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游路過滎陽,我正蒙眬,車在路邊停了下來,眼前忽見一處古典園林,飛瀑流泉,亭臺錯落,一塊巨石上書“禹錫園”三個大字。同游的朋友說,這里是咱洛陽才子劉禹錫的墓園。驚喜之余頓覺汗顏,學中文出身的我竟不知自己心儀已久的一代“詩豪”就葬在這里。
劉禹錫字夢得,洛陽人,唐代文學家、哲學家。貞元九年(公元793年)入進士,貞元十一年(公元795年)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書,開始仕途生涯。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順宗即位,改元永貞,任用王叔文,王亻丕革新政治,推行新政,史稱“永貞革新”,劉禹錫、柳宗元同為這次政治運動的核心人物,當時稱為“二王劉柳”。但革新只進行了100多天,就遭到了宦官、藩鎮兩大利益集團的強烈反對,順宗被逼退位,憲宗登基,王叔文被賜死,劉禹錫被貶為連州(今廣東連縣)刺史,赴任途中又改貶更為荒蠻偏遠的朗州(今湖南常德)任司馬。同時貶官的有劉禹錫、柳宗元在內的八位京官,這就是唐代歷史上有名的“二王八司馬”事件。從此,劉禹錫走上了“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的外貶生涯。
劉禹錫屢遭貶官,其可貴之處在于雖處逆境仍勵精圖治,造福一方,政聲頗好;又因鐵骨錚錚,不屈權貴而揚名后世,其人格魅力至今為人稱頌。元和九年(公元814年)12月劉禹錫與柳宗元一起奉召回京,他本來可以安心做京官,可他剛正不阿之稟性難改。在次年3月游長安玄都觀后,寫了《元和十一年自朗州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此詩傳開后被指譏諷時貴,得罪執政,再次被外放。寶歷二年(公元826年)冬,他由和州刺史任上奉召回洛陽,結束了長達23年的貶謫生涯,大和二年(公元828年)回朝任主客郎中。他3月一到長安,恰值桃花盛開時節,就拿出了“老子還要寫”的架勢,又作了《再游玄都觀絕句》:“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凈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表現了屢遭政治迫害而剛直不阿的意志。他晚年定居洛河南岸的洛濱坊,任太子賓客加檢校禮部尚書的閑職。會昌二年(公元842年)終老洛陽,享年71歲。
劉禹錫在任地方官時吸收了巴楚之地民歌創作的手法和元素,其獨創的“竹枝詞”如一縷春風,使中晚唐詩風為之一新。晚年在洛陽,他留下了很多與白居易、元稹等人酬贈唱和的詩文,也寫了不少如“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的名篇佳句,白居易稱他為“詩豪”。劉禹錫的散文多表現其被貶后的痛苦、憤懣和不屈的精神,其《陋室銘》廣為傳誦,家喻戶曉。
禹錫園是一座以文化名人為背景的詩歌主題公園。園內除山水景觀外,還建有劉禹錫紀念館、陋室、雕像、詩碑等主題建筑,并按照劉禹錫生平經歷修建了朗州坊、蘇州坊、洛陽坊等12個牌坊。園內到處可見劉禹錫詩文作品的石刻和楹聯。徘徊于劉禹錫墓園,背景音樂里不斷傳來這位大文豪詩文的配樂朗誦,仿佛把我帶到了遙遠的唐代,與“詩豪”進行了一次心靈的溝通。
一路晴朗的天此時薄云繚繞,下起了小雨,像在為長眠于此的詩魂灑淚。回到車上,我用手機記下了自己的感觸《七律·過滎陽謁劉禹錫墓》:
兩度桃花遭際艱,情懷似鶴猶翩然。
竹枝詞唱新唐韻,陋室銘彈古調篇。
革故鼎新八司馬,譏權蔑貴九謫遷。
黃泉三尺埋詩豪,豈掩光芒萬丈天。
(原標題:旅人凝望 禹錫園里祭詩魂)