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秀美山水 >> 瀏覽相關信息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天地之中11項建筑

2012/3/31 11:38:04 點擊數: 【字體:


    少林寺
  
    少林寺,位于登封市西北13公里太室山南麓。面對少室山,背依五乳峰。該寺因山而得名,清景日昣《說嵩》:“少林者,少室之林也。”少林寺為中國佛教禪宗祖庭和少林拳法的發祥地。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年),魏孝文帝元宏為安頓印度僧人跋陀(又稱佛陀),在登封嵩山首 
  
    漢三闕
  
    漢三闕(太室闕、少室闕、啟母闕)建于東漢年間(公元118-123年),是中國僅存的時代最早的廟闕,代表了中國古代國家級祭祀禮制建筑的典范。雕刻于漢三闕上的圖畫、篆書、銘文十分精美,是研究建筑史、美術史和東漢社會史的珍貴資料。
  
    中岳廟

  
    中岳廟,前身為太室祠,始建于秦(公元前221-207年),為祭祀太室山神的場所。歷史上漢武帝對于建設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作出巨大的貢獻,但因時代的局限,晚年熱衷于神仙方士之說,渴望自己能夠同傳說中的軒轅皇帝一樣成為神仙。西漢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漢武帝游覽和禮祭嵩山,在登上太室山時發生了奇跡:隨從的官員在山上聽到好像有呼“萬歲”的聲音,其實這是方士們為博得漢武帝歡心,投其所好而設的一個騙局。但貪戀長壽的漢武帝聽后十分高興,于是下令叫祠官增建太室神祠,禁止砍伐山上的樹木,以山下之百產封給神祠作為供奉之用,使中岳廟地位更加鞏固。同時,太室山被封為“嵩高山”,簡稱“嵩山”,正式與中國原有的四岳并列,稱為“中岳”。唐代中岳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武則天于萬歲通天元年(公元696年)登嵩山封中岳時,加封中岳神,改嵩陽縣為登封縣。武氏對中岳廟“情”有獨鐘,使它聲望日益興盛。唐開元年間,唐玄宗李隆基仿照漢武帝加增太室祠的故事,對中岳廟大加整飾,擴建殿宇,是中岳廟的鼎盛時期。明清兩朝對中岳廟又多次整修,特別是乾隆時按照北京故宮的建造方法,對中岳廟作了一次大規模的全面整修。又設宜道會司,以掌管全縣的道教事務。從此中岳廟飛甍映日,杰閣聯云,梁畫棟,金碧輝煌,整個廟宇的布局制式都與故宮相似。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十月初一,清高宗(即乾隆)至中岳廟致祭,當夜御制《謁岳廟》詩二首,其一為:“正正堂堂地,巍巍煥煥京。到來瞻氣象,果足慶平生。愜我長年愿,陳茲祈歲情。忽聞鸞鶴韻,疑有列仙迎。”中岳廟“得寵”于歷代帝王,由此可見一斑。廟內主要建筑,從南向北,由低至高,順次為中華門、遙參亭、天中閣,配天作鎮坊、崇圣門、化三門、峻極門、峻極坊、大殿、寢殿、御書樓,前后共11重。最北以黃蓋亭為終端,站在亭內可俯瞰中岳廟全景,遠眺蒼翠群山。中軸線兩側建有太尉宮、火神宮、祖師宮、神州宮、小樓宮等。殿宇、樓閣、廊廡等共400余間,氣勢恢宏。廟內古柏參天,碑碣林立,珍存著許多文物瑰寶。

    嵩岳寺塔
  
    嵩岳寺塔,位于登封市城西北5公里嵩山南麓嵩岳寺內。嵩岳寺始建于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509年),原為宣武帝的離宮,后改建為佛教寺院;孝明帝
  
    正光元年(520年),改名“閑居寺”,并廣為增建,殿宇達千余間,僧眾700余人。隋文帝仁壽二年(601年)改名嵩岳寺,唐朝武則天和高宗游嵩山時,曾把嵩岳寺作為行宮。當時樓閣相連,亭殿交輝,盛極一時。據李邕《嵩岳寺碑記》載:“廣大佛剎,殫極國才,濟濟僧徒,彌七百眾。落落堂宇一千間。”現塔院內大雄殿及兩側的伽藍殿、白衣殿均為清時所建,惟此塔為北魏時物,是我國古建筑中的瑰寶,我國現存最古的磚塔。

    會善寺
  
    會善寺,位于登封市城北6公里嵩山南麓積翠峰下。該寺原為魏孝文帝(471~499年)離宮,正光元年(520年)復建閑居寺。隋開皇五年(585年)改名嵩岳寺,后隋文帝賜名會善寺。
 
    唐武則天巡幸此寺拜道安禪師為國師,賜名安國寺,并置鎮國金鋼佛像于寺內。唐代增建殿宇、戒壇、塔,規模宏大,高僧輩出,如元同、凈藏及天文學家一行等皆出于該寺。五代時于嵩山琉璃戒壇納法,又名“封禪寺”:后梁時廢。宋太祖開寶五年(972年)賜名“嵩岳琉璃戒壇”、“大會善寺”。元代至元年間(1264~1295年)又賜名“萬壽禪寺”。

    嵩陽書院
 
    嵩陽書院,位于登封市城北3公里峻極峰下,因坐落于嵩山之陽,故名。是宋代四大書院之一。嵩陽書院原名嵩陽寺,創建于北魏太和八年(484年),隋大業年間(605~618年)更名為嵩陽觀。唐弘道元年(683年)春、冬,高宗兩訪潘師正,以嵩陽觀為行宮。五代后唐清泰元年至三年(934~936年)進士龐式曾在嵩陽觀聚徒講學,后周時改名太乙書院,宋至道年間(995~997年)賜名“太室書院”,并賜九經子史,置校官,生徒數百人。宋景祐二年(1035年)賜名嵩陽書院,并設院長掌理院務,撥學田百畝以供開支。名儒司馬光、范仲淹、程頤、程顥等相繼在此講學,一時聲名大振。金大定年間(1161~1189年)書院更名承天宮,明重修后復改為嵩陽書院,并建二程祠。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知縣葉封重修,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耿介又復興書院并增建修補。耿介親自執教,傳旨授業,成績顯著。嵩陽書院經金、元、明、清多次增補修建,規模逐漸形成,布局日趨嚴整。特別是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先后修建了先賢祠、先師殿、三賢祠、麗澤堂、藏書樓、道統祠、博約齋、三益齋,并增設場垣。 
 
    啟母闕
 
    啟母闕,位于登封市城西北2公里嵩山南麓萬歲峰下,為啟母廟前的神道闕。闕身記載了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典故,四周還雕有宴飲、百戲、幻術、啟母化石、車馬出行及夏禹化熊等70余幅畫像。

    觀星臺
  
    觀星臺,位于登封市東南13公里告成鎮北周公廟內。現存建筑自南向北有照壁、大門(三間)、儀門(三間)、周公測景臺石表、周公廟卷棚、大殿(各三間)、觀星臺、卷棚、帝堯殿(各三間)等。觀星臺建于元至元年間(1271~1294年),是我國現存時代最早、保護較好的天文臺,在世界上也屬最早的天文建筑之一。元世祖忽必烈統一中國后,命郭守敬、王恂等人進行歷法改革,于是在全國北緯15°~65°之間建立了27個天文臺和觀測站。此臺即是其中之一。(原標題:8處11項建筑)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互聯網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