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的李鐵旦無論如何都想不到,他肩上扛的是中國20世紀考古界的一個重大發現,這個粗笨的家伙把中國農業文明的歷史向前推進了1000多年……
1977年的一天,新鄭縣裴李崗村通往縣城的鄉間小路上,農民李鐵旦急匆匆地往縣城趕,他肩上扛著的是一塊粗笨的石板。當年的李鐵旦無論如何都想不到,他肩上扛的是中國20世紀考古界的一個重大發現,這個粗笨的家伙把中國農業文明的歷史向前推進了1000多年。他祖祖輩輩居住的這個普通村莊,也因此而聞名世界。
裴李崗文物 件件是寶貝
古樸雅致的河南新鄭博物館,是中原地區著名的博物館,雖然只是一個縣級博物館,卻以館藏豐富,珍品林立而著稱。館內常年珍藏著從上古時期到現代的文物精品,其中不乏稀世國寶,在最矚目的位置就擺放著當年李鐵旦背來的那副毫不起眼的石磨盤,而這副石磨盤就是震驚中外的裴李崗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文物。
談及館中文物價值,館長杜平安說,這里面任何一件寶貝都是無價之寶,但是最珍貴、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這副石磨盤。仔細打量這個被館長視若珍寶的東西,只是一個樸素的黃色石板,表面雖然經過細致打磨,但經過歲月的琢磨后略顯粗糙。石磨盤的表面,具有明顯的規則弧度:盤中心低凹,四周稍凸。仔細端詳可以發現,盤面并不光滑,有著許多坑坑洼洼的“斑點”。專家認為,這些“斑點”并非天生,而是人類有意識地鑿出來的。將它們與稻殼聯想在一起,一個有趣的猜想誕生了:先民將稻谷放在大磨盤上,用石棒或者石球充當磨具,脫粒工具產生了。而高低不平的盤面,更有利于增強脫殼取米的效果。也就是說,在8000年前的裴李崗文化時期我們的祖先已經開始使用手工的“谷物脫殼機”了。
杜平安介紹:“這是中國農業文明最早的標志,裴李崗文化出土的第一件文物。”這副石磨盤就是一把鑰匙,開啟了塵封時光之門,把我們帶回了31年前那個震驚世界的發掘現場——河南省新鄭市裴李崗村。而正是在這個地圖上幾乎找不到的小村落,把中華民族的農耕歷史追溯到8000年前。
揭開裴李崗神秘面紗
農民李鐵旦到達新鄭縣城后,當時任新鄭縣文化館干部的薛文燦、李友謀、趙世綱在李鐵旦的帶領下急匆匆地趕往裴李崗村一處正在平整的土地。就在平整土地的現場,揭開的土層下面靜靜地躺著一具人骨。人骨不遠處,一處明顯的凹痕格外引人注目。
看著被嚴加保護的現場,薛文燦的心放進了肚子里。就在這個老鄉背著這副從平整土地現場挖掘出來的文物找到他時,他一度擔心是否由于老鄉的挖掘導致文物現場被破壞。但是從實地來看,保護得很好。出土的石磨盤印的痕跡原樣沒動,清晰可見,有人骨和碎陶片,是一座墓。
薛文燦小心翼翼地把這個農民身上背的石磨盤放置在這處凹痕里,只見石磨盤放下,凹痕與石磨盤緊緊地咬合在一起,不見絲毫的縫隙。薛文燦心中一陣激動,心說:“就是他。”他回身抓住這位農民的手:“老李,你立功了。”
新鄭裴李崗村發現重要文化遺址的消息迅速傳到了當時的河南省文化局,經過有關專家的審慎研究后,同意對裴李崗村的文化遺址進行試掘。
裴李崗敢對“中國文化西來說”說不
3個多月過去了,在裴李崗村這處遺址上試掘開挖了5條探溝,試掘面積118平方米,發現8座墓葬,5個灰坑。共出土石器25件,陶器21件,骨器1件,獸骨2件,綠松石珠2枚,這是裴李崗遺址第一次科學發掘得到的實物資料。從現場出土的陶器來看,所發現的陶器僅有紅褐色砂質陶和泥質陶兩種,均為手制,因此胎壁厚薄不勻,這與之前在仰韶文化里發現的彩陶明顯不同,這些陶器更接近原始狀態,初步推測是早于仰韶文化的先民所遺留下來的器物,而仰韶文化處于新石器時代的中期。難道,這里就是大家追尋已久的新石器時期的早期文化嗎?誰的心里都沒有底。
