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鄭裴李崗遺址的“石磨盤”,解開新石器時代的秘密(四)
2012/4/1 9:15:37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2007年6月,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配合南水北調工程,在新鄭市唐戶村進行考古發掘時,又有一個意外的驚喜,終于發現了8000年前裴李崗人居住的房屋基址。
1977年,裴李崗遺址出土了大量的石磨、石棒以及陶器等。但遺憾的是,在裴李崗地區附近并沒有發現同時期的房屋的基址。這次唐戶遺址房屋基址的發現則彌補了這一缺撼。
唐戶遺址環繞在麥田之中,被一個個探方均勻地等分。探方里遍布著一些大大小小的淺坑,淺坑平面形狀多為不規則形,偶有橢圓形,淺坑的周圍均勻地分布著一些圓柱形的洞。
這些裴李崗時期人類居住的“房子”,其實都是半地穴式的小窩棚,多是三、四個人居住在一起。唐戶遺址內發現的可確認的裴李崗房址目前已有42座。
從這些房屋遺址中專家推測出,先民們已經知道了如何躲避寒冷的入侵和野獸的襲擊。
從此,人們走出山洞或地穴,形成了古老氏族村落。住進自己建造的房屋,冬可避風寒,夏可遮酷暑,這是人類發展史上的一大飛躍。從此以后,人類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2007年9月17日,來自中國社科院、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以及當年參與裴李崗考古發掘的數十位知名考古學家聚集新鄭,紀念裴李崗遺址發現30周年。
在此之際,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帶著虔誠的信仰來到這個神秘而又普通的村莊裴李崗。
對這幾位老人來說,這里的一切既熟悉又陌生。30年前,裴李崗遺址發掘的時候,他們吃住、工作都在這里,這片土地給予了他們一生中最大的驕傲,也幾乎費盡了他們畢生的心血。直到今天,他們仍然對這塊土地眷念不舍。
裴李崗遺址就位于村莊西南的這處崗地上,大約兩萬平方米。考古工作者經過幾次挖掘后,現在這里早用沙土把遺址重新填埋了起來,如今人們看到的只是一片普普通通的麥地。
遺址的形狀很像人的鞋底,東邊的“鞋跟”是原始村落的生活區,西邊的“鞋掌”是墓葬區,雙洎河從遺址西面由北向南流過,然后緊靠遺址南部折向東流,崗地就處在這一河灣上。這是新石器早期農業聚落的普遍特點,是當時的條件所決定的。
新石器早期,農業剛剛起源,聚落地點一般選擇在山脈與平原過渡的中間地帶,這一帶沒有茂密的森林,容易開辟田地,這些地方也是從采集向農業種植過渡最適宜的地理環境。當時人類還不知打井取水,所以建立定居點時,就自然而然地選擇臨水而居。
8000年前,當地球上絕大部分地方還處在人獸雜處、茹毛飲血的蠻荒時代。
而在新鄭裴李崗這片土地上,先民們已經開始用他們仍顯笨拙的雙手,創造性地扎根大地搭起了茅草房屋,形成了氏族村落,開始過著較為安穩的定居生活。
原始農業、畜禽飼養業和手工業,已經在這里產生了……
男人們不斷地打磨著石斧、石鏟、石鐮準備進行耕作,種植粟類植物;而女人們則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用石磨盤、石磨棒耐心地碾磨著谷物、加工著粟糧。
他們定期舉行不同的祭祀活動,乞求上蒼給予他們富裕和興旺。
在他們的氏族公共墓地,成年人死了不分男女,一律頭南腳北安葬。同時,還根據他們生前的功勞和性別來陪葬不同的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
當石磨盤上碾出深深地凹痕時,她們的生命也到了盡頭,這最親密的工具變成了她們重要的陪葬品。這就是中原最古老的文明。從這里開始,中國幾千年的農耕拉開了帷幕。
如今,裴李崗村和中原普通的農村沒有兩樣。雖然,這里經過數千年的風雨蕩滌,早期文明的遺跡已經淹沒地下。
但是,關于裴李崗的故事卻并沒有結束。這里留給我們太多的神秘,太多的難解之謎!
裴李崗的先民們究竟是從哪里來的,又到哪里去了?他們周圍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樣子呢?在某個不為人知的角落,他們會不會為后世留下些什么呢?
這一切,仍舊等待著人們去發現……(原標題:裴李崗遺址的“石磨盤”,解開新石器時代的秘密(四))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中國生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