌”,而且“轉目視人”。
許昌洞上村有一座石橋,叫臥虎橋。據說當年吳道子從那里經過,隨手畫了一只老虎,結果很長時間內沒有人敢從橋上過,就連差官也不例外,直到后來吳道子把畫擦了為止。
畫馬要能走,畫人要開口,畫龍生煙塵,畫馬奔逸走,畫水夜聽聲,畫神跂一足,夜里來托夢……在民間,傳說著如此這般的吳道子故事。
神奇的創造,把吳道子推上了高高的神壇,無論歷史、民間抑或是宗教。
自唐以降,歷代民間畫工,一直奉他為“祖師”,在民間畫業的行會里,設立他的“神位”,頂禮膜拜。清代“四明丘興龍畫業同人行例”第一則:“奉祖師吳道君神位。”行例末尾又書:“千拜吳道君祖師爺,畫業大吉大利。”作坊畫師在常畫的“諸神存目”中,還稱吳道子為“吳道真人”,與“三清”、“三圣”、“文昌帝君”、“孔子”、“魯班”等并列。
吳道子不只是在民間畫工中受到無上的尊敬,就是在文人畫家的評議中,也受到極高推崇。蘇軾把吳道子的繪畫與韓愈、杜甫、顏真卿等的詩文、書法相比,他說:“智者創物,能者述焉,非一人而成也。君子之于學,百工之于技,自三代歷漢至唐而備矣。故詩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韓退之,書至于顏魯公,畫至于吳道子,而古今之變,天下能事畢矣。”
實際上,不獨在中國,在東方以至世界上,吳道子都是一代宗師。他的繪畫,成為中古時代東方藝術上重大成就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