在上世紀20年代,瑞典地質和考古學家安特生在河南澠池仰韶村發掘,發現了以彩陶為顯著特征并與磨制石器共存的仰韶文化。隨后他就根據自己的研究發現提出了“中國文化西來說”。說中國文明來源于巴比倫地區。由于當時的仰韶文化和隨后發現的龍山文化是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的文化遺址,而當時沒有發現有關新石器時期早期文化的遺址,所以很多西方學者都認為我國文明起源于西方,并提出“外來信息是中國新石器時代起源的決定因素”。
那么,這些東西到底是不是新石器時期的早期文明呢?會不會是仰韶文化同期或者晚期的不同時代的一些文化遺址呢?如果是新石器時代的早期文化,將有力地駁斥西方一些學者所謂的“中國文化西來說”和“外來信息是中國新石器時代起源的決定因素”等學術觀點。伴隨著出土的文物數量越來越多,薛文燦等人的心里既激動又不安。激動的是這些出土文物在其他已經發現的文化遺址上并沒有出現過,自己即將見證一個震動世界的發現。不安的是在沒有經過專家的鑒定和論證的前提下,誰也不能妄下結論。
裴李崗文化: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
為了使這批文物的真實身份盡快得到確認,也為了使裴李崗這一文化遺址年代得到一個明確的說法,當時的河南省文物局決定迅速將這批文物護送上京,讓專家對他們驗明正身。
文物很快就擺到了考古學界泰斗夏鼐和安志敏先生面前,當兩位考古學界的權威聽完新鄭的同志匯報后驚喜地說:“新苗頭,很值得重視。”并追問有沒有把出土的木炭給帶來,得到確切答復以后,立刻讓實驗室的同志取走,要求他們盡快測定出年代。
同是考古學界權威的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看到裴李崗遺址出土的器物,當時便說:“這些陶器很早,年代至少在七八千年以上,是河南地區第一次發現,很重要。”
七八千年!雖然放射性碳素測定的年代還沒有最后的結果,但是,能得到專家的初步肯定已經讓人歡欣鼓舞。仰韶文化屬于新石器時代的中期,在距今7000~5000年;而裴李崗遺址出土的文物至少在七八千年以上,這說明,這是要早于新石器時代中期文化的一處重要遺址。
1978年的早春時節,喜訊傳來,該年度《考古》雜志第二期上首篇刊登的就是《河南新鄭裴李崗新石器時代遺址》簡報。簡報披露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實驗室對裴李崗遺址出土的木炭標本進行放射性碳素測定的年代,為距今7885+480年(未經樹輪校正)。消息傳來,參與挖掘的全體人員歡騰起來。就此證明,裴李崗遺址是我國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文化遺存。這個結論將有力地駁斥西方學者的荒謬觀點,將中華農業文明前推到公元前5000年,成為中華文明起源于本土的有力證據。
3次對裴李崗遺址進行發掘,總發掘面積600平方米,發現的遺跡主要有房基、灰坑、窖穴、陶窯、墓葬等。遺物主要有石器、陶器、骨器、蚌器等,其中包含有大量的農具和日常生活用品。
考古學家認為,從裴李崗出土的精美的石斧,精心雕琢的石鐮、磨盤等器物以及大量的谷物化石看,當時的原始農業已相當發達。出土的豬、羊頭骨說明我們的先民在馴養家畜、養殖方面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出土的陶塑豬、羊頭原始藝術品說明那時的先民已經不單單地只追求溫飽了,他們已經從單純的是否吃飽的問題上升到了藝術欣賞的高度,農耕社會的文明曙光已經開始照耀在了中原大地上。(原標題:裴李崗文化:改寫中華農業文明的神秘石磨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